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导游知识专题复习--看完必过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98740728 上传时间:2019-09-13 格式:DOC 页数:60 大小:2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级导游知识专题复习--看完必过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中级导游知识专题复习--看完必过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中级导游知识专题复习--看完必过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中级导游知识专题复习--看完必过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中级导游知识专题复习--看完必过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级导游知识专题复习--看完必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级导游知识专题复习--看完必过(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1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概述1、【摘要】文化是人类诞生之后发生的现象,“文”就是“人文”,“文化”就是“人文化”,是凡是文化都具有群体性或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作为传统文化,其传承性的特征尤其突出。2、【多选】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划分为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社会意识)四种形式的文化内容。3、【摘要】特质文化包含生产、生活工具;艺术作品和实物等4、【摘要】行为文化以礼俗、民俗、风俗形态出现在动作的行为模式上;古代酿酒、烧窑、开船、行军、开战前要先祭酒神、窑神、水神、路神、.战神,祈求顺利、平安、胜利;凡是用行为举止表现的文化都属于行为形态的文化。5、【摘要】制

2、度文化就是指规范人们行为活动的制度。如“井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和“分封制”、“郡县制”、“募兵制”、“府兵制”以及“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改土归流”、“金瓶掣签”等,6、【摘要】精神形态文化:社会意识文化也可以称为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包括属于社会心理层次的文化和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层次的文化。7、【摘要】李约瑟博士称中国古代的科技“走在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8、【单选】老庄以“道”为核心的哲学、杨朱以“为我”为核心的哲学,王弼、何晏的“玄学”、范缜的无神途、张载的“元气”说、王阳明的“心学”等。9、【摘要】从层次角度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3、属于主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属于亚文化;(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1、【问答】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传承连续而完整;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具有地域的多样性和民族的多元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融合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魏晋以后)为主体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广泛,内涵精深; 中国传统文化是胸怀广阔、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古代东方文化的代表;A: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传承连续而完整1、【摘要】中国最早发现人类距今180多万年山西芮城西候度猿人和距今170万年的云南元谋猿人,可能有最初用火熟食; 五六十万年的北京猿人已被世界公认,已学会用火熟食,开始了人

4、类饮食史和掌握自然力的一次革命。2、【摘要】距今5000年左右时,炎黄部落为中心,至夏时形成华夏族。汉代形成了稳固的、人口数量最大的汉族;中国文化已经有180万年的历史;中华民族文化的文明史也有5000年之久。传承的环节完整、过程连续。B: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具有地域的多样性和民族的多元性1、【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典型的大陆文化,以中原的文化为主,中国至少有4000多年文字可考的历史。C:中国传统文化是融合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魏晋以后)为主体的文化1、【摘要】汉族文化在秦汉之后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遂步形成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三位一体的文化结构,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5、半部论语治天下”讲的就是儒家文化的实质功用。2、【摘要】道家文化主要是哲学文化。龙其庄子的保命全性学说,为个人自找解脱提供了一个武器。3、【摘要】佛家文化则是纯粹的宗教文化;儒家文化是“人世”文化,道、佛文化则是“出世”文化。4、纪昀(纪小岚)阅微草堂笔记说:儒以修己为体,以治人为用;道以静为体,以柔为用;佛以定为体,以慈为用。发儒家比食、道家比药、佛家比用物。D: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广泛,内涵精深1、【摘要】哲学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文化的最深层面,是文化发展的最高形态。E:中国传统文化是胸怀广阔、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文化1、【摘要】战国时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汉灵帝掀起的胡食之风、北魏孝文帝的汉

6、化改革、F: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古代东方文化的代表1、【摘要】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一个中华文化圈,向东辐射至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向南射到越南。2、【摘要】汤因比说实际上,中国从公元前221年以来,几乎在所有时代,都成为影响半个世界的中心。”第二节、中国古代思想流派cke_protected_1(一) cke_protected_2中国古代思想流派简述1、【摘要】夏代之前,就产生了尧舜以“禅让”为形式、成了儒家津津乐道的“公天下“的“圣世”典范。2、【摘要】夏代开始出现的“家天下”的阶级社会统治思想经商代延续到西周,其开国君主也被后代推崇为“贤王”,号称“三代”。(夏商周三代)3、【摘要】尧舜至“

7、三代”之时,产生了两个极为重要的、影响至今的哲学思想体系。一个是“八卦易学体系”,一是“阴阳五行体系”。伏羲创八卦的说法,“易“则有夏代的连山易”、殷代的“归藏易”、西周的“周易”之分。4、【摘要】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周易,可能是西周初年整理而成的。春秋时期,主家是儒家学派继承了易学;道教产生后,则以太极八卦图为其标记,以有“儒易”和“道易”之分。而研究的流派又有“学理易”和“术数易”之别。学理易主要探究易理,术数易发展占筮之术。5、【名词解译】周易是古代一部占筮之书,它以乾、坤、坎、离、艮、兑、震、巽八卦,象征天、地、水、火、山、泽、雷、风八种自然事物和现象。每卦由三爻组成。八卦重复组合成六十四

8、卦,重卦或复卦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6、【摘要】孔子所作的易传反映的朴素辩证观更为难得。7、【摘要】“五行“一词,据尚书洪范在夏代已出现。从夏至商是阴阳五行说萌芽的时期,至春秋战国最终形成体系。“五行为金、木、水、火、土,”金一水一木一火一土一金”相生与“金一木一土一水一火一金”相克的运行中。8、【摘要】战国时,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学派。而汉儒则把阴阳五行学说神秘化,把“天人合一”神化为“天人感应”。9、【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学术思想最为开放、流派创建最为众多的黄金时代。10、【摘要】墨家的创始人墨翟(di)是春秋时期人。墨家学说与儒家学说同为当时的“显学”,11、【概述】墨家学话,

9、可归结为“天志”观基础上的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兼爱、非攻、非命、明鬼等。如“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就是墨家的律法;12、兵家在春秋时的代表人物是孙武,战国时的代表人物是孙膑。13、【摘要】孙武著孙子兵法十三篇,孙膑著孙膑兵法。两书论证了古代战争思想,战略战术原则。战争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最上;而战则要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著名的三十六计就是从兵书中归纳发展而来的。日本学者称孙子兵法为“世界古代第一兵书”。14、【摘要】法家学派是继承春秋子产提出法治主张;战国初期魏国李悝(kui)主持变法;战国中期形成的学术流派。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都是著名的变法者。15、【摘要】法家的集大

10、成者韩非子,韩非子的“法治”理论是一个“法”、“术”、“势”三位为一体的体系。16、【农家学派】农家学派以农耕安身立命的农家学派、提出“白马非马”的名家学派、主张“为我”的杨朱学派:齐国稷下学派、吕不韦门客杂家思想流派等。(二)儒家思想流派1、【孔子学说的主要内容】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培养了弟子三千多人,著名的有七十二人。孔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为历代帝王提供了治国理论的依据,被帝王奉为“大成至圣先师”,封为“文宣王”,被封建社会尊为“圣人”。2、儒家思想是两千多年来我国传统文化主体思想中的主流。孔子的言行保存在由弟子或再传弟子编纂的论语国,而通过易传、仪礼

11、、礼记、春秋左传及诸子著作等典籍也可以获得有关孔子的资料。3、【简答】孔子学说的主要内容:1)孔子的“仁”学;2)孔子的“礼冶”观;3) 孔子的认知、教育、修养观【孔子的“仁”学】1、【摘要】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的仁学和儒家倡导修齐治平”修养观是一致的。其最后的落脚点都在国家社会。所以“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仁人”是最高尚的人格,“仁政”是最理想的政治统治。【孔子的“礼冶”观】1、【摘要】“礼”是“仁”的外在表现。“礼”是社会制度和礼节仪式。“礼有吉礼、凶礼、军礼之分;2、【摘要】儒家的“仁”和“礼”,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心理基础。【孔子的认知、教育、修养观】

12、cke_protected_31、 cke_protected_4【摘要】孔子的认识观点是主张“学而知之”;教育观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育者应当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等论说;2、【摘要】孔子的学说是“经世致用”的学说。儒家提出了修齐治平”的修身观,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修身,是从“正心”开始; 齐家,就是学习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 治国,就是协助长官或君主治理国家。 平天下是协助君主平定统一整个疆域。这是“经世致用”的最高境界,也是封建社会里知识分子追求的最高目标。3、【多选】修身的具体方法有“自讼;自省;慎独;4、【摘要】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孟子的“尽心知性”、养

13、浩然之气;宋明理学家的“主静”、存理去欲”、“致良知”等。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苦劳饿乏乱”。【儒家流派的发展演变】1、【摘要】儒家在战国、西汉、宋明、现代四个时期民出现的流派及其主张?第一,(战国时间)孟子的“仁政”“民本“,”性善“、”节气“说儒家发展到战国时期最著名的代表是孟子。主张为: “仁政“理论;“民本”思想(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善端是先天就存在于人性之中的,“清心寡欲,求其放心);“气节”说(善养浩然之气,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摘要】孟子的地位在儒家

14、系统中称为“亚圣”第二:(西汉时期)董仲舒的今文经学与阴阳五行学说结合的谶纬说。汉武帝时,大儒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开辟了两千年以儒家之学为统治阶级之学的时代。“天人感应”被推上神学之途,同时孔子也被神化为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圣人”。第三,宋明时期的理(心)学。两宋时期,理学出现。A、以周敦颐、程颐与程颢、张载、朱熹为代表,形成濂、洛、关、闽四大学派。因周、程、朱主张宇宙的本原是“理”天理,所以称为“理学”。 理学提出了“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的认识论。宋儒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B、北宋理学家关中人张载主张气为宇宙本原,是理学中唯一的

15、唯物论思想。他讲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体现了其学说鲜明的经世致用”色彩。C、理学中的“心学”派主张“心即理”、“吾心即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其代表人物是明代的王阳明,他的“知行合一”、“致良知”具有不同于宋理学的心学特色。其“四句教”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良知,为善去恶格物”,体现了其心学的主要思想。他的“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是其“致良知”的一句名言。第四,现代时期新儒学新儒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吸收道家、佛家心性之学,尤其是借助了西方科学思想和方法构建的儒学思想体系。以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等人最为著名。【道家思想流派】1、【摘要】道家是春秋时期产生的学术派别之一,创始人是老子。战国时发展成以庄子为代表的学派,至魏晋时出现了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形式。2、【老子的思想】道家思想的核心存在于老子,五千字的老子,使老子哲学成为世界东方最为精深的哲学。老子学说的核心是一个“道”字。“道”是宇宙本原:“道”又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发展变化运行的规律:“德”是“道”的具体体现;老子在哲学上主静、取弱、居柔,本现了老子强调的正与反斗争转化的辩证思想,老子主张恢复到“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妆态。主张“灭智弃圣”,“使民无知”,损不足而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