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756254 上传时间:2019-09-14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doc(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唐家岭小学 蔡春梅 “元、角、分与小数”这一单元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小数。教材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元、角、分”的情境中学习小数及其简单加减运算的初步知识。学完买文具后,在练习反馈中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如“3.21元”读作“三元二角一分”这也是同事们谈论的话题。我认为这是学生把小数的意义与读法混淆了,一个小数是由整数部分、小数点、和小数部分组成的。整数部分按原来的读数方法读,小数点读做“点”,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所以3.21元读作:三点二一元。而把元、角、分用元做单位的小数表示时,小数点左边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不满1元,则表示几角几分。教学过程中我

2、们应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数的产生,明确小数点右边两位表示几角几分,帮助学生建立元、角、分与“用元作单位的小数”的对应关系。 学生对小数的认识都是建立在元角分的基础上,所以造成了学生对小数的认识仅限于钱。学生看到小数就在其后加上单位“元”,出现了认识的局限性。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补充,生活中的小数如:我的视力是1.5,我的身高是1.56米,我的体重是48.5千克,我的50米赛跑成绩是5.98秒等等。个人认为,在初步认识小数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个直观、具体的模型,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但过于依赖这一数学模型会阻碍学生的思维,所以有必要拓宽小数的意义教学。 元角分与小数教学反思

3、元角分与小数”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小数。教材的设计意图是在“元角分”的情境中学习小数及其简单的加减运算,为此,教材安排了“买文具”、“货比三家”、“买书”、“寄书”等具体情境。“买文具”时,会看到文具标价牌上用小数表示的价格,从而自然地引出小数;然后把这些小数改写为几元几角几分、再把几元几角几分改写为小数表示的过程经历,使学生初步理解了小数的具体意义,体会到小数与它所表示的实际的量的单位之间的联系。但在读小数时却出现了口头读对了,书面表达却出现小数部分的读法和整数部分的读法混淆。 在“货比三家”中,凭借生活经验,大多数同学都能很快判断出两个小数谁大谁小,但在交流思考的过程时,却大都缺乏完整的表述;

4、让人郁闷的是:在完成作业“去哪家文具店买橡皮最便宜?”时,凭借生活经验,他们很快就找到答案,却出现了“2.63元2.36元2.65元”这样的书面表达。 “买书”与“寄书”的问题情境,是为理解一位小数加减运算的意义及算法而创设的。可以说一位小数没有进位的加法和进位加法与一位数没有退位的减法,是学得不错的。在解决教材P8“小红付给阿姨15元,应找回多少元?”这个问题时,或许是具体情境的存在,结果也很快地出来了。 北师大版3年级数学下册买文具课后反思 买文具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这一课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小数,是对小数意义的最初步的了解。教学时我结合买文具的生活情境,在购物的活动中,让学生

5、通过观察标价牌上用小数表示的价格,自然的引入小数;再经历把这些表示价格的小数改写为几元几角几分的形式,和把几元几角几分改写为小数表示的过程,初步理解小数的具体意义,认识小数的特征,并会认、读、写简单的小数,同时让学生充分地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伊始,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星期天笑笑去文具店买文具,可是文具店里的标价牌上的标价她看不太明白,因此想请同学们帮帮忙。你们愿意吗?你能从这幅图里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在解读主题图的时候找到小数,发现这些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不一样,不是整数元的,有的不到1元。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有购物的经历,因此他们对于标价所表示的几元几角几分能

6、够很清楚地知道,我及时地抓住这个时机,趁热打铁,研究这些价格的组成部分,让他们小组讨论这些数的共同特点,从而了解小数的意义:当我们不能用整数表示一个数的时候就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如角是元的一半,不能用元来表示,我们就可以用0.50元来表示。像0.50、8.00、3.50、16.85、1.06等这些数我们就叫做小数。 在讲小数点的重要性时,我为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70年6月30日,前苏联著名宇航员费拉迪米尔科马洛夫在空间站工作了23天后,一个人驾驶着“联盟一号”宇宙飞船返航。但是,当飞机返回大气层后,无论怎么操作也打不开降落伞,结果在着陆基地附近坠毁宇航英雄科马洛夫遇难。“联盟一号”所发生的

7、事件就是因为在地面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让我们记住小数点所酿成的悲剧吧!我们在数学学习中,不能有半点的疏忽,不然就要酿成严重的后果。孩子们对小数点的作用印象非常深刻,有的孩子还把故事讲给了家长听。 巩固练习时我发现有不少学生对于“贰圓、贰角、壹角、壹分、贰分”小面额的人民币不认识,其原因:一是因为学生对汉字的“壹、贰、叁”不认识,二是因为有些小面额的人民币目前已经很少见了,有的已经不流通了,学生不认识。发现问题后,我及时把“壹、贰、伍、拾”这几个汉字写在黑板上,并在字上注上了拼音,让学生读一读,这样学生在完成第三页“练一练”第一题:用小数写出具体的几张钱币为几点几元时错误就少多了。我还要求

8、学生这样表述:“几个几元几个几角几个几分合起来是几元几角几分,写成几点几元。”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用“合起来”的回答方式可以帮助他们今后理解小数加法的算理。 以前在课结束时,我经常因为时间不够省略了让学生回顾、总结这一环节,我知道总结能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习惯,提高自我梳理知识的能力,所以这节课我没有省略这一环节,在今后的教学中也不会省略。总之,全课围绕着价钱的两种表示形式认识小数及小数表示的意义,较好的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新的知识。教学中我深深的体会到,只有研读教材,联系上下相关的知识点,沟通它们的联系,找出知识发生发展的联结点,进行通盘考虑

9、,才能体悟编者用意,做到心中有本,在课堂上,教师才能更加挥洒自如,尽情展示教学魅力,品味成功教学的喜悦。 货比三家教后反思 要“货比三家”,当然首先要能比较这些小数(价格)的大小。在这一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寻“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一开始,学生举手十分积极: 丁玲:先比元,都是8元,那就再比角,一个是5角,一个是2角,当然是5角大,所以8.50元8.20元。 伍淑丽:把8.50元改写成8元5角,8.20元改写成8元2角,一眼就看出来,8元5角8元2角,所以8.50元8.20元。到这里竟然再也没有其他学生举手,课堂上一片寂静,我有点恼火。可学生看我越恼火,他们就越想不出方法来。 这时,刘家元举手了。

10、此人成绩不好,语文表达能力尤差,但上课举手一向都很积极,只是都是一些没头没脑,不着调的话,鲜有精彩之处。可让课堂这么冷着也不是办法,姑且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吧。刘家元:8.508.20=0.3,所以8.50元8.20元。 咦,不错,小数减法还没学就会了,我正想表扬他,下面其他同学开始嘀咕了:“这我也会”“会为什么不举手?”我十分恼怒,正想开口,周兰又举手了,又一个不着调的,想想还是也让她说吧。 周兰:8.50和8.20,8一样大,就用5020=30,所以8.50元8.20元。 谁知,又有人嘀咕了:“这我也会” 我更加恼怒了课后,我静下心想:第一,可能我太急躁了,每次都是这样,一旦课堂上出现我认为是

11、不该出现的冷场,我就急躁得很。可是我越急躁,学生就越紧张,就是有了好想法也不敢说,只有刘家元、周兰这两个似乎不知道看老师脸色的人才敢站出来。 第二,“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才过了一个年,都长大了。刘家元、周兰今天课上的表现真是令我既高兴又惭愧:高兴的是过了一新年,他们又有了新的进步,惭愧的是我内心竟然用老眼光看他们。幸亏课上我让他们发言了,还表扬了他们,以他们的性格,这一表扬起码有三天的学习热情,尽管很多时候还是不着调。看来以后我得嘴巴甜一点,话动听一点,脸色好看一点,这样学生就会更“活”一点。 买书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第三课时。本课是学生在初步理解小数的

12、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会比较小数大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把探讨小数加法的算法作为重点,让学生在理解并掌握小数加法的基础上,独立解决小数减法的算法问题;理解小数点一定要对齐,是因为相同单位的数值才能相加减的缘故,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让学生了解小数加减法类似于整数加减法,把小数加减法融合到学生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的经验中,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体会加减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一课是在学生对小数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所以课开始,我直接出示了生活情景买书:淘气在书店买了一本童话故事,花了3.2元。他又买了一本数学世界,花了11.5元。淘气一共花了多少

13、元?你会计算吗?由于课前指导学生进行了有效预习,所以我让学生直接进行小组交流。请一个小组代表上黑板板演,如果与黑板上的不同小组也可以上来板演。学生的方法果然各不一样,交流时分别请这几位组长谈谈自己是怎么想的。一组组长说我们用口算的方法,先把元和元相加,再把角和角相加,然后再把两个结果合在一起,就得到了一共花了多少元。二组组长说:我们把3.2元看成了32角,11.5元看成了115角,加起来得到147角,改写成用元作单位就是14.7元。三组组组长说:列竖式时只要把元和元相加、角和角相加、分和分相加、就得出14元7角,自然就写成了14.7元。三位组长说的都很有道理,我就请同学们展开讨论,后两种笔算的

14、方法之间是否有某种联系呢?在进行讨论之后,学生发现,今天要学习的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非常地相似,黑板上一组的做法就是六组的做法一个想的过程,他们的差别就在于小数点的处理上。看这些学生讨论地这么热烈,学习这么认真,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完成练习,检查时我惊奇地发现,全班95%的同学全队,较好的掌握了本课知识,课堂小结时我就继续鼓励学生探究:今天学习的小数加减法,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或许是因为沟通了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学生很快提出了很多的问题:如果相加或相减后小数部分末尾有0怎么办?如果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怎么计算?如果被减数是一个整数,而减数是一个

15、小数,那怎么办?如果没有经过精心的思考,怎么会提出这么有质量的问题!我大大地表扬了他们的探究精神,显然这两个问题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我就顺势让他们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再次深化了对小数加减法的认识,不知不觉中课堂上竟把后面要学习的小数减法的教学内容给提示了。 一节课很快就结束了,同学们谁也没有离开教室,他们对小数进位加减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有的出题、有的计算、有的检查看到这一幕,我由衷地为学生的探究精神而高兴,也让我进一步体会到了,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带给老师和学生的高效与快乐。 寄书课后反思 这节课通过“寄书” 这一活动让学生学习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让学生以

16、已有的小数加减法(没有进位或退位)算理和算法的知识、整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知识为铺垫,自主学习和探索本课的新知识;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和与同伴交流各自不同的算法的过程,深刻地体验到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会有不同的计算方法,算法的策略是多样化的。 本节课教师主要是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能够很顺利地完成知识的迁移,掌握新的知识。同时,本节课还要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在这个环节中,我认为教师的适当引导是这节课成功的关键。如,在新课开始时,先让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再向学生提出估算的要求:大约一共需要付多少元的邮费?所需邮费一定不会多于多少元,也一定不会少于多少元?但是在第一个问题“大约一共需要付多少元的邮费?”的解决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我的设计构思出现了偏离,大部分学生并没有估算,而是直接算出结果。从这可以说明,学生的估算意识还有待于提高,仍需加强培养。在最后的采购食品的问题中,我注重启发学生从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