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竞争力比较分析

上传人:QQ15****706 文档编号:98919196 上传时间:2019-09-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竞争力比较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竞争力比较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竞争力比较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竞争力比较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竞争力比较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竞争力比较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竞争力比较分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 院校:吉首大学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 名称: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 题目: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竞争力比较分析 学期:2012-2013第一学期 10 目录 摘要-31.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1.1交通枢纽作用-31.2增长极作用-41.3支撑经济总量的中流砥柱作用-4 2.经济竞争力的比较分析-4 3.城市群发展竞争力的比较分析-53.1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现状-53.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现状-6 4.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比较分析-6 4.1空间网络差异-64.2时间错位差异-64.3生态位扩充差异-7 5.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2、-75.1发展水平-85.2发展能力-8 6.总结-8 附录:参考文献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竞争力比较分析 摘要一国的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其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创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奇迹,成为我国经济区域中增长最快、投资环境最佳的两大区域。这是邓小平理论的成功实践。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高瞻远瞩,提出创办经济特区和对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开放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思路,珠江三角洲先走一步,成为外商投资的一块热土;90年代,邓小平又提出开发浦东、发展上海、带动长江三角洲发展的新思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成为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之后外商投资的又一热

3、点。此后,两大经济区之间为争夺外资而展开的竞争成了人们关注的发展问题。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同样都是快速发展,但在快速发展的背后却有着相当多的差异。笔者就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竞争力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 1.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即苏南地区),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即浙江东北地区),共计15个城市,土地面积99678.5平方公里。1999年,总人口为7470.55万人,国内生产总值为13740亿元。珠江三角洲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惠

4、州市区、惠阳县、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区、高要市、四会市等14个市县,土地面积41698平方公里。1999年总人口为2262.14万人,国内生产总值为6439亿元。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分别是我国东部沿海又北而南的两个重要区域,他们不仅分别处于长江经济带、东南沿海地区的核心地位,而且在全国经济发展中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大方面:1.1交通枢纽作用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海岸线的中段,扼长江入东海的出海口,临江濒海,海陆兼备,集“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的去诶优势于一体,优良港址众多,上海港、宁波港和南京港与乍浦港、舟山港、镇江港、南通港等一起组成中国最大的港口群。上海港作为我国最大

5、的综合性贸易港口,2000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0万箱,居世界第六位,其吞吐量已占全国沿海港口总量的近1/4。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带,地处珠江入海口,江海相通,历来是华南、中南、西南地区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和我国的南大门,同香港、澳门毗邻,靠近东南亚,也是我国著名的侨乡之一。珠江口地区优良港址众多,基本形成了以广州港、深圳港、珠海港为枢纽,其他中小港口相配合的珠江口大型综合港口群。广州港以货物吞吐量达到1.01亿吨紧随上海港之后成为第2个亿吨大港。1.2增长极作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既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和高新技术发展的领航区,又是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率先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区

6、域。从1979年至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来看,广东、浙江、江苏和上海市分别为13.91%、13.45%、12.6%和9.48%,分别居全国第一位、第三位、第四位、第十九位,除上海外均超过全国同期10.09%的年均增长速度。从总体来看,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最快,长江三角洲地区次之,这两个区域已经进入全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具活力的增长地区之列,并分别带动各自的经济腹地珠江流域及华南地区和华东地区及长江沿江省市的经济发展,以市场为纽带的华南经济圈和长江经济带已经初步形成。1.3支撑经济总量的中流砥柱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力量和国家政策的双重作用下,我国各种经济要素和生产力布局正在逐步

7、向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集聚。从经济地位的变化来看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已由1990年7.94%上升至1998年10.11%,提高了2.17个百分点;长江三角洲国内生产总值也由1990年17%上升到1999年19.5%,提高了2.5个百分点。这两个区域的经济急剧效应十分明显,珠江三角洲以占全国0.43%的土地和1.8%的人口,创造出占全国8%国内生产总值,长江三角洲以占全国1%的土地和5.9%的人口,创造出占全国17.1%国内生产总值。从发展趋势来看,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这种区域极化的趋势仍有可能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2.经济竞争力的比较分析珠江三角洲在开放之前的经济基础比长江三角洲弱。1

8、978年,长江三角洲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工业总产值和人均投资额分别为837元、1534元和82元,而珠江三角洲则分别为570元、703元和63元。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后,珠江三角洲利用政策、区位等优势,经济实现了起飞,发展水平追上了长江三角洲。据统计,1990年,珠江三角洲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同期长江三角洲的1.33倍和1.34倍,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也高出长江三角洲62亿美元和10亿美元。但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标志,长江三角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经济发展的许多方面已超过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本是珠江三角洲的特点,但现在长江三角洲在这方面已超过珠江

9、三角洲。据统计,2000年与1995年相比,长江三角洲出口额增长了141.9%,而珠江三角洲仅增长了83.8%。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都生产钢铁、石化、汽车等产品,但长江三角洲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品牌优势等都高于珠江三角洲,上海的优质钢材和汽车产业,上海、江苏的石化产品等都远远领先于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工业发展呈现出三大特点:第一,劳动密集型的轻型加工工业奠定了工业基础。电子、医药、建材等行业产值均居全国之首,纺织业也居第二位,但近来开始面临成本较低的内地产品的挑战,加之工资成本也大幅度增加,在缺乏科技创新的条件下,降低了“广货”竞争力。第二,外向型经济比重很高。珠江三角洲以大进大出的加工

10、贸易起步,其出口额占全省出口总额比重超过七成。出口导出型经济易受外部因素尤其是国际经济气候、经济格局变化的影响。第三,高新技术产业有了长足发展。1999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18.3亿美元,居全国首位,比上年增长17.2%,明显高于同期全省总出口增长2.7%的幅度。长江三角洲工业发展表现出以下三大特点:第一,工业门类齐全,轻重工业都比较发达。作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化纤、纺织、机械、电子、钢铁、有色冶金等工业在全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钢产量占全国1/2,钢材总量占1/4,化纤总量占1/2,汽车产量占1/5。第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电子通信、生物医药、新材料等诸多高新技

11、术产业重要基地。第三,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到1999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对外贸易依存度已经达到44.2%,比1990年提高了22.9个百分点,而同期全国只提高6.7个百分点。3. 城市群发展竞争力的比较分析3.1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现状:珠江三角洲作为一个城镇密集、经济相对发达、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大经济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和广东省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龙头地区,已经具有较强的经济综合实力和非国有经济活力,积累了先进的管理经验,聚集了较多的高素质人才,形成了开放竞争创新的社会观念。由于历史上广东城市建设投入长期不足,珠江三角洲的城市群目前虽然已经形成,但就单个城市而言,其城市形象、环境质量、基础

12、设施容量等条件还不能满足其高外向度、吸引更多外资投入的需要。同时,珠江三角洲在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和市场腹地等要素方面也不具优势。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首位城市香港,由于产业结构空心化,经济外向依存度过高,对珠江三角洲的直接辐射带动作用也在减弱。3.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现状:长江三角洲具有优势的区位条件和良好的经济基础,其区域经济格局由传统的封闭型工业生产城市向经济型、开放型和第三产业带动型转变,城市群开始形成,出现了“沪宁杭城市群区”、“苏锡常城镇群”、“武汉-黄石地区”、“昌九地区”等经济、人口高密集区。但其城市化进程由于受到基础设施的不足的限制而落后于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这是导致一些城市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外部因素,它限制了城市的规模聚集效应的实现,也影响了农村工业化、现代化和劳动力转移的进程。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的上海对周边的城市的直接经济带动辐射作用发挥不够,南京作为区域第二特大城市的区域辐射力也表现得并不明显。4.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比较分析4.1空间网络差异长江三角洲区域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杭州、苏州二市为一级节点城市,宁波、南京、绍兴、无锡四市为二级节点城市,其余八市为网络城市的旅游单核地等级圈层格局。珠江三角洲区域则形成了以广州、深圳为核心,佛山、珠海、东莞、中山四市为节点城市,其余的三市委网络城市的旅游双核地等级圈层格局。具体来说,上海发挥其旅游核心城市的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