图木舒克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建议书

上传人:QQ15****706 文档编号:98944013 上传时间:2019-09-16 格式:DOC 页数:127 大小:18.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图木舒克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建议书_第1页
第1页 / 共127页
图木舒克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建议书_第2页
第2页 / 共127页
图木舒克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建议书_第3页
第3页 / 共127页
图木舒克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建议书_第4页
第4页 / 共127页
图木舒克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建议书_第5页
第5页 / 共1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图木舒克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建议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图木舒克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建议书(1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图木舒克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建议书v1.5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建议书版本号:v1.5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10月目录1.项目概述及需求分析11.1项目概述11.2现有基础21.2.1数据资源已有情况21.2.2支撑环境建设情况31.2.3数字城管和应急等单项业务系统建设情况31.3需求分析31.3.1市现有地理信息资源整合、更新与完善的需求31.3.2市专业应用系统和综合应用系统建设对基础地理数据与技术支撑的需求41.3.3市各部门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的需求41.3.4市空间特征、资源现状与基础设施可视化的需求51.3.5简化市领导资源管理流程、提高资源管理效能,满足政府宏

2、观决策、科学管理、应急指挥的需要52.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62.1建设目标62.2建设内容62.2.1基础地理信息更新与完善72.2.2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82.2.3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82.2.4应用示范建设82.2.5支撑环境建设92.3建设意义92.3.1提高市城市规划和管理的能力92.3.2提高市政府综合应急反应能力102.3.3为市“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统一基础平台102.3.4减少重复建设,促进市信息化建设102.3.5丰富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103.项目总体设计123.1总体设计思路123.1.1结合GIS技术搭建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本期)123.1.2在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上建设

3、部分示范应用系统(本期)133.1.3以地理空间框架为基础,深入应用扩展、完善实现基于“一张图”的管理(后期)133.2应用概念模型143.3总体框架设计163.3.1标准及规范173.3.2基础网络与软硬件环境173.3.3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层173.3.4地理信息平台层173.3.5平台应用层183.4总体设计特点与创新183.4.1基于“一张图”的地理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模式183.4.2提供丰富的、便于应用的工具集和模板集193.4.3提供在线、准在线、离线的空间信息资源共享服务模式193.4.4提供基于公共平台的多层次应用对接模式203.4.5提供基于“Services GIS”和“服务

4、聚合”技术的多级联动共享服务体系203.5平台对接与共享交换技术路线213.5.1数据直接访问共享交换213.5.2数据文件共享交换223.5.3服务共享223.5.4应用共享234.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库设计254.1数据库设计思想254.2数据库概念设计254.3数据库逻辑设计264.3.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264.3.2政务版公共服务平台数据库304.3.3公众版公共服务平台数据库344.3.4非空间信息数据库344.3.5元数据与目录数据库344.3.6系统管理数据库354.4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365.地理信息标准与规范建设375.1标准规范建设目标375.2标准建设内容与思路38

5、5.3遵循的法规385.4引用标准目录395.5标准建设阶段过程406.系统网络结构与软硬件选型配置416.1网络结构设计416.2GIS软件平台选型416.2.1GIS软件平台选型要求416.2.2SuperMap GIS产品技术特点426.3数据库管理系统选型486.4备份软件和杀毒软件选型496.5软硬件选型配置496.5.1支撑硬件环境配置496.5.2系统软件配置507.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507.1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安全管理系统517.1.1运维管理子系统517.1.2空间数据管理子系统527.1.3辅助应用子系统527.2GIS工具集527.2.1数据建库工具537.2.2数据采集

6、工具537.2.3二级权限配置工具547.2.4数据专题权限管理工具.547.2.5服务监控管理工具547.3GIS模板集557.3.1快速定位模板557.3.2图层管理模板567.3.3模糊查询模板567.3.4空间查询模板567.3.5数据采集模板577.4地理空间信息服务系统587.5地理信息公共平台门户网站598.基于地理空间框架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618.1地理空间框架与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关系618.2数字化城市管理示范应用系统功能628.2.1无线数据采集子系统628.2.2呼叫中心受理子系统638.2.3协同工作子系统648.2.4城市部件在线更新子系统658.2.5地理编码子

7、系统668.2.6大屏幕监督指挥子系统668.2.7综合评价子系统678.2.8构建与维护子系统688.2.9基础地理信息子系统698.2.10数据交换子系统698.2.11专项普查子系统709.基于地理空间框架的地理空间信息三维浏览系统719.1地理空间框架与地理空间信息三维浏览系统的关系719.2地理空间信息三维浏览示范应用系统功能729.2.1三维城市浏览子系统729.2.2三维规划方案展示子系统739.2.3三维规划方案对比子系统749.2.4三维通视分析子系统779.2.5三维日照分析子系统789.2.6三维信息查询子系统809.2.7自定义浏览路径子系统8110.基于地理空间框架的

8、公众信息服务系统8310.1地理空间框架与公众信息服务系统的关系8310.2公众信息服务示范应用系统功能8410.2.1基础电子地图子系统8410.2.2在线标注与地图纠错子系统8410.2.3公交查询子系统8410.2.4地名(兴趣点)查询子系统8510.2.5三维全景展示服务子系统8510.2.6地理空间元数据发布服务子系统8510.2.7市民留言子系统8610.2.8数字信息服务亭子系统8610.2.9市专题应用数据生产与建库8611.基于地理空间框架的后期扩展应用8711.1应急指挥应用示范系统8711.1.1事件上报与发布子系统8811.1.2监测防控子系统8911.1.3综合预测预

9、警子系统8911.1.4辅助决策子系统8911.1.5指挥调度子系统9011.1.6应急保障子系统9111.1.7移动应急平台应用子系统9211.1.8应急评估子系统9311.1.9模拟演练子系统9311.2规划管理示范应用系统9411.2.1办公自动化子系统9511.2.2地图管理子系统10111.2.3电子报批子系统10311.2.4系统管理与维护子系统10511.2.5信息发布子系统10911.3环境监控与分析示范应用系统11011.3.1水污染监测功能布局11011.3.2地名、河流、监测断面基本信息查询11111.3.3地图空间查询监测数据11211.3.4按照行政区域查询监测信息1

10、1311.3.5监测数据统计转出功能11411.4智能交通指挥示范系统12011.4.1GPS车辆监控12011.4.2交通流量控制12012.社会经济效益分析12112.1社会效益12112.1.1有利于改革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模式12112.1.2有力推进测绘行业与地理空间信息产业的技术进步12112.1.3有利于支持各个行业的科学决策12112.1.4有利于创新政府部门公共服务12212.2经济效益12212.2.1有效地节约成本,避免重复建设12212.2.2有利于充分发挥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最大效益12212.2.3有效地促进地理空间信息的深入广泛应用12213.预算与实施计划12413.

11、1预算12413.2实施计划1261. 项目概述及需求分析1.1 项目概述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地理信息资源的基础重要性逐渐凸显,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也愈发重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应用,胡锦涛总书记也明确提出“推进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加快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提高测绘保障服务能力”的要求。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是“数字中国”国家、省区和市(县)三级地理空间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域范围内自然、社会、经济、人文与环境等各种信息的定位基础、集成工具和交换平台。市已经开始启动“十二五”智慧城市建设,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被列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项目,“智慧

12、城市”建设以地理空间框架为定位基础,集成城市自然、社会、经济、人文、环境等综合信息,基于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城市信息的广泛共享,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公益性的工作。为推进国民经济和城市信息化建设,盘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资源,促进地理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充分利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开展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工作,并于2006年5月下发了国测国字200618号文件关于开展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通过在全国范围内选择若干具备条件的城市,本着“城市主导、统筹规划,需求牵引、科技推动,统一设计、资源共享,多元投入、共建共享”的原则,开展数据更新建库、整合加工和典型应用示范等工作,构建城市地

13、理信息公共平台并推广应用。2008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又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快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与推广工作的通知,大力推进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目前,经过多方共同努力,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工作渐入佳境,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大范围、大规模在全国进行推广的条件已经成熟。到“十一五”末,数字城市建设试点和推广城市已达130个,近60个城市的数字城市基本建成,成果已在30多个领域、众多专业部门以及人民群众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十二五”期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计划继续加大“数字城市”的建设力度,要求加快“数字城市”建设步伐,进一步强化技术支撑,完善标准规范,力争在2011年完成100个以上、启动100个以上数字城市建设,使数字城市覆盖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地级城市,争取“十二五”末基本完成全国地级市“数字城市”建设工作,形成互联互通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网络,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以及市民生活提供可靠、适用、及时的地理信息服务,并逐步实现与省、国家的上下贯通,相邻区域的横向互联,伴随着物联网的发展走向智能化,最终实现全国“一张图、一个网、一个平台”的目标。1.2 现有基础1.2.1 数据资源已有情况经过多年来测绘数字化生产的沉淀,市勘察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