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问题意识-提高科学素养-2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811727 上传时间:2019-09-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养问题意识-提高科学素养-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培养问题意识-提高科学素养-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培养问题意识-提高科学素养-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培养问题意识-提高科学素养-2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培养问题意识-提高科学素养-2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培养问题意识-提高科学素养-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问题意识-提高科学素养-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培养问题意识,提高科学素养浙江省杭州第十四中学 吴 婵内容提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以“问题”为基点,探究更多更新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把握教授的必要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对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将知识转化为探究问题的科学素养。值得指出的是,“问题意识”并不是简单的提出和解决问题。它是一个人们对疑难客观事物做出自觉反映的心理过程,是揭示问题本质的发现过程,是研究和发现问题的发展过程。它是科学创新精神的原动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探索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关键词:问题问题意识个体差异

2、科学素养一、引言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以“问题”为基点,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是教学实践中常用的方式。什么是问题意识?教师应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怎样激活具有不同个体差异性学生自身的创新需求,培养他们的科学创新精神?本文试结合教学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探索如何有意识地利用问题来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二、值得关注的问题:问题意识的产生。1、问题一:教学是寻找问题的答案还是发现更多的问题笔者曾在历史教学采用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以此作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建立在以下假设之上的: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

3、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此思维得到发展,科学的创新精神同时也在培养。然而,这种假设出现了新问题。笔者在高一年级两个班级讲授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三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使用的是同样的教案。教案中教学目标是一致的,创设的系列问题也雷同,教学形式是以课堂讨论的方式展开教学。首先在甲班开始教学,随着讨论的深入,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其中有些超出了教师备课范围,确实令人“难以招架”。难以置信的是,学生似乎受到了刺激,问题越提越多,内容也越来越怪,他们情绪高涨。可以想象,这是一堂问题繁多,很多问题又不能解决的“问题课”。课后笔者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逐一查阅资料,做出了详实的解答准备。为“防范”在乙班教学时再出现

4、类似甲班的突发事件,笔者将可能引发学生漫无边际提问的环节统统删去,并精心设计了可按教师意图讨论的成套思考题,用以诱导“偏离主题”发言的学生能“迷途知返”,回到“正题”上来。这一招果然奏效,教师“先发制人”提出预设的问题,引导学生找到答案。学生似乎想说什么,但未能如愿。就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各种问题的答案皆接近教材上所给的参考答案。课堂气氛沉稳而有序。即使在气氛活跃的网络教学“二战在线”自由讨论时,学生也自觉引用教材的观点,教材的语言来回答教师设计的讨论题。不难看出,乙班的课圆满达成了教学目标。一周后的历史课上,笔者提出“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的复习题之后,

5、乙班学生先是一脸茫然,然后有的翻阅教材,有的“冥思苦想”,回忆教师是怎么说的。而甲班学生的行为则相反,在听懂问题后,他们立即兴奋起来,纷纷踊跃起身,七嘴八舌畅述自己的心得。其观点有认同教师的,更有冲突的,也有随大流的。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学过程(图一)教师:提供答案,无法提供答案(无法提供学生满意答案)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提出新问题教师展示问题甲班乙班在教学开始前某些问题作了适当的调整。学生:回答问题提出新问题教师:提供答案,引导学生寻找答案学生:接受答案回忆答案 乙班教师展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图一可简化为:(图二)甲班: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发现更多问题乙班

6、: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接受并复述答案从两个班教学过程中看,学生可能获取学习信息量的多寡是不言而喻的,利用信息进行科学创新精神的态度也截然不同。我们可以这样假设,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单一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更多的问题”的指导策略如果能奏效,那么学生从“问题意识”中激发出来的科学精神要远比从“以单一问题去引导学生寻找一个或若干个答案”的“答案意识”中所获取的强得多。换言之,如果我们采取的是引导学生获取预设答案的教学行为,学生则易于模仿反馈同等量的记忆或回忆信息,这种简单的考贝信息毫无新意,缺乏创新意识;相反,假使我们不直接引导学生获取预设答案的教学行为,不给他们现成的答案,学生就会自己获取更多寻

7、找新答案的有效信息。为了证明这一点,笔者花了一个学期进行了教学实验,分别在甲班、乙班采用各自不同的教学方法,操作过程如下:教师备课: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重点、难点设计问题情境。计甲班、乙班不同的教学方法。编制供学生用的“自学提纲”,包括识记知识、历史阐释能力要求、思考题等。此外,再各甲班提供一些课外的阅读材料、参考书目等。教学过程:甲班:步骤1 教师:指导学生以“自学提纲”为导向,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阅读课外材料。同时记下阅读中的疑问。步骤2 教师:请学生提出阅读中的疑问,并归纳出若干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步骤3 教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要求:教材编者是怎样回答你的问题。谈谈你对编者论述

8、的看法或评价,并提出疑问。步骤4 学生:就阅读教材中的共同问题展开讨论。(课堂气氛与平时一样,无特殊变化)学生A: 否定编者的论述,用不同于教材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看法,对教材的知识点甚至方法论等方面的内容提出质疑。 学生B: 部分接受编者的观点,对某些论述提出不同看法。 学生C: 同意编者的观点,但仍有某些疑问。 学生D: 用教材中的知识、观点来回答同学的疑问。(此时常会出现争论,新的问题又产生了) 教师: 针对学生提出的某些概念性术语予以说明或解释;对学生在课堂争论时出现的事实和信息的偏差作出必要的指导或纠正;介绍相关学科研究的新观点、新资料。采用的原则是:不提供学生提出问题的答案。 生/

9、师:作课堂知识小结,归纳大家争论的问题及其焦点。教师提供有关这些问题的资料,查阅的途径等。同时,教师确定下节课讨论的问题,或是把它作为撰写历史小论文的题目,让学生做好准备。乙班:步骤1 教师:指导学生以“自学提纲”为导向,学生阅读教材,同时记下阅读中的疑问。步骤2 教师:请学生提出疑问,并归纳出若干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步骤3 教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阅读教材。看看教材的编者是怎样叙述的。步骤4 学生:对教材编者的论述提出质疑。步骤5 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提供答案式的解答。步骤6 教师:作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步骤7 教师:(下一节课):讲评作业,以参考答案为标准评价学生作业。一个学期后,笔者对

10、甲、乙班学生教学行为等作观察调查的情况作如下统计:班级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外显行为对学习评价方式的选择课 内课 外甲班喜欢提问,不会全部接受老师解答,喜欢自己找答案。部分同学会去图书馆、网站等查阅相关资料。部分同学喜欢撰写历史小论文;部分同学喜欢掌握性学习评价。乙班问题提出后,较习惯接受师的解答。一般课后不看历史书。普遍不喜欢撰写历史小论文,习惯掌握性学习评价。教学实验结果:采用从问题到问题的教学策略的甲班,学生在外显行动上表现为“问题成堆”,有着浓厚的历史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这正好为他们不断解决和研究问题提供了丰富源泉和不竭动力。这正是科学创新精神所必备的基本条件。采用从问题到答案教学策略的乙班

11、,学生的外显行动表现为“问题都解决”了,他们习惯于接受教材或老师的观点,能较好地复述或回答老师和教材提出的思考题,较适合掌握性学习评价。不难看出,学生从教材与教师那里预期获得了公认的人类间接的、现成的知识。教学实验表明,教师是否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会直接影响学生科学创新精神的发展。2、提出和解决问题等同“问题意识”吗?以下是笔者在甲班操作本实验几个月后发现的新的情况。(全班共47人) 学生数时间类类类001年4月182362001年月112882001年6月53210行 为经常质疑: (每堂课至少提出一次疑问)有时提出问题,提问次数越来越少。不参与。(基本上不提问,也不参与讨论)态 度积

12、极性高。兴趣不大,希望老师讲解。不喜欢。笔者对此作了问卷调查,影响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主要原因是:a. 提出的问题太多,不知道解决哪个问题好。b.提出的问题,讨论了也无法解决,最后还是听教师讲解。c. 教师讲的一些方法在解答问题中有时用不上,自己又看不出问题。可以说,甲班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开始呈下降趋势,至少部分原因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教学”语境相似,思路变化不大,来自于在“创设问题”的同一教学环境中采取的是同一指导策略。这样,我们就或多或少阻碍了学生科学创新精神的开拓与发展。因此,引导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并不等于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人们对疑难客观事物做出的自觉的心

13、理反映,是科学创新精神的原动力,它不只是能提出和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旨在揭示问题的本质,其实质是研究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习惯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关键。三、值得实践的问题:“问题意识”的培养。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创新精神。我们教学活动的基本任务是利用或创设引起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通过系列的教学活动,激发他们认知需求,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并不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学生个体与环境互相作用的学习活动必将成为内化学生科学创新精神的活动。我们必须开创创造性教学的新局面,把握教授的必要内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对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将知识转化为探究、问题的科学素养。

14、创造性教学过程能够内化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是我们逐步获得教学自由的追求目标。可以通过两个阶段来完成:第一阶段:培养发现问题的习惯。第一步:指导学生阅读学习材料。学生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认知冲突与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冲突。对高中学生来说,用符号即文字材料的方式创设冲突情景是常用的教学方式。我们把指导学生阅读学习材料看作学习过程的开始。学习材料主要是教材和与教材内容相关课外阅读材料。一般来说,阅读教材可以引起新知识与原认知结构直接的认知冲突。课外材料信息量大,其中某些观点常与教材相左,论证的方法也呈多样性。此时,教师除了对学生作阅读方法指导外,还要特别注重指导学生对材料观点、结论、论证方式的概

15、括与提炼,提高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第二步:鼓励学生质疑与设疑学生在接收新信息时,我们要引导他们对信息中的观点、结论、方法大胆地提出质疑。鼓励质疑和设疑的过程,其实就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它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增进自觉产生新认知需求,为解决问题、探究新问题做好了准备。学生在接收信息时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而表现出困惑不懈。我们要指导学生“集中”问题和“筛选”问题,逐步让他们明确问题的指向,形成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些指导旨在培养学生在输入新信息时养成储存有效信息的潜意识,并自动对它们进行扫描与跟踪,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只要学习者能得心应手生成和处理信息,继尔又能生成更多有效问题,并能懂得如何避开无效信息的纠缠,那么,学生从“问题意识”中激发出来的科学精神要远比从“以单一问题去引导学生寻找一个或若干个答案”的“答案意识”中所获取的强得多。学习者懂得如何避开问题,恰好说明他们知道怎样探究问题,“笑而不答心自闲”就是这个道理。鼓励学生质疑与设疑,正是培养学生在输出信息时养成用脑的习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形成渗透式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