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P《教与学整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英语导学案(全册)

上传人:QQ15****706 文档编号:98919644 上传时间:2019-09-15 格式:DOC 页数:191 大小:7.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PEP《教与学整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英语导学案(全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91页
PEP《教与学整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英语导学案(全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91页
PEP《教与学整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英语导学案(全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91页
PEP《教与学整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英语导学案(全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91页
PEP《教与学整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英语导学案(全册)_第5页
第5页 / 共1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PEP《教与学整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英语导学案(全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EP《教与学整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英语导学案(全册)(19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与学整合设计精雕细刻,笔墨间凝聚师长心血无限植根农村沃土绽放教改新花(序)王晓娥 新学期来临,经过教师们几年辛勤耕耘的教改新花“教与学整合设计”, 终于在渤海之滨的沃土上绽放了!这套散发着纯朴气息的农村教改系列作品,立足于教与学的整合,它生动活泼地演绎了新课改的理念,为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多边互动提供一种操作载体,实现了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教与学整合设计” 的精髓是以学定教,既讲究教的艺术,又讲究学的窍门。因此它有两条线,体现了“一个整合”、“两个为主”、“三个阶段”的特点和要求。两条线:一是学生活动线;二是教师活动线。两条活动线相互呼应,这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有了有效互动的平

2、台,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一个整合”:即学生的“导学提纲”与教师“组织策略”的有机整合。“两个为主”:即课堂设计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三个阶段”:即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后巩固练习。课前预习导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课堂学习研讨,涵盖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学生的主体探究活动,二是教师的导学过程,两个环节交相呼应,实现了教与学的有机融合;课后巩固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反馈与延伸,通过练习巩固所学成果,体验成功喜悦。整个设计思路清晰,环节紧密,构思巧妙、内容具体、理念新颖、操作性强,对一线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教与学整合设计”系列

3、丛书,展现了一线教师鲜活的课程理念、精湛的教学技艺和令人回味无穷的教育智慧。我们从每一篇精彩的教学设计中,都可以感受到一堂好课所赋予我们心灵的那种震颤,感受到教学艺术和教育智慧的巨大魅力。一篇成功的教学设计方案就是一个心灵的境界。阅读这些异彩纷呈的教学设计,我们就是在和无数充满教育智慧和教育激情的灵魂进行对话和交流。 “精雕细刻,笔墨间凝聚师长心血无限;日积月累,尺寸间尽长学子智慧万千”, 让我们以此为桥梁,搭建起一座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平台;也让我们以此为契机,勤耕不辍,孕育出更多的教改新芽,绽放出更多的教改新花!教与学整合设计前言八年级英语上册教与学整合设计共有12个单元,每单元包括5课时

4、,前4课时是对教材内容的处理,第5课时是对学生全单元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测。教与学整合设计全面构建听、说、读、写、测五维体系,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和针对性的习题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它以表格或图片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语言信息,努力营造语言场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应教改,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精心为学生搭建英语综合运用的平台,以实现英语的言语交际功能。一、八年级英语上册教与学整合设计的编写意图为了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两个角色的和谐统一,本着注重基础,培养能力的教学理念,明确学生有效学习的目的,教师有效导学的任务。根据学生的有效学习需要,以及班级授课基础,设计和组织

5、课堂教学,使每位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次数、思考深度上得到加强,达到教与学的有效结合,以提高课堂效率。二、英语教与学的整合设计的使用说明 “教与学整合设计”体现了一个整合、两个为主、三个阶段的特点。一个整合即学生的导学提纲与教师的组织策略的有机整合。两个为主即教学设计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师生互动交流中实现教与学的有效结合。三个阶段即课前预习、课中探究、巩固练习。1. 课前预习课前预习导学分两步走:单词单元整体预习和按教与学整合设计逐课时预习(1)单词单元整体预习针对英语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现有水平,每单元开讲前都安排一节集体预

6、习课,主要组织学生预习该单元新单词的读法,为学生进一步逐课时预习自学扫除读的障碍。(2)按教与学整合设计逐课时预习上课的前一天,将该课时的设计发给学生。预习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最基本的知识入手,主要涉及一些词汇和句型,引领学生有效地预习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奠定基础。2. 课中探究根据学习目标和学生实际,本着听说领先,读写紧跟的原则,整合安排学习研讨活动。以Unit2第一课时为例,加以如下说明:环节一:即设计中的“句型演练”先利用图片展示并以双人小组的形式练习1c部分的句型,在学生熟练掌握句型的基础上顺利过渡到环节二即1b部分的听力训练。环节二:即1b部分的听力训练,夯实句型后,不仅降低了听

7、力的难度,实现有效训练学生听力的目的,同时再次为句型的巩固创造了条件。对教材内容做适当调整,有利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更好的为教学服务。环节三:采用同样的方法“先句型后听力”引导学生完成2c、2a和2b的学习任务。环节四:即拓展延伸,为了给学生搭建英语的言语综合运用平台,实现英语言语交际功能。教与学整合设计中每课时中的“学习研讨”部分的最后环节通常安排“小组活动”或“调查活动”实现有意训练的目的。这样低起点小台阶,引领学生层层深入环环紧扣的学习所学内容,既兼顾全体又照顾个体差异,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3. 巩固练习为了进一步巩固教学成果,帮助学生及时掌握学习内容

8、,教与学整合设计安排了两种形式的巩固练习即随堂检测和自我检测。(1)随堂检测针对每课时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针对性的训练。练习题包括基础题、能力题和延伸题。练习题的设计既面向全体又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以确保每个学生的有效学习。(2)自我检测为了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每单元的学习内容,教与学整合设计中每单元的第五课时都安排了“自我检测”。检测题基于本单元教学内容,立足于课内外的结合,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知识的迁移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本单元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强化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掌握。教与学整合设计只是我校英语教师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形成的教学模式。俗话说“教无定法

9、,贵在得法”就同一节课而言,不同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所以各位同仁在使用过程中,可以融入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理念,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或删减,使之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当然设计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及时反馈信息,以便我们修改完善,由衷感谢各位同仁的支持和帮助。谢谢!教与学整合设计(八年级上册)目录Unit 1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Section A 第一课时 (1)Section A 第二课时 (4)Section B 第三课时 (7)Section B 第四课时(10)自我检测 第五课时(14)Unit 2

10、 Whats the matter?Section A 第一课时(17)Section A 第二课时(21)Section B 第三课时(24)Section B 第四课时(27)自我检测 第五课时(30)Unit 3 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 Section A 第一课时(34)Section A 第二课时(37)Section B 第三课时(40)Section B 第四课时(43)自我检测 第五课时(46)Unit 4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Section A 第一课时(49)Section A 第二课时(53)Sect

11、ion B 第三课时(56)Section B 第四课时(59)自我检测 第五课时(62)Unit 5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Section A 第一课时(65)Section A 第二课时(68)Section B 第三课时(71)Section B 第四课时(74)自我检测 第五课时(76)Unit 6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Section A 第一课时(78)Section A 第二课时(80)Section B 第三课时(82)Section B 第四课时(84)自我检测 第五课时(86)Unit 7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Section A 第一课时(88)Section A 第二课时(90)Section B 第三课时(92)Section B 第四课时(94)自我检测 第五课时(95)Unit 8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Section A 第一课时(97)Section A 第二课时(99)Section B 第三课时 (101)Secti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