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未来流动人口预测方法探讨及发展趋势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739948 上传时间:2019-09-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未来流动人口预测方法探讨及发展趋势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北京未来流动人口预测方法探讨及发展趋势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北京未来流动人口预测方法探讨及发展趋势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北京未来流动人口预测方法探讨及发展趋势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北京未来流动人口预测方法探讨及发展趋势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未来流动人口预测方法探讨及发展趋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未来流动人口预测方法探讨及发展趋势(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999 年第 3 期( 总第 114 期)人 口 与经 济PO PU LA TIO N & ECO N OM ICSN o. 3, 1999( T ot . N o. 114)涟江为区内地表水的主要排水通道,隧道设计标高高于最低排水基准面,隧道区山脊内沟谷多为季节性冲沟,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水量小,受季节影响明显,地表水不发育,地表水对隧道施工及运营无影响。北京未来流动人口预测方法探讨及发展趋势亓昕摘要对流动人口数量的变化, 一直 是各级政府部门十分关注的问题。而预测或估计流动人口未来的发展趋势又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本文旨在利 用北京各年 份的调查、普查数 据, 探 讨对流 动人口总量的预测

2、方法, 并运用此方法给出 了到 2010 年北京各年份流动人口总量的变化趋势。作者员( 北京一、引言亓昕, 女, 1988 年毕 业于西安交 通大学, 获硕士 学位。现任首 都经贸大学 人口所副研 究)吸引还将持续很久。中国农村人 口大 规模 地、持 续不 断地 流入 城市早已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关 注。有关农村 人口涌入城市的起因、对城乡 各自 社会 经济 发展 所产 生的影响和所采取的措 施分 析等 问题, 已 有不 少学 者做过专门的研究、分析和论述, 这些理 论解释和 分析都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北京做 为我国 经济、政 治、文化中 心, 吸引 了大量的来自全国各地从事经济活 动的劳动

3、者。 其中绝有关流迁总 量的 问题 研究, 西 方迁 移理 论曾 提出过引力模型 2 , 劳瑞回归 模型 2 , 投资 ) ) ) 效 益模型 3 和托达罗劳动力迁移模型 4 。我 国学者也 曾提出过将 流动人口增长与城 市常住人口规模联 系起来的预测方法 5 。以下对这些方法做一简要分析。1. 对西方迁移理论有关流迁总量 模型的探讨引力模型是 最早 提出 的, 它将 迁移 总量 描述 为迁移距离和两地人口规模的 函数。大多数是来 自各 地农 村的 剩余 劳动 力。笔 者认 为,除分析 研 究这 些人 在 京的 职业 状 况、停 留时 间、年即: M ij= KPiPjDij龄、性别、文化程度

4、特征及对首都经 济发展的 影响等问题外, 还应该 考虑到 这些 人口 未来 可能 的发 展趋势, 即总量的增 减问 题。这 对于 一个 城市 制定 长远目标, 规 划城 市 建设 和 市政 设施 等 是非 常重 要 的。因此, 有必要对此问题做深入研究。二、对现有流动人口预测方法的探讨在人口预测 中, 对 流动 人口 的预 测是 最难 的问题, 目前还没有一种可以用 于不同地区 的基本方 法。其中, M ij表示从 i 地到 j 地 的迁移量, K = 常数, Pi, Pj为 i 和 j 地人口数量, Dij为 i 到 j 地距离。这个模型仅考虑了人口 规模和距离 对流迁量 的作用, 而其他因

5、素没有考虑进去。劳瑞回归模 型, 保留 了迁 移距 离对 迁移 总量 的作用, 引入了两地 体力劳 动者 工资 水平 和失 业率 因素, 并将两地人口 规模换 成相 应的 两地 非农 业劳 动力人数。在中国,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 力持续不断 地、大 规模地流向城市及东部地 区, 主要 原因 是我 国城 乡经 济结即: M ij= KU i W i L iL jU j W j Dij构的差异及收入上的巨大差别。尽 管流动人 口在对流入地的选择和停 留时 间上 会随 时发 生改 变, 经济因素、个人因素等会促使他 们不断地做 出决策, 但无论怎样, 大城市对农村劳动 力有极强的 吸引力, 这种# 5

6、2 #其中, Li, L j 为 i、j 两地非农业 劳动力人数;W i, W j 为两地体力劳动者工资水平;U i, U j 为两地失业率。这一模型比引力模型进了 一步, 它考虑到工 资、失 业#水平对迁移者的吸引。投资 ) ) ) 效益模型和托达罗劳动 力迁移 模型并没有给出具体迁移总量的表 达式。投资 ) ) ) 效益模型提出迁移 总量 M ij是 迁移 者实 现 净产 值 PV 的函数, 即 M ij= f( PV) , 而 PV 又可 以表示 成两地 实际收入之差、迁移费用 G ij和折扣率 r 的函数,确定的条件去估计流动人口 变化。( 2) 常住人口 规模的 扩大 确与 经济 增

7、长 和城 市规模扩大有密切关系, ( 经济 增长和城 市规模扩大 必将创造出新的 就业 机会) 但 新增就 业机 会和 所需 要的劳务以何种 方式增 长又 难以 预计, 流 动人 口占 城市常住人口比 重是 增加? 减少? 还是 不变 , 比例 值即: PV =L j- Lir- Gij为多少? 都没有 可靠 的依 据, 同时 城市 新增 劳动 适京各龄人口( 指常住人口) 及下 岗人员都会 在一定程 度上M ij= f( P V)托达罗的劳动力迁移模型比 投资 ) ) ) 效 益模型有了较大的改进。它将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因素 B, 现代部门就业增长率 r, 现代部门与城市传统部 门的人N( t

8、)S( t) - N( t)型, 将农村迁入 城市人 口与 城市 人口 比重 作为 被解释变量,挤占新的就业 岗位, 因此 无法 依据 城市 常住 人口 规模, 估计流动人口数量。还有一种设想是: 能否用多元 回归的方 法, 建 立流动人 口与各社会经济因 素之间的一种线性 或非线性模型?从影响流动 人口 流量 的各 种因 素来 看, 宏观 上可以考虑因素有这样几个: 城乡 收入水平差 别, 国 民即:SN ( t)S( t) - N ( t)#F A( t) 。收入, 各个产业产值或比重, 就业的弹 性系数 等。看似这样建模会 比较合 理, 但笔 者认 为该 方法 仍不 可从模型结构 来看,

9、 托达 罗的 劳动 力迁 移模 型考虑的因素更为全面、合理, 模 型看 上去 也比 较精 确。但从应用角度看, 后两 个模 型更 多地 是侧 重于 二元经济结构条件下, 农村 劳动 力向 城市 转移 理论 的一种模式上的解释, 它表 明在 这一 理论 条件 下决 定迁移的因素和关系, 因此 它们 并没 有具 体表 达出 被解释变量与各因素之 间明 确的 函数 关系, 在 实际 应用上存在很大困难。引力模 型 和劳 瑞 回 归模 型 同样 存 在 类 似的 问题。首先, 本文认 为这 个模 型是 用于 对迁 移理 论做出解释的, 因此 它们并 没有 考虑 到数 据获 取方 面存在的问题, 如两地

10、体力劳动 者工资水平、失业 率等数据; 其次, 从研究角度 讲, 本 文考 虑的 是以 一个 大城市为中心的人口流 入预 测, 而不 是仅 考虑 两个 地区之间的流迁量或做 出回 顾性 解释, 由 于流 向的 分散性, 流出地人口数量始终在 不断发生变 化, 加 上自然增长等原因, 数据的获取十 分困难。本文 认为, 上述四个模型均不适用于对北京市流入人口的预测。2. 对我国学者曾使用过的方法的讨论我国学者曾使用过将流动人口 总量增长 与城市常住人口规模联系 起来借以预测未来 流动人口总量的方法。基本思路是将流动人口占 常住人口 比例按逐年 增加 或不 变 等模 式, 预 测未 来 流动 人口

11、 数 量。本文认为该方法不可取, 理由如下:( 1) 对于开放性大城市, 其常住 人口本身 的数量就不断在变化, 而且无法估 计, 因此 它不能做 为一项取: 经济增长的宏观预测本身 就是一个难 题, 世 界经济环境、投资规模和结构、政策变动因 素都对其 有很大影响。 各 经济 变量 之间 会出 现较 强相 关性,即在建立多元 回归模 型时, 共 线性 问题 会影 响到 预测本身的准确性, 可信程度将大大降低。三、预测模型的建立及有关问题的讨论笔者认为, 既然常住人口规模, 宏观经 济等因 素具有难以预测性, 而微观数据如 城乡工资水 平差异、迁移距离等又 难以获 得, 因此 对流 入人 口总

12、 量的 预测应避免与这些因素产 生直接联系。而 根据历年 流入人口数量, 外推未来流入人口 状况, 还 应是一种 较为可行的方法。接下来的就 是确定什么 样的拟合 模型和对已存在的各年份资料 如何筛选利用的问题。1. 曲线形状的确定由图 1 和表 1 可 以看 出, 北京 市外 来人 口数 量变化特点是: 先缓慢上升( 1984 1987 年) , 后迅 速到达峰值( 1987 1994 年) , 之 后 又有 所 回落 ( 1994 1997 年) 。显然对这样一组数据, 要解决的问 题有两个: 一是, 曲线是上升还是 下降? 二是, 曲线上 升( 下降) 是否有界? 对于这一点本文认 为曲

13、线是 上升的,即未来北京流入人口是增 长的, 但不可能无 限扩大,曲线应有上界。即上升且有上界。2. 模型的确定及有关问题讨论对于曲线形 状的 确定, 实 质是 如何 看待 未来 流入人口数量变 化的问 题, 本文 认为 这与 经济 发展 有密切关系。# 53 #口比例及 城乡实际收入差 异比率 引入模( t) = B+ r#S表 1 北京市流动人 口预测万人年份调查值预测值( 低) 预测值( 中) 预测值( 高)1984198519871994199719981999200070 87 115 3291 5 2851 9 551 94781 091361 692921 593061 193081 123091 393101 23741 36891 421241 952621 333011 113101 383181 083241 41801 56931 531231 552511 773001 253131 843261 043361 85图 1 北 京市流动人口预测( 低方案) 从理论上解释, 城乡二元经济 结构的格局 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农村中存在大量廉价 劳动者, 城市的高收入对他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有 关资料表明,城乡家庭收入比率一般在 2 倍以上, 这还不包括 城市居民所得到 的高 额住 房补贴 和公 费医疗 等福 利。因此, 农民必定会涌入大城市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