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态学笔记.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642335 上传时间:2019-09-12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7.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生态学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动物生态学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动物生态学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动物生态学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动物生态学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动物生态学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生态学笔记.doc(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动物生态学原理第一章 绪论按照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经典生态学应包括哪几个分支学科?概括各分支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 个体生态学(Individual ecology): 个体对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适应。 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 多度和种群动态。 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 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生态过程。 生态系统生态学(Ecosystem ecology): 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稳态和调节功能)。3. 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野外研究:优点直接观察,获得自然状态下的资料;缺点不易重复 。实验研究:优点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的分析比较可靠,重复

2、性强,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缺点实验条件往往与野外自 然状态下的条件有区别。数学模型研究:优点高度抽象,可研究真实情况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缺点与客观实际距离甚远,若应用不当,易产生错误。第2章 有机体与环境(1)2. 生物与温度的关系。(1)温度对生物的作用温度与生物生长:温度是最重要的生态因子之一,参与生命活动的各种酶都有其最低、最适和最高温度,即三基点温度;不同生物的三基点不同;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生物生长的速率与温度成正比;外温的季节性变化引起植物和变温动物生长加速和减弱的交替,形成年轮;外温影响动物的生长规模。温度与生物发育:温度与生物发育最普遍的规律是有效积温。有效积温法则

3、: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发育阶段的发育过程,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称总积温或有效积温。温度与生物的繁殖和遗传性:植物春化,动物繁殖的早迟。温度与生物分布:许多物种的分布范围与温度区相关。(2)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低温对生物的影响:当温度低于临界(下限) 温度,生物便会因低温而寒害和冻害。冻害原因:冰结晶使原生质破裂损坏胞内和胞间的微细结构;溶剂水结冰,电解质浓度改变,引起细胞渗透压变化,导致蛋白质变性;脱水使蛋白质沉淀;代谢失调。高温对生物的影响:当温度超过临界(上限)温度,对生物产生有害作用,如蛋白质变性、酶失活、破坏水份平衡、氧供应不足、

4、神经系统麻痹等 。(3)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生物对低温的适应:保暖、抗冻形态、生理 、行为的适应 生物对高温的适应:抗辐射、保水、散热形态 、生理 、行为的适应4 如何使致死温度的测定可信度大。答:一般认为的致死温度是指,在一组动物实验中,有50%的个人体死亡,50%个体存活的那个温度,记为TL50,也就是说,其实际含义是半致死温度。精确测定致死温度的方法如下:通过多次测量获得;以求近似值的方法获得。首先测定并计算几组暴露于不同低温条件下动物的存活率;第二,以死亡率为纵坐标,实验温度为横坐标作图,然后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出TL50。5 区别超冷与耐受冻结,说明其对生命的影响.答:耐受冻结是指动物能

5、耐受肌体中水的结冰;超冷是指温度下降到冰点以下而不结冰。对增强动物对寒冷环境的适应有重要意义。8. 动物对于低温和高温的种种适应方式,包括形态的、生理的和生态的。答:对低温的适应:减少体壁的热传导,增加隔性(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冷的气候区,身体趋向于大,在温和的气候条件下,身体趋向于小;阿伦定律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耳朵、尾巴、外耳等有变短的趋向,这与在寒冷条件下减少散热的适应性有关;乔丹规律鱼类的脊椎数目在低温水域中比在温暖水域中多,可解释为低温时鱼类的生长和发育速度变慢);增加产热对低温的代谢反应;逆流热交换机制;局部异温性;冬眠和适应性体温。对高温的适应:在高温环境中将恒温机制

6、控制的温度范围适当放宽松,也就是说,不严格的恒温,而能暂时地忍耐高温;避开不利的温度条件,这就依赖于行为适应;有机体发育一些特殊的结构和形成生理上的适应。9 动物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性行为有哪些方面?答:包括寻找有利环境和创造适宜的环境两方面,具体包括:躲避不利温度,选择温度合适的空间;选择温度适宜的活动时间;动物因外界温度而产生的迁移;动物自行建立适宜小气候的隐蔽所;动物的集群行为与温度的关系。第四章 种群数量的时空动态二、问答题2. 简述种群的特点及研究种群生态学的意义。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是一繁殖群体;占有一连续空间;是一个演化单位;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意义指导实践 有

7、益种类的利用 有害种类的防治理论上的意义 完全独立的典型的生态学分支科学3. 简述种群绝对密度测定的主要方法。1) 总量调查:计数某地段中全部生活的某种动物的数量。2) 取样调查:计数种群一部分个体,然后用它估计种群整体数量。1 样方法:在若干样方中计数全部个体,然后将其平均数推广,来估计种群整体数量。2 标志重捕法: 在调查地段中,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志,然后放回,经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数的比例,估计该地段中个体的总数。3 去除取样法:将逐次捕捉数单位努力(作为y轴),对着捕获累积数(作为x轴)作图,就可以得到一个回归线,当单位努力的捕捉数等于零时,捕获累积数就是种群数量的估计

8、值。4.简述标志重捕法使用中的假设及这些假设受到破坏时结果估计的负面影响。 标志重捕法使用中的假设:1 标志个体在这个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2 标志个体和非标志个体具有同样被捕的机会3 调查中没有迁入或迁出4 没有新的出生或死亡5.简述相对密度测定的主要方法。 第五章 种群增长1. 逻辑斯谛模型的假设。1 存在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称为环境容纳量(K) 。2 使种群增长率降低的影响是最简单的,即其影响随着密度上升而逐渐地、按比例地增加。即,种群中每增加一个个体就对增长率降低产生1/K的影响,或者说,每一个个体利用了l/K的空间,若种群中有N个个体,就利用了N/K的空间,而可供继续增长的剩

9、余空间就只有(1N/K)了。2. 逻辑斯谛方程生物学含义。答:(1)逻辑斯谛方程微分式的基本结构与指数增长方程相同,但增加了一个修正项(1N/K)。指数增长方程所描述的种群增长是无界的,或可供种群不断增长的“空间”是无限大的,是没有任何限制的。而修正项(1N/K)所代表的生物学含义是“剩余空间”(residual space)或称未利用的增长机会(unutilized opportunity)。即:种群尚未利用的,或为种群可利用的最大容纳量空间中还“剩余”的、可供种群继续增长用的空间(或机会)。(2)对修正项(1N/K)的分析:1 如果种群数量N趋于零,那么(1N/K)项就逼近于1,这表示几乎

10、全部K空间尚末被利用,种群接近于指数增长,或种群潜在的最大增长能充分地实现。2 如果种群数量N趋向于K,那么(1N/K)项就逼近于零,这表示几乎全部K空间已被利用,种群潜在的最大增长不能实现。3 当种群数量N,由零逐渐地增加到K,(1N/K)项则由1逐渐地下降为零,这表示种群增长的“剩余空间”逐渐变小,种群潜在最大增长的可实现程度逐渐降低;并且,种群数量每增加一个个体,这种抑制性定量就是l/K。这种抑制性影响称为拥挤效应或环境阻力。3. 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五个时期。4. 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评价。答:一定条件下,自然种群在短期中可以出现逻辑斯谛增长,甚至指数增长;逻辑斯谛增长以后,种群稳定在K值

11、,对于这方面,没有充分的证据。相反,种群达到K值后仍有数量变动;“J”型和“S”型种群增长只能代表2种典型情况;提供了有关种群增长的某些机制;没有考虑时滞对种群增长的影响 ; 5. 气候学派早期的主要观点。答:种群参数受天气条件强烈影响;种群的数量大发生与天气条件的变化明显相关;强调种群数量的变动,否认稳定性。6. 自动调节学派的三个共同特点。1 自动调节学派强调种群调节的内源性因素;注重种群内个体质的差异。2 种群密度自身影响本种群各种特征和参数。种群的自动调节学说是建立在种群内部的负反馈理论的基础上。3 种群自动调节是各物种所具有的适应性特征,它对于种内成员整体来说,能带来进化上的利益。7

12、. 简述温爱德华(Wyune-Edwards)学说的主要内容。答:社群等级和领域性等社群行为限制了生境中的动物数量,把剩余的个体从适宜生境排挤出去,使之成为“游荡的储存者”(floating reservior)或者剩余部分(surplus)。这部分个体不能进行繁殖,或者繁殖行为受到具领域者的限制,或者缺乏营巢繁殖场所。这部分个体由于缺乏保护条件,也最容易受捕食、疾病、不良天气条件所侵害,死亡率较高。种群的上述社群行为限制了种群的增长,并且这种作用是密度制约的。8. 对内分泌调节学说的批评主要有那些方面?1 笼养密度在自然条件下不大可能达到;2 野外调查结果不十分一致;3 仅适用于兽类,对其它

13、类群是否适用还不清楚;4 是否错误的将已经死亡的个体(而不是死亡前的个体)作为采血对象;5 密度的影响往往具有时滞。9. 种群调节与种群限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限制过程使种群数量减少或不致出现过渡上升; 调节过程是当种群偏离平衡密度时使种群回到平衡密度。 气候学派讨论的是种群限制和限制因素问题;生物学派讨论的是种群调节和调节因素问题。第六章 种群遗传与进化生态学1. 自然选择模型预测的步骤。1 t世代各基因型的个体数量;2 各基因型个体存活到交配时的数量;3 t+1世代各基因型个体总数的估算;4 t+1世代A1和A2基因的总数的估算;5 t+1世代基因库中A1和A2基因频率的估算。2. 试比较

14、两种进化动力在自然选择中的作用。 进化动力: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 选择系数(s):相对适合度(w)间的最大差值。s=1-w 遗传漂变强度:种群大小的倒数。 如果选择系数s大于遗传漂变强度10倍或更多,通常遗传漂变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反之亦然。3. 关于遗传变异进化动力的假说。1 中性说: 认为遗传变异完全是突变和遗传漂变的结果,不包括自然选择。 2 筛选说:认为遗传变异是突变、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的联合结果。 3 平衡选择说:认为遗传变异完全是自然选择的结果。6. 试比较r-对策和K-对策的优缺点。r-对策的优缺点:优点:生殖率高,发育速度快,世代时间短,因此,种群在数量较低时,可以迅速恢复到较

15、高的水平;后代数量多,通常具有较大的扩散迁移能力,可迅速离开恶化的环境,在其他地方建立新种群,因此,常常出现在群落演替的早期阶段;由于高死亡率、高运动性和连续面临新环境,可能使其成为物种形成的新源泉。缺点:死亡率高、竞争力弱、缺乏对后代的关怀,高的瞬时增长率必然导致种群的不稳定性,因此,种群的密度经常激烈变动。K-对策的优缺点:优点:种群的数量较稳定,一般保持在K值附近,但不超过此值,因此,导致生境退化的可能性小;具有个体大和竞争能力强等特征,保证它们在生存竞争中取得胜利。缺点:由于r值较低,种群一旦遇到偶然的灾难,种群恢复困难,有可能灭绝。第七章 行为生态学2. 性选择的特点。1 性选择与为了获得资源而进行的生存竞争无关;2 竞争的结果不是使失败的个体死亡,而是使其繁殖较少或者不繁殖;3 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有性选择;4 性选择中,通常最强壮的雄性最适应其生存环境,它们留下的后代最多。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