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与学思结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794160 上传时间:2019-09-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因材施教与学思结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因材施教与学思结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因材施教与学思结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因材施教与学思结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因材施教与学思结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因材施教与学思结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因材施教与学思结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因材施教与学思结合摘要: 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与学思结合,教师首先应了解因材施教的含义及其原则;其次了解学思结合的含义;再次教师要在教学中掌握因材施教与学思结合的方法:(1)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2)学思并重,学思结合原则(3)启发诱导(4)教学相长,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理想中的教学效果和教育目标。关键词: 教学 因材施教 学思结合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就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古代教育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教学方法和原则,并形成了一系列教学规律,可以为我们今天的教学活动提供借鉴。我国是世界上学校教育制度产生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把教

2、育现象作为独立研究对象的国家之一。我国古代的一些思想家,如:孔子、荀子、朱熹等,总结了他们长期从事教育活动的经验,留下了宝贵的教育思想遗产。这些思想遗产中有不少是符合教育活动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的。 因此,要更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既要注重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设备、电子计算机、投影仪、网络、语音设备、实物、模型、挂图、录音机、广播、电视机等)进行教学,也要注重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学习和研究,继承我国优秀的教育思想,建立起适应现代社会的正确的教学理念,做到软件、硬件并重。那么,在小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到因材施教与学思结合?一、因材施教的含义及其原则因材施教,就是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

3、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能力、性格、志趣)等,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各得其所、各尽其材。它要求老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禀赋、爱好、性格、环境条件和智力发展水平不同而存在的差异,并针对这些差异,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获得充分的发展。对于后进生,要热情接近,关怀信任,耐心帮助,个别辅导;对于中等生,要引导他们树立信心,鼓励他们争取更大的进步;对于优等生,应适当增加其学习内容,帮助他们戒骄戒傲,向新的高度跨越。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发展。 我国古代就有因材施教

4、的教学思想。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就很了解,他能够说出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智力水平,并且针对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各种不同的人才。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就是“因材施教”一词的来源。因材施教原则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有利于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有利于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要求做到:(1)教师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

5、、身体等方面的特点,都要充分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学。例如:我班的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严重,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分层教学,有针对地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2)教学中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体教学上,又要善于兼顾个别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让成绩好的学生平时多帮助后进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3)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别设计不同个性特点学生成才的最优方案。对成绩好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不断得到知识水平的提高。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是这方面的典范,他是我国古代第一位重视“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其经验十分丰富。他认为因

6、材施教的前提是知人,即了解学生,“不可以不知人”。 他特别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发挥学生的特长,弥补学生的不足。怎样了解学生?孔子认为应“听其言而观其行”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通过观察和谈话的方法,了解和分析学生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学习基础、年龄特点、个性特征等,因而对学生的了解较为全面、准确、深刻。这是孔子因材施教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唐代的孔颖达提出了“师当随材而与之”的教学主张。他认为,教学不能按教师的主观意愿行事,而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决定教授的内容和进度,如果教的内容超越了学生的接受能力,那就宁愿停止;如果一

7、味地“进而不顾其安”,结果只能造成学生的负担过重,最终导致教学的失败。其实,现代教育也是如此,对低智商的学生提出高要求,往往是纸上谈兵。不少教师、家长往往忽视这样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人与人之间在志趣、智力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在现实中,早慧与大器晚成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小时数学经常不及格,但通过努力,取得了成功。国外有一项有趣的统计发现,在大有作为的科学家、发明家中,小时候学习就特别突出的只占5,而不突出的竟然占55。有的学生虽然学业上暂时后进,其实智力潜在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只是由于没有得到适当机会来表现自己的才华,或者没有符合自己兴趣的对象而不愿意学习,或者没有良

8、好的教育时机来发展其智力而已。假如我们无视个别差异的客观存在,一味采用单一的教学内容和划一的教学方法,就难以取得教育的成功。实践证明,教学只有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才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目前,在我们的老师中确实存在着不少违背“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的现象。如有的老师为了赶进度,不管学生是否听懂,一味地按书本或大纲的要求,按自己的预定计划和教学方法讲下去,结果造成少部分学生听懂,一部分学生似懂非懂,大部分学生放弃学习;还有的老师强调所教学科有其学科特点、教学方法有其特殊性,而不顾学生是否能够接受,结果也导致学生的厌学,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老师要在因材施教这一教

9、学思想的指导下,深入学生、研究学生,甚至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和学生商量;同时,要研究教材、“吃透教材”,用直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以期达到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取得事半功倍之功效,所谓教无定法,就是这个理。落实素质教育思想,就是要承认学生个体差异,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教育中既要把握学生整体性特征,又要顾及学生个性化特点。因此,欲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就必须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认真反思,找出其不足之处。学生成绩不佳,除了教师的教学活动仍然偏重于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的智能发展等因素有关外,漠视学生在知识能力上的个体差异,对“因材施教”原则贯彻不力,恐

10、怕也是主要原因。“因材施教”的原则难以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落实,既受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艺术、教育手段的影响,也与教育教学目标的一刀切密切相关,还与受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模式的限制有联系。因此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进行改革是十分必要的,而改革的最好方法是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思想,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按学生实际学习程度施教的一种重要手段。分层次教学能真正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材施教的目的,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均衡和谐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激励学有余力,学有专长的学生超前发展。同时创造条件,鼓励促进学习基础较差,

11、学习上暂时存在困难的学生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得到相应的发展,实现“人人成功,个个发展”的办学目标,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二、学思结合的含义学思结合就是要将学习和思考这两个环节密切联系起来,既重视学,又重视思。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疑惑无所得,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感到迷惑无所得。朱熹认为,学思结合是学习成功的保证。他用学射箭来比喻学与思的关系:手中没有弓箭,只是思考射箭的摸样,自然不能掌握射箭的本领;手中有了弓箭,却不考虑应该怎样去射,同样无法提高射箭的技术,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王夫之对学思关系的论述也很深刻,他认为:学可以借鉴前人

12、的经验,帮助自己开阔眼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思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得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而不至于墨守前人的成见。学与思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我们做教师的都有共同的体会,凡是学习比较好的学生,都是懂得学思结合,既注重原理的学习,又懂得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比较、推理、最终达到掌握知识,把知识化为自己的东西。在教学中,我也认为,成绩突出的学生,都能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认真钻研知识,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三、在教学中因材施教与学思结合的方法(1)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为后人树立了因材施教的楷模。他十分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然后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

13、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这恰恰是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发展学生个性,培养特长,就得注意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应当继承和创新。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南,并进而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他说:“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八佾)主张根据学生的特点水平,进行不同的教育,即“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虽然孔子并没有直接提出“因材施教”这四个字,而是由南宋大儒朱熹在论语注中的“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这八个字所归纳的,但孔子确实有着这种“因材施教”的思想,孔子的教育实践实实在在地充

14、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有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孔子就十分注重观察、研究学生。他采用的方法有“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以及“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废哉,人焉瘦哉?”(为政)即通过观察和与学生谈话进行全面了解。正因为如此,孔子十分熟悉他的学生的特点与个性,比如他说过:“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鲁。”(先进)就是说他的学生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正是由于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所以孔子的教育和教学就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来进行。同样问“仁”、问“孝”、问“政”,孔子

15、的回答往往是难易、深浅、详略、繁简各不相同。如樊迟和颜回都问“仁”,孔子回答樊迟是“爱人”,回答颜回却是“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对于现在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大有启发的。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的教育模式采用的是“齐步走”的做法,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出现了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怪现象,不能保证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评估片面,只考查学生所谓“正课”分数,高分则优。学生的思想品行、身心素质、个性特长等,一律被置之度外。于是造成了“高分低能”、个性特长被扼杀等可悲的现象。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不能老是“一支粉笔,一本书

16、,一块黑板”,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培养的目的。 (2)学思并重,学思结合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孔子首先提出并确立了“学思结合,学思并重”的教学思想,并将此教育贯穿于自己的整个教育实践之中。它精辟地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和拓展,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在学习活动中,学和思是一个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学中有思,思中有学的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是掌握知识,发展思维的正确方法之一。学思结合原则是指学生发挥思维器官的作用,积极地进行思考,能动地进行学习。学中有思,思维能力才能得到锻炼和发展;思中有学,学习的知识才能融会贯通。学与思,两者不可分割,学思结合,才能深刻理解、牢固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1)要有勤奋学习的态度,“学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