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筝的小故事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539809 上传时间:2019-09-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古筝的小故事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关于古筝的小故事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关于古筝的小故事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关于古筝的小故事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关于古筝的小故事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古筝的小故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古筝的小故事(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古筝的小故事【篇一:关于古筝的小故事】古筝的历史故事筝在战国时期已经广为流传,于秦国尤盛,故又名秦筝。现在各地常用筝为十三弦和十六弦两种。五声音阶定弦,最低音可以g 起始,音域达三个八度。近代民间筝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流派风格。如山东、河南 、浙江、广东潮州和梅县等。筝,又叫古筝;韩国叫伽耶琴;越南叫十六弦琴。筝的出现,最晚也在公元200年(秦朝)以前, 战国时期秦国已广范流传,直至今日潮州筝仍叫秦筝。中即提到:击瓮叩钵、弹筝博髀, 真秦之声也。更早的也记载:齐国的临淄城,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筝。东 汉刘熙解释说:为什么叫作筝呢?其音高,筝筝然也。日人冈昌引解释筝字的起缘: 秦国婉无

2、义之两女,争弹瑟(二十五弦),蒙恬破为二器,各取其半(十二弦与十三弦),秦王奇之, 遂命名为筝,因争而成新器也。但该书至今未见,且秦筝为十二弦、唐筝方为十三弦,其中不无 杜撰可能。:五弦筑身、形如瑟。筝字字头从竹,与秦之筑这个乐器,或许有关系。描述筝说:形制与瑟相同,只是弦比较少。古时十二弦者,叫筝;二十五弦者,叫 瑟。从出土的古代乐器文物中已可获得证实。相传(见)古瑟原为五十弦、黄帝破为二十五弦。若后再破分为十二、三弦之说, 果能成立,则与后代又增回为十四弦(唐)、十五弦(清)、十六弦(民初)、十八弦、二十一弦、 二十五弦、二十六弦、四十弦、四十四弦、四十九弦。两相对照之下,不禁让人兴起时光

3、倒 流之想。古琴与筝瑟两者最大的区别,是筝、瑟有琴码,一弦一码一音,只能于演奏时透过左手之 按、压、放等指法于琴码之左方奏出滑音、变化音;而琴无琴码,可用左手按指成音。一弦多 音,且可用空弦、按弦、半按弦(泛音)成音。所以古琴只有七条弦,音域却比古筝更宽。两者 相同之点是原则上空弦均定为五声音阶,(一般古琴定为 五声音阶)可以拂弦指法奏出流水效果。且同为高音在内,低音在外。古筝属八音中丝类乐器,原与琴瑟一样, 用蚕丝弦,音色古朴典雃;近代才改用钢线 音色铿锵;现代则更改用钢丝尼龙线,可兼得两者之长。筝之音色、与演奏特色,因地域、流派 的不同,有极大的差异,不宜通论,须究各筝派,分别论述之。筝在

4、民间普遍流传,但似只有潮州有二四筝谱手抄本、一书中有古筝分谱 流传。直至民国19年梁在平始出版一书。山东西南部的荷泽(曹州)、郓城、甄城一 带流传 一种的说唱艺术,以洋琴、坠琴、古筝、(软弓)京胡、琵琶、三弦为伴奏 乐器。已有二百年以上的历史。逐渐演化成之古筝独奏曲有、等六首(老 演奏技巧方面,以姆指小关节摇指,最为突出。近代郓城赵玉斋(1923-)更创双手弹筝(左方)法。编作筝曲、等。出版有等三书。另一郓城筝家高自成(1918-)编作有、等曲,出版有、 等。除此之外,另有一种称为的古曲演奏形态,由洋琴、古筝、(软弓) 京胡或琵琶二胡(如意钩)合奏。曲目均为由六十八小节构成之四合(段)套曲。由

5、四大(板)类构 成,曲目有、等。山东西部的聊城、临清 一带,则有(4/4拍子)、(2/4拍子)两种古筝独奏曲,亦均为六十八板体。曲目有、等。最有名的古筝代表曲目,应属娄树华改编之十三弦筝曲,原由山东聊城金灼 南根据山东聊城、临清一带两个民间的筝曲(2/4拍)、合成, 传予娄树华。娄树华再传予其弟子曹正(1920- ),曹正与朱郁之将之合编为胡琴与古筝之重奏 曲,是他的成名曲之一。其中第三段催板,描写风雨归舟的回旋模进旋律,尤其脍炙人口近半世 纪之久,且历久不衰。是古筝经典性的奏法与作品。各派均加以吸收,演奏谱仅有略微不同而 已。其后曹正又在南京从梁在平学习古筝,经常演奏、(河南八板)。出版有等

6、多种。以上三种筝曲曲目,形成派。与山东相邻的河南省,流传一种称为的说唱艺术,清朝中叶以后盛行于南阳 一带,又叫、。大调曲子中器乐(开场曲、间奏曲部 分,叫的,多以古筝、琵琶、三弦主奏,(配以箫、四胡、八角鼓等)。约有、 、等四五十首六十八板体 的曲目,统称。中州古调全曲有三段,慢板与中板共六十八小节,快板三十四小节。演奏特色是多用中指外弹、大颤音、回旋滑音、抖吟与微分游摇。形成派。河南筝派经三大名家王省吾、曹东扶、任清芝的努力,脱离山东筝派,成为独立的流派。曹东扶(1983-1970)弹筝,师承马书章。擅演奏、 等哀伤曲。、也是名曲。出版有、。编作有、等十三首河南板头曲(王克先整理)。出版有、

7、(刘 家贵整理)等。上海秦汉胡同国学书院 【篇二:关于古筝的小故事】古筝,它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一起来看看古筝的历史是怎样的,欢迎阅读!古筝的历史 古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早在时期,它就盛行于陕西、甘肃一带,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他上书秦始皇时,曾描述了民间筝歌的生动场面: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乎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兹后,筝常常因之而被称为 秦筝 了。筝的早期形制,据汉风俗通所引古音乐文献礼.乐记的佚文,说是 五弦筑身也 ,但其时五行学说盛行,究竟是记录的原始筝制还是臆测就不

8、得而知了。现在一般认为,筝是由早期的五弦发展为汉代的十二弦筝,进而为隋唐的十三弦筝,明代增至十四、五弦,近代才出现了十六弦筝。近年江西贵溪春秋崖墓群出土了两张十三弦筝,这件珍贵的文物,弥补了早期文献记载的不足,它表明古筝早已传入中国南部,且其形制业已发展到了令人惊叹的水平。使我们明白了十三弦筝并非产生于十二弦筝之后,而是早就与之并存的筝制了,只不过早期的十三弦筝多用之于雅乐,称之为 颂琴 而已。汉代早期对于真秦之声的秦筝显然是有所讳忌的,官方记载的音乐史志均未见著录。但民间酒会却往往以弹筝击缶为全部的音乐活动,后世还盛传着邯郸女子秦罗敷弹筝作陌上桑之歌的故事,可见西汉时秦筝在民间已经流传很广了

9、。张永元嘉正声伎录(公元424 453)载有 但曲 七首:广陵散、黄老弹,飞龙引、大胡笳鸣、小胡笳鸣,鹃鸡游弦、流楚窈窕等,都是器乐合奏曲,同时也是筝独奏曲。就这些曲子来说,都不是秦声而是楚声;其结构规模,比起西汉 无要妙之音、变羽之转 的筝歌来,有了长足的进步。可以说,筝的崛起乃是随着汉代晚期相和歌的兴盛而获得飞跃发展的。表演艺术和乐器构造性能的进步总是相互促进的。汉魏相和乐的筝,已基本定型,一个六尺长的上圆下平的琴身,上张十二条弦,高高的柱子,弦急声高,又多用骨甲代指,弹起来筝筝作响。比起声音细微的七弦琴和体积笨重的瑟来,筝更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乐器。演奏已有了 大兴小附,重发轻随 的勾搭

10、及撮弦、促柱等手法,和今天的弹筝技巧已没有多大差异了。这时演奏的曲目,既有前代的雅曲像驺虞、鹿鸣等,又有当代民间的新声,正如十九首 所说的: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如神 ,秦筝以其清新美妙的音乐倾倒了无数的诗人骚客,现存古代的筝赋的作者如侯瑾、阮禹、傅玄、贾彬、顾恺之等都是汉末、魏、晋时人;弹筝的名手,除了郝索、陆太喜等民间筝手外,魏文帝、游楚、桓伊、谢仁祖、何承天等王公贵人也竞相习弹,蔚成风气。这一时期是古筝艺术史上空前兴盛发展的黄金时代。在东晋、南继相和乐而起的清商乐中,筝更广泛地用来演奏吴歌和荆楚西曲。有名的吴歌上声歌,就是由于筝使用了 上声促柱 的手法而得名;而三洲、采莲、乌夜啼 等西曲也

11、是筝常演奏的代表性曲目。可知古筝艺术是不断吸收着民间音乐的营养而获得旺盛的生命力的。大约在梁陈之际十三弦筝逐渐兴起,到了隋代,十三弦筝在雅乐中的地位已完全确立,但十二弦筝的传统却随着清商乐而流入隋唐燕乐,直到唐末,才因清乐的衰微而为十三弦筝所取代,而其定弦的原则,却被十三弦筝继承下来了。如唐筝中的平调调弦法,其渊源无疑是来自魏晋的清商三调的。十三弦筝在唐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其普及的程度,甚至使有着深厚传统的七弦琴音乐受到冷落。.弹筝名手辈出:薛琼琼、李青青、龙佐、常述本、史从、李从周,崔七等,她(他)们精妙的筝艺常为诗人们所称颂。燕乐的兴盛给秦筝艺术以更为广阔的天地,有名的大曲,秦王破阵乐、霓

12、裳羽衣曲、伊州、凉州等,也都曾被吸收为筝的独奏曲。开成中(公元839年)扬州崔氏女所弹的十首筝曲迎君乐、槲林叹、秦王赏金歌、广陵散、行路难、上江虹, 晋城仙 、丝竹赏金歌、红璁影、思归乐,都是二十八至四十几段的大曲;其调名有正商调、分丝调、小石调、双柱调等。乐府杂录说筝有宫、商、角、羽四调,临时移柱用于二十八调,从上述十首曲的调名来看,民间筝乐的调弦法还不止于此数,由此可见高度发展的唐筝水平。唐代雅乐中也使用着筝(称为颂瑟),祖孝孙,张文收所考定的十二均旋宫之乐,使筝的旋宫性能得到进一步的系统完善。治筝类要中所载旋宫十二均,就是转刊的唐代古筝的旋宫方法。唐筝丰富的宫调形式和宏大的曲子结构,堪称

13、传统筝乐的顶峰。随着频繁的文化交流,唐筝远传至边陲域外;其绪余下及宋代。影响所至,甚至北宋的琴瑟调品也在借用着筝的调弦方法而弹奏操弄的,这曾使得当时的雅乐家房庶为之感慨不已。南宋经、靖康战乱,唐代的许多传统音乐都已散亡,但宫廷燕乐中还有筝独弹,领奏、合奏等多种形式,只此可见唐筝影响之一斑。明代筝制已增至十四、五弦,音域有了进一步的扩大,只是由于复古思想的影响,筝被看作俗乐,乐人的地位低下,教坊乐户、歌伎伶人,每被官府传唤以筝歌侑觞,如江宁教坊的李节,善弹筝唱歌,受到作曲家和文人的赏识、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了。士大夫既不屑为之,弹筝艺人仅靠口授心传,又无力刊刻筝谱,在集诺之风最盛的明清五百余年间,竟

14、无一部筝谱传世,由于没有这个桥梁,至使前代不少筝乐传统,日渐消亡,古曲目及多种定弦的方式,大都未能流传下来。元明戏曲说唱音乐的发展对筝乐有着很大的影响。明代中叶北方流行一种以筝、琵琶、三弦等乐器合奏与伴唱的 弦索 ,其曲目有北词清弹六十余套。这种传统表演方式,后来一直沿传到近代。值得注意的是周亮工书影中详细记录了公元1506 1624年间三种不同的筝歌艺术:明武宗时教坊乐人梁三姑,弹筝独步一时,她的表演,唱词间夹有说白,更便于敷演故事情节。弹奏时 洪往舒归,鲸骇鸾续,更时时罕折柱状,已若风雾烟雨、共冷冷也 ,她高超的技艺有着极为强烈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量。稍晚些时的田玉环,不是梁氏一派,她的筝艺

15、更多受到姑苏、太仓的琵琶和仪征、扬州的陈隋古调的影响,表演时演唱重于弹奏;刘弱弹筝则干脆唱起甘州、桐城诸歌,如北风凄劲、戌土秋怀,正是秦筝慷慨悲歌的遗意。而他的演奏 连丝并拨,雨霰惊飞 ,也有着很高的水平。据周亮工的见闻,明代末年再也见不到这样的绝艺了。秦筝自早年传入中原,赵、郑、楚、吴相继流行,后来,随着客家人的三次大迁陟,秦筝又传至闽、粤。古筝艺术的花朵,遂遍及全国各地。流传至各地的筝乐,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民俗、方言等因素长期的影响,并与当地民间音乐互相吸收融合,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格,在近代发展成为不同的流派。最著名的有河南、山东、潮州、客家、浙江等几大流派,其渊源都可以上溯到清代。

16、这些流派不但具有着各不相同的代表性曲目,有着各具特色的音韵特点和演奏风格;有些在记谱上也有独具的谱式,如山东的花字工尺谱,潮州的二四谱,这使源远流长的古筝传统艺术更为绚丽多彩。这些流派的曲目由于历史的和整理记录的条件不同而多寡不一,如中州古调有六十余首,汉阜古谱有四十余首、齐鲁花字工尺谱二十首、武林筝曲十首等。这批珍贵的遗产,是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筝艺术的结晶,它不但是我国古筝艺术的宝贵遗产,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文化财富筝,弹弦乐器。汉代刘熙释名: 施弦高急,筝筝然也 ,故名筝。战国时期己广泛流行,而于秦国尤盛,史称秦筝。史记.李斯谏逐客书: 夫击瓮、叩缻、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相传早期筝与筑为同一乐器或筝源于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