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资料分类与编码

上传人:木** 文档编号:98455635 上传时间:2019-09-1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象资料分类与编码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气象资料分类与编码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气象资料分类与编码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气象资料分类与编码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气象资料分类与编码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气象资料分类与编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象资料分类与编码(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QX/T ICS07.060A 4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XXXXXXXXX-实施-发布气象资料分类与编码Classification and coding for meteorological data(征求意见稿)1目 录前 言II引 言III1范围42规范性引用文件43术语和定义43.1.4气象资料 meteorological data43.2.4分类 classification43.3.4线分类法 method of linear classification43.4.4面分类法 method of area classification43.5.4混合分类法 metho

2、d of composite classification4代码 code43.6.4编码 coding43.7.5字母数据代码 alphanumeric code54气象资料分类编码的方法54.1分类方法54.2编码方法55气象资料一级分类与编码56各大类资料的分类编码66.1分类方法66.2属性编码66.3资料代码67公共属性的分类编码67.1 区域属性的分类编码77.2 时间属性的分类编码9参考文献10前 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346)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3、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熊安元、王颖、谭婷婷、王旻燕。引 言气象资料是兼具时间和空间属性的地球科学数据,也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历史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最系统的地球信息资源之一。长期以来,我国已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气象资料或数据,新的观测资料还在逐年大幅度增加。由于气象资料来源复杂、种类繁多、格式多样、表现形式各异、数据量巨大,使得对气象资料管理的复杂程度和难度与日俱增。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气象资料以数字化形式存贮与管理,为了适应数字化气象资料的规范管理,必须对气象资料的分类与编码予以规范。气象资料分类与编码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气象资料的一级分类与编码、公共属性编码,以及二级分类与编码的方法

4、。本标准适用于气象资料的收集、加工处理、存储、归档和服务等业务,亦可为各子类气象资料的分类与编码提供技术指导。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7027-2002 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GB 10113-1988 分类编码通用术语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气象资料 mete

5、orological data使用各种观、探测手段获取的大气状态、现象及其变化过程的记录,以及各类衍生记录。3.2. 分类 classification 按照选定的属性(或特征)区分分类对象,将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分类对象集合在一起的过程。3.3. 线分类法 method of linear classification 将分类对象按选定的若干属性(或特征)逐次地分为若干层级,每个层级又分为若干类目。同一分支的同层级类目之间构成并列关系,不同层级类目之间构成隶属关系。这种分类方法称为线分类法。3.4. 面分类法 method of area classification选定分类对象的若干属性(或

6、特征),将分类对象按每一属性(或特征)划分成一组独立的类目,每一组类目构成一个“面”。再按一定顺序将各个“面”平行排列。使用时根据需要将有关“面”中的相应类目按“面”的指定排列顺序组配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复合类目。这种分类方法称为面分类法。3.5. 混合分类法 method of composite classification将线分类法和面分类法组合使用,以其中的一种为主,另一种做补充的分类方法。 代码 code表示特定事物(或概念)的一个或一组字符。3.6. 编码 coding给事物(或概念)赋予代码的过程。3.7. 字母数据代码 alphanumeric code由拉丁字母和阿拉伯数字混

7、合组成的代码。4 气象资料分类编码的方法4.1 分类方法气象资料的分类依照气象资料的基本属性,采用线分类法或面分类法,亦可采用线面结合的混合分类法进行。气象资料的基本属性包括内容属性、区域属性、时间属性、空间属性、来源属性、观测属性、格式属性、加工级别属性等,不同类别的资料有不同的属性。时间属性和空间属性是各类气象资料的公共属性,本标准第7部分规定了公共属性的分类和代码。各属性内容之间、同一属性下不同内容之间不可重叠。4.2 编码方法4.2.1 通则气象资料各大类、子类属性代码、子类以下各级分类代码用两种方式表示,一是简码(为阿拉伯数字代码),二是标识符(由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组成,通常第一位

8、应为英文字母)。4.2.2 简码编码方法简码是资料代码的简单表达符号,是定义代码的可选项。大类简码用一位英文大写字母表示。子类以下各级分类代码的简码用三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其中900998为扩展码,用于个别特殊情况下属性和各级分类内容的临时扩展。扩展码的具体含义应在气象资料相应的说明信息中说明。简码通常为无含义顺序码,可采用递增顺序码、分组顺序码来编码。4.2.3 标识符编码方法标识码由若干英文大写字母或首位是英文大写字母的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的字符串组成。标识码通常为有含义代码,可以体现大类、子类属性和子类以下各级分类的基本意义,应便人工识别,符合英文缩写习惯。标识码长度不固定,但长度不宜过长

9、,以八个以内的字符(或字符与阿拉伯数字的混合)为宜。5 气象资料一级分类与编码气象资料依其内容属性和来源属性,分成十五大类(一级分类),其分类和代码见表1。表1 气象资料大类和代码简码大类名称标识符说明A地面气象资料SURF各种观测手段获得的近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及其综合分析衍生资料和相关元数据,不含单独用卫星、雷达、模式分析、科考等方式获得的地面资料。B高空气象资料UPAR各种观测手段获得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人工影响天气资料及其综合分析衍生资料和相关元数据,不含单独用卫星、雷达、模式分析、科考等方式获得的高空资料。C海洋气象资料OCEN各种观测手段获得的海洋大气资料及其综合分析衍生资料和相关元数

10、据,不含单独用卫星、模式分析、科考等方式获得的海洋资料。D气象辐射资料RADI各种观测手段获得的辐射资料及其综合分析衍生资料和相关元数据,不含单独用卫星、科考等方式获得的辐射资料。E农业气象和生态气象资料AGME各种观测手段获得的农作物、牧草、物候、农业气象灾害、植被物理化学特性、土壤物理化学特性资料和相关元数据,不含科考等方式获得的农业气象资料。F数值预报产品NAFP指通过各种数值预报方法获得的各种分析和预报产品。G大气成分资料CAWN各类大气成分观测站获取的大气物理、大气化学、大气光学资料。H历史气候代用资料HPXY反映历史气候条件的各种非器测资料。I气象灾害资料DISA各种天气气候灾害的

11、气象实况及其影响资料,不含农业及生态气象灾情。J雷达气象资料RADA通过雷达遥感方式探测获得的气象资料和产品,不含卫星、科考等方式获得的雷达气象资料。K卫星气象资料SATE通过卫星搭载的各种有效载荷探测获得,并由地面系统接收处理生成的气象资料和产品。L科学试验和考察资料SCEX在科学试验和专项考察中观测获得的或收集加工的各种资料和衍生资料。M气象服务产品SEVP基于气象服务之目的而制作的气象信息产品,主要包括监测、分析、预报、预测产品。N空间天气资料SPAC各种观测手段获得的空间天气观测资料及其综合分析衍生资料。Z其他资料OTHE不分属上述类别的与气象相关的气象资料和产品。6 各大类资料的分类

12、编码表1定义的各大类资料可分别进行分类编码,即二级分类和编码。6.1 分类方法分类编码方法应参照本标准第4节描述的内容。6.2 属性编码依据资料属性进行分类时,应对各属性进行分类和编码。属性的选择应根据资料管理和应用的需求,本着科学实用、互不重叠、粒度适当的原则进行,可在本标准的基础上另行规定,其分类和编码原则应与本标准一致。本标准规定了气象资料公共属性的编码,公共属性包括区域属性和时间属性,其代码表见表7.1和表7.2。某类资料的二级分类编码可对公共属性进行扩展。6.3 资料代码对任一气象数据集,均可根据该数据集所包含数据的分类编码规则获得其代码。代码由大类代码、子类各属性代码、子类以下各级

13、分类代码组成,各代码之间从下横线“_”分割。7 公共属性的分类编码提取各大类资料共同具有的属性,即公共属性,进行统一定义和编码,包括区域属性和时间属性。7.1 区域属性的分类编码区域属性分类和代码见表2。各省的标识符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007)第5条中的代码表1规定的代码。表 2 区域属性分类和代码简码区域名称标识符说明001全球GLB002南半球SHE003北半球NHE004南极地区SPO005北极地区NPO006太平洋PAC007大西洋ALT008印度洋IND009欧亚地区EUA010中国及西太平洋海区CWP011全球局部区域REG012南极和北极、南极或北极POL013单颗静止卫星全圆盘覆盖地区FDI014两颗静止卫星全圆盘拼接地区DIT015中国及周边CNN016东亚ASI017东南亚SEA018全球分块GLP019东北半球NEH020东南半球NSH021西北半球WNH022西南半球WSH101中国CHN102中国东北NEC103中国西北NWC104中国华北NCN105中国华中CCN106中国华东ECN107中国华南SCN108中国西南SWC109青藏高原及周边TIB110长江中上游UCJ111长江中下游LCJ112长江三峡地区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化学工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