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及论语简介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8443303 上传时间:2019-09-11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1.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及论语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孔子及论语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孔子及论语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孔子及论语简介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孔子及论语简介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孔子及论语简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及论语简介(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孔子的父亲叔梁纥 天生神力,可以“力举城门”,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 【4】据民间传说孔子的出生也很不平凡,出生之时,头顶向下凹陷,故取名曰“丘”。这当然是不严谨的说法,先不说孔子是否因此得名孔丘,单是头顶凹陷就有点玄乎。因为在现在的观点看这绝对不是什么异象,而是新生儿严重缺钙的表现。这样的新生儿一般智力都有点问题。然而事实上恐怕没人敢说孔子是“脑残”,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经常思考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

2、齐景公 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 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 ,孔子仓皇逃回鲁国 。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今汶上县)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 。但孔子也因此与“三桓” (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结下了仇怨。 鲁定公13年 ,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

3、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 。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 。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亡。,孔子的性格,发奋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

4、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安贫乐道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 。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孔子的思想,政治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的其核心是“礼”与“仁”。 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

5、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经济思想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 教育思想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在教育实践上他提出了

6、很好的建议: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态度要端正。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有启发和教育的重要意义。,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孔子与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

7、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 论语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论语原本自秦代便已失传。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