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 第三课 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教学课件 人教版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8593665 上传时间:2019-09-12 格式:PPTX 页数:61 大小:8.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 第三课 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教学课件 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2018-2019学年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 第三课 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教学课件 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2018-2019学年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 第三课 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教学课件 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2018-2019学年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 第三课 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教学课件 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2018-2019学年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 第三课 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教学课件 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 第三课 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教学课件 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 第三课 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教学课件 人教版(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课件,历史与社会 八年级上册 RJ,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 第三课 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辽,西夏,吐蕃,大理,注意: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不是全国的统一,北宋的统治区域,只是原来的五代十国的范围,那时,北方有辽、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吐番和大理等,这时的中国处于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背景(原因):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政 局的稳定,宋初统治者牢记这个教训以及为了巩固统治,北宋加强中央集

2、权的背景(原因):,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成五代十国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割据状态,要巩固封建统治,结束封建割据,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必须加强中央集权。,要解决的是中央与地方矛盾,削弱地方权力,加强皇帝的权力。,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及评价:,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称雄干政的教训,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因为文人不懂军事造成了军队战斗力低下。,2、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有利于统一,防止分裂;但导致地方行政机构办事效率低下,中央机构人浮于事,造成冗官局面。,3、弱枝

3、强干,守内虚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镇压地方和农民阶级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原因。,4、发展科举制,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但也造成了官僚队伍的庞大。,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利:,铲除了自唐以来藩镇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地方行政权、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 武人干政风险降低,士人受到社会普遍重视。,弊:,大量养兵,官僚机构膨胀,官俸军费开支庞大,冗官、冗兵、冗费导致北宋形成“积贫”。 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形成“积弱”原因之一。 地方财政困难,中央集权大大加强,1、背景: 2、目的: 3、时间: 4、人物: 5、措

4、施: 5、影响: 6、失败的原因:,王安石变法,北宋中期,政府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同时,边患不绝,民族矛盾加深。,实现富国强兵,1069年,王安石(宋神宗任用),新法推行后,农业生产有所改善,政府收入有所增加,国家军力有所增强。,变法过程中出现了损害百姓的情况;危及一些社会阶层的既得利益,遭到强烈反对。,每年青黄不接时,官府向农民提供种子或贷款。收获后,农民以20%的利息偿还。,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赋税。,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把农村人户以保、大保为单位编定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

5、时种田,农闲练兵。,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916年称帝,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后来改国号为辽,后周大将赵匡胤 960年建立宋朝 定都汴京,史称北宋,党项族首领元昊1038年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史称西夏。,北宋与辽、西夏并立,辽,916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机,上京,北宋,960年,汉族,赵匡胤,汴京,西夏,1038年,党项族,元昊,兴庆,北宋与辽、西夏并立,2、契丹政权的巩固,政治上: 经济上: 文化上:,(辽仿效中原王朝采取的措施),(1)在中央设南、北面官,有效管理境内各民族;,(2)注意减轻赋役,奖励垦荒;,(3)建立孔庙、春秋祭祀;,(5)模仿汉字笔画创制契丹文字

6、;,(6)制定成文法。,(4)仿效中原王朝开设科举,选拔人才;,3、契丹文化对汉族文化也有影响,(1)乳酪传入中原,(2)契丹服装在中原流行,(3)幽燕地区的汉族和契丹人经常通婚,不少汉人为儿孙起契丹名字。,农牧文化在碰撞中融合,幽云十六州,(1)澶渊大战,澶州之战 澶渊之盟,4、澶渊之盟,1004年,辽军大举进攻北宋,直逼黄河岸边的澶渊城,都城东京局势危急。有人主张迁都避让,宰相寇准坚决反对,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射杀辽军统帅,辽军遭受重挫。,宋真宗,寇准,(2)澶渊之盟,主要内容:,辽退兵,宋辽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和娟。,影 响:,宋辽间出现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评 价:,

7、“澶渊之盟”的订立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对宋来说是屈辱的盟约;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宋辽实力的均衡,盟约的签订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文化都得到发展。,先战后和,兄弟之国,北宋由主动进攻到消极防御,西夏,1)党项族居中国西北,游牧;后学农耕定居 2)国名:大夏,史称西夏 3)建立者:元昊 4)时间:1038年 5)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1、西夏的兴起,二、北宋与西夏的关系:,元 昊,公元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在兴庆(今天的银川)登基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从此西夏开始了它将近两百年的历史。元昊统治时期,西夏的势力有很大的发展,其辖境“东据黄河,西至玉门,南临萧关(宁夏同

8、心县南),北抵大漠,境土方二万余里”,包括今宁夏、甘肃大部和陕西北部、内蒙一部分。,狄青,北宋大将,临阵被发,带铜面具,所向披靡,屡建战功。,(1)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双方损失都很大。,(2) 双方议和,元昊对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等。,2、宋夏和战,影响:,议和后,边境贸易重新开放,促进了双方边境地区的发展,先战后和,君臣之国,战争,破坏双方的正常生产和贸易,促进了西北边境地区生产和贸易的发展,2.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3.使双方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4.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1.使双方边境相对稳定;,北宋与辽、西夏达成和议的积极意义,3、西夏仿效中原王朝采取

9、的措施,(1)西夏皇帝十分重视儒学,广建学校,翻译儒家经书。仁宗在位时,下诏尊孔子为“文宣帝”。,(2)仿效中原王朝开设科举;,(3)用汉文铸造钱币;,(4)模范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保留至今的西夏文印刷品,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品。,契丹文字,契丹小字,契丹大字,女真族的崛起和金的建立,女,真,盛产貂皮、黄金、珍珠、人参、猎鹰(海东青)。,10世纪末,女真人一部分开始从事农业,逐渐学会冶铁,能制造铁工具和铁兵器。女真人的畜牧业比较兴旺。,11世纪,女真完颜部逐渐统一女真各部。,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南宋与金的和战,北宋灭亡 (靖康之变),金灭辽和北宋,1125年

10、,金灭掉已经腐朽的辽朝。 1126年,金军攻破宋朝都城。 1127年,金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和宗室后妃等三千多人,还掠夺了大量的珍宝器物,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南宋的建立及岳飞抗金,1127年,赵构称帝,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 ,史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宋高宗赵构,1、南宋的建立,2、岳飞抗金,经过:抗金名将岳飞率领岳家军多次打败金军,收复了北方的部分失地;1140年,岳家军在郾城取得大捷,抗金形势出现好转。,岳王庙岳飞郾城大捷壁画,1141年,宋金议和,内容:南宋对金称臣、割地、缴纳钱币。,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绍兴和议”,3、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消极影响:绍兴和议是南宋政府向

11、金乞降的结果,和议是不平等的。“岁币”给南宋人民带来沉重负担。,积极影响:客观上使双方减少了战争,彼此获得了一个较长的相对安定和平的时期,有利于南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各族人民的友好交往。,金的汉化改革,1、背景:,宋金议和之后,金朝占据了淮河以北地区。为加强对中原农耕地区的控制,金统治者将女真人大规模迁至中原地区,积极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并于1153年迁都至燕京,定名中都。,1.迁都到统治中心地区燕京。 2.恢复发展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 3.政治上,仿照宋制建立中央集权行政机构。 4.鼓励女真与汉族通婚,在语言、服饰等方面“皆习汉风。,影响:各民族进一步融合,是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时期。

12、,金朝皇帝将如何加强对中原的统治?,女真对汉文化的影响包括南宋人穿羊裘狼帽、南宋市场上出现“葫芦笛”、“番鼓”、中都的人们使用“地炕”、“火穴”。穿羊裘狼帽、用“葫芦笛”、“番鼓”奏乐、用地炕取暖至今仍在一些地区出现。,女真服饰对汴京服饰文化的影响。,女真乐器深受中原汉人的欢迎。,女真的火炕影响了北方汉人的生活,至今仍有保留。,女真的饮食习俗,这种礼仪在当今仍然有影响。,辽,10世纪初,契丹族,阿保机,上京,北宋,960年,汉族,赵匡胤,东京,西夏,11世纪前期,党项族,元昊,兴庆,金,12世纪初,女真,阿骨打,会宁,南宋,1127年,汉族,赵构,临安,澶渊之盟,宋金议和,宋夏议和,用图表表示

13、五个政权,“一代天骄”的崛起,1、蒙古族的社会生活,长期生活在我国北方蒙古高原上,过着游牧和狩猎生活。,蒙古,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3、蒙古国的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1206年,和林,铁木真,被尊称为“成吉思汗”,4、蒙古国的强大,对内征讨 对外扩张,12世纪,铁木真统一了蒙古高原的游牧部落。,元朝和四大汗国,成吉思汗及其子孙通过大规模的扩张战争,除了对西夏、金、南宋作战外,还打到欧洲多瑙河流域,建立起横跨亚欧的蒙古帝国。,1227年,蒙古灭西夏。 1234年,灭金。 1246年,灭吐蕃。 1253年,灭大理。 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 建立的时间:1271年 元朝 建立者:

14、忽必烈 都城:大都(今北京) 1276年,元灭南宋。 1279年,元统一中国。,元世祖忽必烈,蒙古(元),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元大都城遗址,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南宋灭亡,元,1279年 统一全国,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1、忽必烈为什么要仿效汉法改制?,忽必烈的改革,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魏、辽、金能用汉法,历年最多。其他不能用汉法者,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 国家仍处溯漠,无事论此,必如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宜也。 (元)许衡,2、忽必烈改革的内容:,(1)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建立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

15、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2)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负责藏族地区的行政。西藏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为巩固蒙古族在中原的统治,(3)重视发展农业,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作牧场,推广棉花的种植,使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元朝疆域图,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西藏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影响: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辖;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今 天行政区划的基础。,元朝的交通和对外交流,(1)为了便利南粮北运,开凿了两段新运河, 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抵大都;,1、交通得到空前发展,通惠河、会通河,(2)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航线,粮食运输逐步以海运

16、为主,海上“丝绸之路”盛行。,(3)建立比较完善的驿站系统,元代驿站示意图,2、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盛,指南针、火药等科技发明在这时传播出去,阿拉伯的医学、天文学等知识传入中国。,元朝的海外交通路线图,(2)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1、表现:,(1)许多汉人来到边疆,为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贡献。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元朝的民族融合,元朝的统一和辽阔的疆域为国内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 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旌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2、原因:,元朝政治上的空前统一,是元朝民族大融合情形出现的根本原因。,回顾:我国古代出现的三次民族融合的高潮。,三次高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五代辽宋夏金时期 元朝时期,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兴起 铁木真 (成吉思汗) 1206年,民族大融合 回族形成,统治措施: 建立行省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