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全册 13.3 比热容(第2课时)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8420027 上传时间:2019-09-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物理全册 13.3 比热容(第2课时)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九年级物理全册 13.3 比热容(第2课时)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九年级物理全册 13.3 比热容(第2课时)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年级物理全册 13.3 比热容(第2课时)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物理全册 13.3 比热容(第2课时)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比热容第二课时一、教材分析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 明引入新课问题展示:1.比热容的定义2.C水=4.2103J/(Kg)的物理意义学生思考回答通过复习回顾比热容的定义,为知识的建构作铺垫。知识建构展示问题1:2 kg某物质温度升高50 吸收的热量是4.2105 J,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是多少?展示问题2: m千克某物质温度升高t摄氏度,吸收的热量Q焦耳,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是多少.展示问题3:如果我们用Q表示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用c表示物质的比热容,用t表示温度的变化,用m表示物体的质量,你能总结出物质的比热容计算公式吗?在利用进行计算时要注意:1各个物理量的单位。质量单位用千克(kg),温度单

2、位用。热量的单位用J.2t是温度的变化值,既不是初温也不是末温,注意区分温度“升高到”和“升高了”。3物体吸热升温和放热降温的计算公式相同,注意温度的变化。4还可以利用公式变形计质量:;热量 Q=cmt温度变化:。学生计算讨论得出:C=4.2103 J/(Kg) 学生讨论得出学生仿照以前学过的速度、密度等定义,总结比热容的数学表达式。在比热容的教学中,教材未给出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先通过已知数据,让学生尝试计算比热容。再通过物理量用字母表示的形式,让学生讨论比热容的表达式。最后提炼出比热容的数学表达式。从而加深对比热容的物理意义的理解。课堂训练多媒体展示: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做好评价1、10Kg2

3、0的某液体温度升高到100时,吸收的热量是3.36103J,求这种液体的比热容。2、质量为2 kg的砂石,吸收了7.36104 J的热量,砂石升高的温度是多少?3、有一根烧红的铁钉,温度是800,质量是1.5g,它的温度降低到30,要放出多少热量?(C铁 =0.46103J/(Kg))4、质量是300g的铝壶里装有1.5Kg20的水,问烧开这壶水共需吸收多少热量。(C铝=0.88103J/(Kg))5、水的比热容是干泥土的比热容的5倍,质量之比是2:1,吸收的热量之比5:4,则水和干泥土升高的温度之比是( ) A 1:8 B 8:1 C 8:5 D 5:86、甲乙两物体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甲的比

4、热容大于乙的比热容,当它们吸收相同热量后相互接触后,会发生热传递吗?如果发生热传递,热量会从哪个物体传递给哪个物体?学生练习,计算比热容、热量和温度变化,熟悉应用。学生笔做,小组讨论交流。练习使用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提高物理应用能力。学生合作完成,教师利用实物展台展示学生的解题格式,学生评价交流,让学生明确格式的写法。 应用比热容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领悟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课堂小结比热容的定义式、变形式学生思考回答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本节教材是从

5、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在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的基础上提炼出计算公式,利用其公式的变形式进行热量计算。从而加深理解比热容的意义。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知道了比热容的定义,比热容本身也是利用了比值定义法,可以利用前面学过的密度等概念,类比得出计算式,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比热容的物理含义提炼出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学生会进行物体吸热、放热的简单计算。过程与方法:通过类比法得出比热容的计算式,通过公式的变形,能进行吸热与放热的相关计算。情感态度价值观:利用比热容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解题格式的严谨习惯和认真审题习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能力。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及其公式变形进行计算难点:利用及其公式变形进行计算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五、板书设计Q吸=Cmt=Cm(t-t0)Q放=Cmt=Cm(t0-t)六、教学过程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