酝酿中的变革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98901555 上传时间:2019-09-15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2.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酝酿中的变革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酝酿中的变革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酝酿中的变革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酝酿中的变革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酝酿中的变革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酝酿中的变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酝酿中的变革(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九,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1,建瓯七中 谢丽秀,我想问的是中日关系。 有人把当前的中日关系比作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和英国的关系,您对此怎么看? ,至于有人将现在的中日关系与一战前的英德关系相提并论,我想强调的是,2014不是1914,2014更不是1894。 希望日本的领导人能够懂得这些基本的道理,能够尊重人类良知和国际公理的底线。,我们自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就有拼命硬干的人, 就有为民请命的人, 就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想一想:近代以来的有识之士提出了哪些拯救中国的良方?,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林则徐,魏源,地主阶级洋务派曾国藩、李

2、鸿章、左宗棠等,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是失败的根本原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早期维新思想家冯桂芬、王韬、郑观应,中国人学习西方进入了制度层次,王韬,郑观应,材料1 商政矿务宜筹也,不变则彼富而我贫;考工制器宜精也,不变则彼巧而我拙;火轮、舟车、电报宜兴也,不变则彼捷而我迟;约章之利病,使才之优绌,兵制阵法之变化宜讲也,不变则彼协而我孤、彼坚而我脆。 薛福成筹洋务议变法 材料2 我之商务一日不兴,则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纵令猛将如云,舟师林立,而彼族谈笑而来,鼓舞而去,称心餍欲,孰得而谁何之哉?吾故得以一言断之曰:习兵战,不如习商战。 郑观应1894年商战,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教材归纳早期维新派的

3、思想主张。,材料3 乃知其治乱之源 ,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育才于学校,论证于议院,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持哉? 中华而自安卑弱,不欲富国强兵,为天下之望国也,则亦已耳。苟欲安内攘外,君国子民,持公法以求升平之局,其必自设立议院始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教材归纳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康有为,梁启超,严复,早年求学 小时康有为最早的教师是他的祖父康赞修。1858年3月19日(戊午年)出生

4、在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自幼学习儒家思想,他十八岁时拜南海九江有名的学者朱次琦为师。后来他的老师朱次琦,特别注重启发他留心中国政治制度的沿革和经世学问。 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他二十二岁那年离开朱次琦,一个人到西樵山白云洞读书,读了不少经世致用的书,如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等。同年他游了一次香港,使他大开眼界。以后他又阅读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书,“购地球图,渐收西学之书,为讲西学之基矣”。这一年是康有为从中学转为西学的重要开端。,康有为 (18581927),19世纪中叶世界形势图(局部),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南北战争186165年,日本

5、明治维新1868年起,德国统一 1871年,意大利统一 1870年,工业文明冲击下 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大势所趋,材料二:“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我皇上赫然发愤,排群议,冒疑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戊戌政变记,材料一:,图一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办企业比较表,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清光绪十四年,即1888年秋, 30岁的康有为是第二次参加顺天乡试,不过,他又一次落第了。时局艰危,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对于自己再一次的落第并不很在意。他是胸怀“救

6、世”的大志来到京城的,他渴望能够拯救中国,干一番大事业。要想实现自己的抱负,必须找到一条“通天”之路,在他看来,直接给皇帝上书,是最好的选择。思索一会儿,他又提起笔,愤激地写道现在已经是外夷交迫,兵弱财穷。值此非常之局,决不能再保持祖宗留下来的旧法,必须实施新法这就是康有为的第一次上书。 1891年,康有为回到广州,开设了一个取名万木草堂的学馆。他在讲学时,既讲儒学,也讲西学,参照欧美世界大势,旁征博引,比较论证。他引导学生自学,鼓励学生提问,随时解答。每当谈到中国内忧外患的命运时,便激动地慷慨悲歌,甚至涕泪纵横。万木草堂打破了传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读书方法,把求知和救国救民、

7、改革社会紧密联系起来。,第一次上书 1888年,材料二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孔子作为一个老百姓想要改革国家政治制度,简直耸人听闻,不如假托古代帝王尧、舜的名义来进行,既不使人吃惊,自己也可以避祸) 康有为,(1)康有为维新思想有什么特点?,材料一,把儒家思想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相结合。,材料二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孔子作为一个老百姓想要改革国家政治制度,简直耸人听闻,不如假托古代帝王尧、舜的名义来进行,既不使人吃惊,自己也可以避祸) 康有为,材料一,(2)康有为的变法理论,不是直接移植外国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

8、而是借发挥孔子的政治思想,利用传统的儒学权威来宣传变法道理。其原因何在?,(4)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及其所处的时代。,(1)减少变法阻力;,(2)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3)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不以民为重,其一切法制皆务压制其民,故不肯注意于内治。盖因欲兴内治,不能不稍伸民权也。粱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变法通议,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

9、太重,民权尽失”,主 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白寿彝中国通史,天行者以物竞为功物各争存,宜者而 立者强,强皆昌,不立者弱,弱乃灭亡。-严复天演论,“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及其有以自存而遗种也,则必强忍魁桀,趋捷巧慧,而与其一时之天时、地利、人事最相宜者也。”“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 严复原强和天演论,(1)背景:丧权辱国马关条约的签订。 (2)时间人物: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 (3)内容:拒和、迁都、练兵、变法。 (4)影响:,变法和救亡图存结合,19,第二次上书 1895-公车上书,“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公车

10、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第四次上书失败后,康有为辞去官职, 他和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全身心地投入组织强学会的工作,宣传变法主张。陈炽为会长,梁启超为书记员,而实际的组织与策划者是康有为。这是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成立的第一个具有政党性质的社团。,1895年,强学会成立。当时有名的官员翁同龢 、孙家鼐、李鸿藻都列了名,刘坤一、张之洞、王文韶等都捐了5000两银子入会。李鸿章得知强学会成立后,表示赞赏,自愿捐3000两银子入会,但康有为拒绝。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维新变法思想进一步扩大,包括地主阶级在内的很多阶层都受其影响。,论 战,论 战,论 战,顽固势

11、力 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 民有权,上无权矣,提倡兴权,就会“在乱四起”,维新派 祖宗这法,必须随时因革,无百年不变之法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 强,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早一日变计,早一日转机,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正面交锋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三个“要不要”。,是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首次交锋。,论战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也为下一步政治斗争作了舆论准备和思想先导。,(1)内容: (2)实质: (3)作用:,维新时期报刊一览表,南学会,强学 会,强学 会,公书 会,群学会,杭州,康有为、梁启超创办, 中外纪闻

12、 ,摘登中外新闻,介绍西学、西政,继续宣传维新变法;他们还在北京组织强学会,集会演讲、印行书刊。从此各地的维新报刊和学会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1896年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 1897年10月严复在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到1897年底,全国出现了讲求维新变法的政治性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报刊19种;到了1898年,学会、学堂、报馆合计达300所以上,由此也可见维新变法风气在全国各地蓬勃的情况。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第一阶段宣传维新思潮(兴起),探究:结合甲午战争后,康、梁等维新人士宣传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归纳他们宣传维新变法的主要方式。这些活动有何影响?,主要方式: 创办报刊,传播

13、维新 中外纪闻时务报国闻报 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强学会 保国会 著书立说,力倡维新 变法通议仁学天演论 创办学堂,聚徒讲学 万木草堂 时务学堂 上书皇帝,恳请变法公车上书、第五书、第六书。 展开论战,扩大影响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老一辈资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回忆说:“当我读到康、梁的痛快淋漓的议论以后,我很快就成了他们信徒,一心要做变法维新的志士,对于习八股、考功名,便没有多大兴趣了。”,维新思想在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强烈地冲击了传统思想,使一部分人开始接受维新思想,“思想界之大飓风 ”“火山大喷火 ”,第一阶段宣传维新思潮(兴起),探究:结合甲午战争后,康、梁等维新人士宣传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归纳他们宣传维新变法的主要方式。这些活动有何影响?,影响: 启发明智为维新运动奠定一定社会基础 组织力量为维新运动奠定领导基础 制造舆论为维新运动作了舆论准备,减少改革阻力 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山雨欲来风满楼 维新运动的兴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