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考试名词解释简答题.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454961 上传时间:2019-09-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考试名词解释简答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传播学考试名词解释简答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传播学考试名词解释简答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传播学考试名词解释简答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传播学考试名词解释简答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播学考试名词解释简答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考试名词解释简答题.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名词解释传播:传播是人类(运用符号并借助媒介)来交流信息的行为与过程。信息: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自我传播:自我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人内传播,是指个人在人体内部对接受自外部的信息进行处理的活动。人际传播:所谓人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自我传播以外的其他人类传播类型。狭义的人际传播则指的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 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刻板成见:指的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

2、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传播学的经验学派:指的是主张从经验事实出发、运用经验性方法研究传播现象的学派。在传播学中,经验学派指的是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传播模式:传播模式是直观而简化地再现人类传播活动的理论描述方式。5W模式:1948年由美国学者拉斯韦尔在他的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 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受众: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传播权:是构成社会

3、的每个成员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在传统上称为表现自由或言论自由的权利。在现代也包括通过大众传媒渠道进行传播的权利。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一种把受众成员看做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的受众理论。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注意是指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与接触信息。接触既包括对某类信息的接触,更包括对另一类信息的不接触。传播效果:所谓传播效果,简而言之,是指传播出去的信息受到了关注、留下了记忆、改变了态度、导致了个人的或社会的某种行为的变化。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

4、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公众接近、分析、评价各种媒介信息,达到沟通交流目的的能力”。议程设置功能: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传播制度:就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现代自由主义理论中两个重要原则,从弥尔顿的思想发展而来。

5、这两个原则的基本假设是:第一,人是希望了解真理并愿意服从真理的;第二,为了接近真理,唯一的方法就是保证各种不同意见能够在“公开的市场上进行自由竞争;第三,人们的意见不可能都是相同的,应该以承认他人的权利为前提,保障每个人自由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第四,在各种不同意见的讨论和碰撞中,最终能够产生出一般人所能承认的最合理的意见。地球村:是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1967年在他的理解媒介:人的延伸概念,电子媒介影响下的世界,人们的交往方式以及人的社会和文化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符号:是某人用来从某一方面或关系上代表某物的某种东西。传播学为什么诞生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l 此时的美国大众报刊和电影已

6、经高度普及,广播事业发展迅速l 战争时报刊的宣传起了极大作用,因此战后社会科学家都非常热衷研究传播学l 与传播学有关的学科也得到长足发展l 美国是传播学最发达的国家,环境条件有利l 法西斯的迫害,外来学者涌入美国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和学科创始人是谁?他们各自的主要贡献是什么?拉斯韦尔:是美国系统研究政治传播第一人,是研究宣传的权威。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对传播过程、结构及功能做了一个较全面的论述,明确提出传播过程及五个要素即5W经典模式即传播的三大功能,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范围和层面。卢因:美籍社会心理学家,最早提出了社会心理学中的“场论”和“群体动力论”。最早提出了“把关人”的概

7、念,拉扎斯菲尔德:代表作人民的选择。提出了“舆论领袖”概念和两级传播理论对传播学的贡献:开创了媒体效果研究的传统。卡尔霍夫兰:主要成就是用实验方法研究人的态度与说服之间的关系。是“个体差异论”的提出者,它的研究成果被认为是现代态度改变研究的开端,代表作是传播与说服。1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1)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2)受传者。又称信宿,即信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3)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4)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是讯息的搬运者。(5)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

8、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拉斯韦尔“五W”模式的意义与不足。意义: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有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勾勒出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b.不足:单向直线模式,未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5大众传播过程的本质特征(1)大众传播是整体性的过程:传播过程是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的每一个因素,每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是相互关联而不能被切割、分离的。 (2)大众传播是双向性的过程:所有的信息交流都不是传播者向受传者发送讯息的单向过程,而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相互作用的信息过程。 (3

9、)大众传播是动态性的过程:从信息的角度看,交流就是信息在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移动和变化。(4)大众传播是社会性的过程:传播过程是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的本质不但与系统本身相关,而且与它的外部环境有关。2为什么说“大众传媒不但是原子信息的最大提供者,而且正成为比特信息的最大提供者?这是由大众传媒的优势决定的:第一,大众传媒是专业的媒介组织,其收集、加工、生产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和效率是一般个人和非专业组织所不能比拟的;第二,大众传媒具有公开可靠的信源,其信息的可信性和可确认性要大大高于处于“匿名“或”半匿名“状态的其他传播者;第三,大众传媒在其百余年的传播实践中,尤其是在新闻传播

10、领域形成了整套为社会所广泛承认的行业规模和职业道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吸引和联系受众的有效机制。以上这些优势,决定了大众传媒组织在未来信息社会中依然会是影响力最大的传播者。3 国家和政府对大众传播的政治控制主要包括哪些方面?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形式;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5受众对媒介活动进行社会监督的手段有哪些?个人的信息反馈结成受众团体诉诸法律手段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7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事业,必须坚持党性原则执行报道新闻

11、,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提供娱乐等多方面的社会职能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2 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语言符号的伴生符,体态符号,物化,活动化,程式化,仪式化的符号6“媒介即讯息”的含义是什么?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有了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7当代新媒介技术的主要领域及其特点是什么?l 数字化技术传播资源丰富化l 网络技术海量讯息和多向传播l 多媒体技术传播手段融合l 实时传输技术传播速度快捷化和全球化1结合实例论述网络媒介传播信息的特点。传播速度的实时性介质是数字的比特而非物质的原子信息内容的海量性互联网空间巨大信息形态的多媒体性,包含所有符号形式信息检索的便利性传播过

12、程的互交性互动传播范围的全球性2请就媒介未来发展的格局谈谈你的看法。视听新媒体作为新生事物、新兴产业,其发展环境将日益完善媒介制度环境的改善:信息公开导致信息获取成本下降,而整合成本上升。媒介批评渐成气候:社会责任将成为主要诉求,人文关怀、科学精神将成为传媒基本理念。收费模式的崛起:低收费的规模效益将成为媒介盈利的主体。视听新媒体产业呈多元化竞争格局5麦奎尔总结的关于电视的“使用与满足”的类型是什么?心绪转换效用,人际关系效用,自我确认效用,环境监测效用6什么是分众?分众观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也就是说受众是具备社会多样性的人群l 社会结构多样性,是多元利益的复合体l 社会成员分属不同的社会群体,

13、其态度和虚伪手群体属性制约l 分属不同社会群体的受众个人,对大众传播有不同的需求和反应l 在大众传播面前,受众并不是完全被动存在。他们是主动和能动性按照李普曼的观点,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是哪三种现实?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传播媒介有选择性提示的象征性现实(拟态环境),人们在自己头脑中描绘的主观现实3电视媒介在形成社会“共识”方面具有什么样独特优势?(1)电视拥有最多的受众,每天的接触时间最长;(2)不需要接触印刷媒介所必需的识字能力;(3)电视把视听觉手段结合在一起,拥有强烈的目击感、现场感和冲击力;(4)现代人从幼年时代就与电视生活在一起,很难把“电视中的世界”与

14、现实世界加以区别;(5)电视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部分(包括儿童、低学历者及贫困阶层)7媒介素养是什么?它包括哪些方面?媒介技术的基础技能;媒介信息的识读能力;媒介信息查询收集能力;媒介信息的选择能力;对信息内容的质疑批判能力;信息加工制作和发布能力2社会科学的效果理论如何发挥其社会影响力?社会科学的效果理论影响的对象包括三部分:影响公众,影响传媒工作者,影响立法、司法与行政4子弹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又被称为“皮下注射论”或“传送带理论”。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1大众传播“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

15、点是什么?第一,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次,这些同时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第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考察的,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活动产生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第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也就是说,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2什么是“属性议程设置”?大众传媒报道的对象事物具有不种各样的属性,有下面的,有负面的,也有中性的;大众传媒对某些特定属性进行凸显和淡化处理,使对象事物的“主导属性传达给受众,也会影响到受众对事物性质的认识、判断和态度“,麦库姆斯把这种影响机制叫做”属性议程设置“。3请对比报纸的议程设置与电视议程设置效果的不同。报纸的“议程设置”对较长期议题的“重要性排列”影响较大,而电视的“热点化效果”比较突出;报纸的新闻报道形成“议程”的基本框架,而电视新闻报道则挑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