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与中小学学校管理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561225 上传时间:2019-09-1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教育与中小学学校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创新教育与中小学学校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创新教育与中小学学校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创新教育与中小学学校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创新教育与中小学学校管理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新教育与中小学学校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教育与中小学学校管理(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创新教育与中小学学校管理 论“创新教育”在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桑植县淋溪河白族乡中心学校 朱伏龙摘要:新时期的农村中小学教育,应按本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掘本地的教育资源,建立一批校内外素质教育活动课基地,让靓点带动全面,整体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这就需要管理干部有时代的创新精神(摘自:向贤良局长与教育管理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关于创新教育,我个人的理解是:从理论的角度,作为一名农村中小学教育管理者,应以正确地办学方向为前提,具有超前的、健康的、敏捷的思维,对突发事件能及时地、准确地作出判断,从容而有效的处理问题。从实际工作中的角度,管理者要充分展示出自己的人格魅力,用自己的人格魅力领导

2、人、指挥人,切不可“用权管理人”。人格魅力,它是管理者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不仅包括与他人不同的心理特征,而且也包括与他人相同的心理特征,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的个性特征和个人学识水平的总和。关键词:创新教育 学校管理 农村教育站在历史的浪头,放眼当今中国农村中小学教育,我们毋庸置疑:二十一世纪是创新的世纪,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创新的教育,这种创新的教育热切呼唤着创新型的管理者。要求我们的管理者,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教育教学管理能力,用管理者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个性特征填充创新教育的色彩。所谓创新,我个人的理解是:从理论的角度,作为一名农村中小学教育管理者,应以正确地办学方向为前提,具有超前的、健康的

3、、敏捷的思维,对突发事件能及时地、准确地作出判断,从容而有效的处理问题。从实际工作中的角度,管理者要充分展示出自己的人格魅力,用自己的人格魅力领导人、指挥人,切不可“用权管理人”。人格魅力,它是管理者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不仅包括与他人不同的心理特征,而且也包括与他人相同的心理特征,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的个性特征和个人学识水平的总和。我是一名长期工作在农村的教育工作者,从事农村中小学教育管理已有20年时间。20年来,在学习中进步,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谋求发展。所取得的成绩虽然不是辉煌,但探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一、管理者应以“欣赏的眼光”,去解读个性教师1986年,我受命于谷罗山乡孙家台

4、完小教导主任(当时为谷罗山乡中心完小),一位和我后我两年参加工作的男教师,个性极强,特别反感参加开会、学习等集体活动,甚至不听学校的信号,每天早晨6:00左右带着他班上的学生在校门外跳起热身来,学生非常崇拜他。他很尊重老教师(包括厨房的工友),他教学极为认真,但被当时的管理者(一位从事校长岗位30年的老同志)看来,他似乎藐视权威,挑战纪律。经过细心了解,他有一段很特殊的经历,作为一个贫困地区的孩子,他从小就喜欢舞蹈。他结束初中学业的最后那个暑假,在母亲及家人的极力反对下(幼年丧父),孤身一人到省会长沙学习舞蹈专业,和以乞讨为生的一个侏儒同租一间房子,两人互帮互助,他说从弱势群体的一员身上他学到

5、了什么是真正的理解,什么是真正的自尊,所以当他真正从中师毕业后,视专业如生命。后来,我通过与他交朋友,给他任务,逐步引导培养他,既使他融入了集体,又使他保持了自己的个性。为了组织一场六一的文艺演出,他接连两夜睡在教室;作为一位个性十足的班主任,他有独特的工作方式:一名学生因看望患急病的母亲,未来得及请假便返回了百里之外的县城一周,学生回来后他什么也没说,也没有批评这个学生,而是在得知情况后悄悄给学生的母亲写了一封信:“大娘,我为您有这样一个懂事的女儿高兴,懂得孝敬老人的学生是好学生”那个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班主任批评的学生,一周后收到了母亲的来信得知了老师的态度。她对老师充满了感激,各方面进

6、步很快。后来,我问他当时是怎么想的时,他笑着说:“有时我们说得太多,而且也都知道是怎么回事,我们为什么要用一种定势去对待不同的学生呢?为什么我们就不能适应学生呢?尊重学生,培养个性,将来的人群才会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的一生才会是多滋多味的,我们不能去简单地克隆学生性格。”我作为领导与教师的中介者,不失时机地向校长推荐张老师给校长。在我的推荐下,校长终于改变了对张老师看法,使他脱颖而出。上述事例让我们充分看到,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离不开管理者的独立思考、自主意识和怀疑精神。没有独立性,就没有个性发展,也就无从谈起教育创新。管理者只有具备创新的个性倾向性才能产生创新的意识与行动。当然,这种独立性

7、是建立在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的,因此说是完整的独立性。我们要培养鲜活的有个性的学生,首先要培养有个性的教师,尤其对个性尚未被磨灭的年轻教师的培养更为重要,使他们充满自信,不迷信定势,不屈从于权威,具有自己的意志和自主行动的倾向。实践表明:独立性强的教师抱负水准高,适应能力强,有革新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强。而依赖性强的人自信心弱,易受传统束缚,创造力竞争力也差。二、管理者要做好新课程改革后的农村小学与初中的对接工作新课程改革后,人们对执行新课程标准的七年级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但从对七年级新生各科目、各项活动测试情况来看,成绩均不够理想。虽然课程改革已经多年,但暴露出一些问题不容匆视。如:有的家长直接

8、向学校教师反映,孩子在小学时成绩一直是拔尖的,到了初中却成绩平平,甚至还差得很远;有的说孩子在小学一直很听话,到了中学后却变得玩皮了孩子从小学到中学仅仅几个月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表面上看仿佛是学生个人问题,而实质上是小学与中学的对接工作没有做好,究其形成原因,主要有:学习方法的不适应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期,自律性较差,没有养成自觉学习习惯,学习主要靠老师督促,检查、指导,获取知识主要是机械、被动地接受,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是“传承式”的教学。到了初中,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后,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通过教师的引导去发现问题,考查知识面广,考题也十分灵活,那种死学

9、的学习方法,若不及时引导,必然会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这种现象农村较为普遍。农村小学生吃住基本上都是在家里,生活起居全由父母包办。进入初中后,离家较远,生活就不能坐享其成了,不能经常吃到父母做的可口饭菜,每周的生活起居全由个人安排,过去经常由父母包办的学生,很难一下适应环境,必然会影响身心发展,导致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变化。心理素质的不适应小学阶段,开设科目少,到了初中后,科目增加,学习内容增多,再加上初中升学的压力,各科教师要求严,抓得紧,经常测验考试,逐人排队,造成有些学生心理压力过大,承受不了,久而久之,出现厌学情绪。另外,目前升入初中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任性

10、,抗挫折能力差,一遇到困难或挫折,未能及时救助时,会消沉下去,甚至走向极端,这些都会导致成绩或行为的降低。班级规模过大人口的瓶颈式发展,导致这几年初中生处于入学高峰期。班级人数多,规模大,很难照顾到学生身体状况差异,也给课上课下活动带来负担,影响困材施教的实施。社会期望值过高小学阶段,班级人数少,进入中学后,人数多,学生来自四面八方,高手入云,竞争面加大,有的在小学时经常在名列前茅,到中学后,对手增多,不再独领略风骚,很自然会造成有些家长的误解。面对以上情况之对策:1、 教给学生正确学习方法根据学生特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找出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彻底抛弃死学方法。2、 培养学生独

11、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尽快适应环境。有意识地进行生活自理方面的训练,如:叠被子;洗衣服等。还要教育学生合理安排本周生活及开销。3、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成立咨询机构,及时展开服务,让学生保持平静的心态,敢于面对挑战。4、实行标准班级化管理按照国家要求,严格控制班级人数,定期对学生进行身体检查。提高教师素质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懂得相关学科的知识,即“博而精”。教师在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同时,还要拥有一颗献身教育的痴心,拥有对学生的爱心。三、管理者要从研究性学习入手,转变师生的教学、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

12、重要任务,被写进了纲要中“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基本行为特征和认知取向。目前的农村教育,主要通过保存和延续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学习方式往往只能表现出“接受学习”的特点,即教师讲学生记,学习者通过大量的诵读、记忆、模仿来掌握知识。始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乃至大批量生产”标准件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专业分工,忽视综合知识的“标准化”、课程教材体系“标准化”、班

13、级教学组织模式“标准化”、考试评价模式等等。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统一采用“生产流水线式”的课堂灌输,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作为学习优劣的惟一标准,学生则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听讲-背诵-操练-考试,以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特征基本上被“阉割”。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生今天在学校的学习方式,必然会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某种内在的一致性。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发动一次“学习的革命”,即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被媒体商家炒得沸沸扬扬的学习的革命一书,提出的“革命”思路是高效学习。这条思路的基本假设是:运用先进的学习方法,包括各种快速阅读法、记忆法、思维技巧以及

14、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等,充分开发人的学习潜能,追求的是掌握知识的量而不是质。然而,信息时代的现实表明,单纯追求知识的量是不可取的,知识剧增使得人们不可能在数量上进行追逐。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道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学习方式应该是一种创新性学习。早在1979年,罗马俱乐部在题为学无止境的研究报告里,就把当代人类的学习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维持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该报告指出,维持性学习功能在于获得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培养对现实社会的适应能力;而创新性学习是一种可以带来变化、更新、重建和重新系统地阐述问题的学习,它的

15、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人们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使个人和社会做好准备,以便在行动上与新情况协调一致。“创新理论”的奠基人、美籍匈牙利学者J.熊彼德认为:“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入经济系统的过程”称之为“创新”。“创新”的这种定义,既包含了首创前所未有的“创造“;也包容着对原有知识的”重新组合和“再次发现”。也就是说,“创造”是创新,但“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也是创新。熊彼得甚至认为,绝大多数创新都是现存知识按照新的方式的组合,他甚至把“创新”与“新组合”视为同义语。类似的,著名教育学者布鲁纳也指出:“不论是在校儿童凭自己的力量所作的发现,还是科学家努力于日趋尖端的研究领域所做出的发现,按其实质来说,都不过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再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而已。”此外,对“创新过程”,熊彼德提出必须把知识“引入经济系统”才算完成。他认为,发明家未必是创新者,只有企业家将发明引进经济系统,发明者才成为创新者。在知识经济时代里,新思想的应用将是最主要的竞争优势,成功的关键因素不仅仅是新想法的数量,而更重要的是这些想法的应用。知识经济理论界对创新的这种解释,恰好对应着当前我国素质教育需要解决的两大重点问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