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艺术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98753742 上传时间:2019-09-13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16.9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艺术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先秦艺术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先秦艺术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先秦艺术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先秦艺术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先秦艺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艺术(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先秦艺术,先秦包括夏、商、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前221年),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有熔点低,硬度大。 清铜器铸造工艺:范模法、失蜡法 青铜器分为四大类: A:礼器,统治阶级区别尊卑等级的器物。 B:乐器 C:兵器 D:工具车马器,一、青铜器艺术,1、青铜器铸造工艺(范模法),青铜器的铸造过程,失蜡法是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做法是,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别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内浇灌溶液,便铸成器物。以失蜡法铸造的器物可以玲珑剔透,有镂空的效果。,2、青铜器的纹饰,饕餮纹: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盛行于

2、商代至西周早期。此兽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征,同时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其中兽的面部巨大而夸张,装饰性很强,研究者称为兽面纹,常作为器物的主要纹饰。饕餮纹图案庄严、凝重而神秘的艺术特色。饕餮纹凶猛庄严,结构严谨,制作精巧,境界神秘,是青铜器装饰图案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代表了青铜器装饰图案的最高水平。,商代是青铜艺术有成熟到鼎盛的时期。 饕餮乳丁纹方鼎 郑州杜岭出土的(商代前期)。 高100厘米,口横长62.5厘米,重86.4千克 。 中国历史博物馆 饕餮乳丁纹方鼎是目前为止所见到鼎的最早实物。,3、商代青铜器(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司母戊大方鼎(商代后期) 1939年3月19日

3、在河南省安阳市一片农地中出土,因其鼎内部铸有“司母毋”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 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约832千克。 中国国家博物馆。 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誉“镇国之宝”美誉。,四羊方尊(商代晚期) 通高58.3厘米,重达34公斤。 1938年湖南省宁乡县出土。 商代方尊的代表,铜尊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时期,是一种饮酒用具。这件四羊方尊是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虎食人卣(商代晚期 ) 共两件,出土于湖南省安化、宁乡交界处,一件藏于法国巴黎市立东方美术馆,一件藏于日本

4、泉屋博物馆。 通高35.7厘米 一、表现统治者的专横残暴,以此造 型威吓奴隶。虎是奴隶主阶级的象征,人是奴隶的代表。 二、将人兽关系看作人借助动物的力量沟通天地。 三、象征人的自我与具有神性的动物的统一,以便获得动物的保护。 四、虎食人实际反映了“虎食鬼”的神话,即以威猛的虎驱逐恶鬼,取避邪之用。 五、虎代表自然界,象征人对自然的恐惧,但又必须附着自然,表现人性的软弱。,龙虎纹青铜尊 高50厘米,口径45厘米,重约20公斤。 1957年于安徽省阜南县常庙乡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五大镇馆国宝之一。 饰有三组相同的“虎噬人纹”,中间为一突出器表的立雕虎头,两侧展开双身,虎尾下垂,饰条纹。虎口下是一个

5、人形,双臂向上曲伸,两腿向下蹲曲,虎作食人状。两组虎尾下饰以扉棱为鼻而组成卷云角、上卷尾的连体兽面纹。,武王征商簋 铭文短短32字,记载了武王伐商的“牧野大战”。 高28cm,口径22cm,。 最早的西周青铜器,4 西周时期,毛公鼎(西周晚期) 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 高53.8厘米,重34.7公斤。清道光年陕西省岐山县周原出土。 铭文32行499字,乃现存最长的铭文:完整的册命。共五段:其一,此时局势不宁;其二,宣王命毛公治理邦家内外;其三,给毛公予宣示王命之专权,着重申明未经毛公同意之命令,毛公可预示臣工不予奉行;其四,告诫勉励之词;其五,赏赐与对扬。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

6、史料。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5、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禁为承置酒器的案,其器身以粗细不同的铜梗支撑多层镂空云纹,十二只龙形异兽攀缘于禁的四周,另十二只蹲于禁下为足。此禁整体用失蜡法(熔模工艺)铸就。学界一般认为中国失蜡法工艺源自印度。云纹铜禁的出土,将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100年。,蟠螭纹大铜禁与王子午鼎标志着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卓越成就。,失蜡法,也叫“熔模法”,是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做法是,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别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内浇灌溶液,便铸成器物。以失蜡法铸造的器物可以

7、玲珑剔透,有镂空的效果。 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淅川下寺2号楚墓(子庚墓)。 通高28.8厘米,长103厘米,宽46厘米。春秋时期器物。,王子午鼎 1978年,河南淅县下寺楚墓出土,该鼎通高76厘米,口径66厘米,。 该鼎是楚庄王之子、楚共王的兄弟、曾任楚国令伊(宰相)之职的王子午(又名子庾)的器物,中有确切的人名与地名。 失蜡法 腹铭84字,铭文用鸟篆书写,记述王子午作器的用途和歌颂自己的功王子午鼎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青铜器 。,环绕鼎腹的六条立体怪兽,各由两条夔龙蜷曲盘绕而成,是采用失蜡法分别铸出,然后焊接于鼎身的,显示了很高的铸造水准。在细部装饰上采用浮雕、立雕、分铸、榫卯、焊接等技术。,莲

8、鹤方壶(一对) 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园出土 高117厘米 口长30.5厘米 口宽24.9厘米 现一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青铜馆,另一件藏于河南博物院。,蟠虺纹铜尊盘(曾侯乙铜尊盘) 曾侯乙墓 尊高33.1厘米,口宽62厘米,盘高24厘米,宽57.6厘米,深12厘米。 尊是盛酒器,盘一般作水器用,二者合为一器,尊内盛掺有香草汁的酒,祭祀时酌以献尸,宾礼时酌以饮客。,6、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曾候乙墓编钟 (战国早期)(长1000cm,高273cm,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编钟以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排,分上、中、下三层,悬于铜木结构的呈曲尺形的钟架上。钮钟全部悬挂在上层

9、,甬钟挂在中、下层,镈钟挂在下层右面甬钟中间。木质梁架上满饰黑漆彩绘花纹,两端都套有浮雕和透雕的青铜套,起着装饰和加固的作用。编钟上都有错金篆体铭文,其内容除甬钟正面钲部均为“曾侯乙”字样外,其余均为有关音乐方面的记载。,战国采桑宴乐攻战铜壶 酒器,1965 年四川成都百花潭战国墓出土。通高 40、口径 13.4、腹径 6.5 厘米。 第一、二、三层图像又分别分为左右两组,共有 6 种,包括竞射、采桑、宴乐、狩猎、攻城和水战等场面。该铜壶呈侈口、斜肩、鼓腹、圈足,其肩上有御环两兽耳;铜壶上的图像采用“嵌错”制作工艺,其嵌错精致、工艺高超、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先在铜壶上刻出图像的浅槽,然后把红铜

10、、铅等金属嵌进浅槽,接下来再用一种叫“错石”的工具对嵌了金属的图像进行打磨,,错金银虎噬鹿屏风插座 (战国中晚期)(青铜,高21.9cm,长51cm 河北平山县中山王墓葬出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错金银工艺源于春秋时期,盛行于战国。错金银工艺即先在青铜器表面预先铸出或錾刻出图案、铭文所需的凹槽,然后嵌入金银丝、片,锤打牢固,再用蜡石将其打磨光滑,达到突出图案和铭文的装饰效果。,铜镜 错金银的工艺技术。,7、三星堆青铜器艺术,青铜神面像,商代后期,四川广汉三星堆,三星堆青铜雕塑,三星堆遗址,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青铜时代遗址,位于四川广汉南兴镇。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

11、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出土有象牙、玉石、青铜等。 (通高262厘米):它头戴高达10厘米的 长冠,冠上有羽毛状饰物。粗眉大眼,直鼻方颐,阔嘴大耳,脑后梳长辫。身躯细长,右臂上举齐颊, 左臂屈于胸前。夸张的双手握成环圈状,原应执物。身着饰有云龙纹的左衽长袍,前裾过膝,后裾及地。 足腕佩戴脚镯,赤足立于镂饰兽面纹的覆斗形方座上,神态庄重肃穆。有人认为立人手中所执应为琮, 是巫术活动所需之物,因此推测这是正在主持祭典蜀族巫师形象。也有人认为是政教合一体制下的某个 蜀王形象。,世界上最早、树株最高的青铜神树。高384公分,三簇树枝,每簇三枝、共九枝,上有27

12、果九鸟,树侧有一龙缘树逶迤而下。 由树座树干和三层树枝组成树下部为圆形底盘,用三叉支架交成为一个山形树座,上面绘满云气纹;挺拔的树干分为三层,每层三枝,每枝上立一鸟,枝端各有一桃状果,三层枝干中又各有一枝分为两杈,结两果;在树干的另一侧有四个横向短梁,将一条身体倒垂的龙固定在树干上,龙头上昂,前足支撑在底座上 。,三星堆青铜面具类型分为人面具与兽面具两大类,但其中最重要的信息都来源于以神为中心的神话。早期面具的出现,正是对神话的演绎,戴上面具的祭祀仪式,正是无所不在的超自然力的神话威力的表达。,玉人 商代(高7cm,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出自安阳四盘磨及妇好墓等贵族墓葬。 人

13、像多为圆雕作品,人物姿态各异,或衣着华丽,或不着任何衣物,以蹲踞和跪姿居多,也有少量站立者,或双手被捆缚的。妇好墓出土这一件人像,玉人双手扶膝,跪坐于地,头顶盘辫戴冠,腰后佩有宽柄形饰物,身上刻有云雷纹,且神态倨傲,甚为罕见,有的研究者推测为墓主人符号的形象。,二、玉石雕刻,此骨匕记载了帝乙或辛帝时,宰丰受到商王赏赐之事。宰丰骨匕一面刻辞纹,另一面刻有文字,一端残,文字分两行,完整无损,罕见之极。,1899年甲骨文开始作为考古资料收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第一个研究甲骨文的是孙诒让。后来的罗振玉、王国维等人把甲骨文字的研究推想一个高度。,宰丰骨匕刻辞,三、文字、书法艺术,1.文字之起源,关于中国文

14、字的起源,主要有两个问题: 一是文字的创始人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诸多学者说法不一,但都认为这时间大约相当于传说的五帝时期之初上至三皇时期。 二是文字创制的方法或途径。 在这个问题上,历代学者各抒己见,缺乏共识,这包括: 1,文字源于结绳。认为文字是在上古时期结绳治事的启示下创制而成的 。 2,文字始于八卦。认为文字产生于易卦的卦象,如乾卦为天,坤卦为地,坎卦为水,离卦为火等。 3,仓颉视龟作书。认为仓颉受到灵龟的启示创制了文字。 4,文字、图画同源。认为书画异名而同体,在文字产生的初期,书亦画,画亦书。 5,文字源于图画。认为二者并不同源,图画在先,文字在后,文字是在图画的基础上产生的。 6,

15、文字源于先民的社会实践。认为文字的产生直接导源于原始的记事方法 。 7,中国文字西来说。认为中国的文字是从西亚或埃及传来的。 对文字起源的上述见解,在当代学术界仍没有就哪一种说法达成广泛的共识。,2.造字之六书,“六书”的这个概念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五曰六书。”东汉郑玄注引郑众说:“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注:处事,即“指事”;谐声,即“形声”)。班固汉书艺文志把六书之名定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许慎说文解字叙把六书之名定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一般都认为,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属于造字之法,即汉

16、字结构的条例;转注、假借则属于用字之法。,(1)、象形 属于“独体造字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明月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 “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艹”(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2)、指事 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较抽像中的东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凶”字则是在陷阱处加上交叉符号;“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三”则由三横来表示。这些字的勾画,都有较抽像的部份。,(3)、形声 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份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