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点布光法.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319381 上传时间:2019-09-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13.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点布光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五点布光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五点布光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五点布光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五点布光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点布光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点布光法.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点布光法提要:东方人的脸型圆,平宽,鼻梁低,颧骨高,轮廓度小,没立体感,这种鼓脸很不利于人像摄影。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近十年来灯光师们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较有成效的用光法有两种,一是经典的柔光法,此法使东方人的细腻美得以凸现;二是改进后的三点布光法 -五点布光法,以灵活的用光理念直接加强人物立体感。五点布光法在近几年的影视片中零星可见,个人在广告、MTV中也常用,在电影电视剧中只是去年才在魔力小木屋中做过尝试,有些出奇的效果。实际中是这两种方法的二合一,广告、MTV中偏柔,电影电视中偏硬。本文将对五点布光法进行理论陈述。 本人三年前在湖北博物馆拍摄一种圆形古铜镜时发现一种现象,该铜镜上的字画随

2、视角不同时凸时凹。到真正用光使其显凹状并满足艺术要求时,难度陡增。后来反复思考发现:在不出现光晕的情况下,从入射光及折射光方向的一定角度内观察,物体将显得内陷清瘦,其它位置观察时物体显得外突丰满。这似乎对大多数物体有效。如图1中从A、B两处观察物体表面,物体将显得内陷清瘦,而其它方向由于是漫射光使物体成像,物体显得外突丰满,如从C处观察物体表面。这就说人物的胖瘦不仅与明暗有关,也与光线角度和观察角度相对位子有关,明亮的光线同样能人物看起来清瘦。个人观察的多数像片表明,拍摄非正面人像时,如果光从摄影机与人物中间射来(相当于摄影机在图1 A位,是近侧的侧光或侧后光),人脸虽然是明亮的,但现得清瘦。

3、个人经验是,按此法用光时,在很多时候会出现明亮的那个脸显得瘦,而光线暗的那个脸反而显得胖。这与过去的暗就瘦的认识有些不同。 目前不能对A、B两处的观察角度进行测定,但是如果对汽车、烟盒、酒瓶等进行观察,我们能得到一些经验。通常,人脸的前脸比侧脸窄,下脸比上脸窄,这样,由前至后呈斜面,由下至上呈斜面。当摄像机在人前方时,如果光线从人的后上方来,正好相当于在A处观察人物,人脸显得内陷清瘦。但是此时正脸面将没有主光,为解决这个问题要求再加一个光,于是出现双主光,由此引伸出五点布光法。五点布光法由双修饰光(加顶光)、双主光、双副光组成。由于这六个光之间具有一定的让渡关系,至少要省掉一个灯光,所以称为五

4、点布光法。当我们认为五点布光法是三点布光法的改进时,也可认为三点布光法是五点布光法的精简。五点布光的灯位图如图2 。其中,顶光在广告及栏目(如新闻)正面人像时常用,主要是柔光,以体现发质。其它情况用得不多,或是直接将顶光当主光,所以本文不予考虑。由于本文的理念在于增加人物的立体感,所以文中选用了非对称五点布光法,但在实际上至少是在理论上,对称五点布光法也是大有用武之地的。在高调柔光光效中用对称五点布光法就比较理想。下面将分别分析双边缘修饰光、双主光、双副光这三组光,从而说明五点布光法的基本内涵。一、对三点布光法的说明 在分析之前先简评一下三点布光法。三点布光法在本质上是以照亮为原则的,给灯光艺

5、术留下的空间不大,这不仅与先前的摄影(像)机性能低是相对应的,也与早期人们要求“看得见”的偏好相对应。人的头实际是球型(人体是园拄型),这种结构的物体至少要三台灯才能全部被照亮,这是因为对球形物体而言每个点光源的最大有效光视角是120o,至少要三台灯才能360o照亮物体。这同全球卫星通信至少要三棵卫星是同一个道理。但是人的头实际是七面体而非六面体,这主要在于正面脸不是一个面,而是以鼻梁为分界线地左右两个半脸面,它们按V字型态组合,鼻梁最凸。这样在水平角度看时人头实际是五面体(垂直有两个面:头顶 鼻尖、鼻尖下颚。),这五面是:脑后、左脸、右脸、左前脸、右前脸。由此,当我们要刻画人的水平立体构造时

6、至少要五台灯,分别照亮五个面。如何组织这五台灯将是本文要探讨的。 同三点布光法一样,实际中将不拘“五点”之格,单灯、双灯、三灯、四灯、七灯等都在法则描述的范畴内。实际拍摄的环境中往往有许多光源,远远超出三个,且位置也往往不是理论上要求的那三个位置。例如一个在客厅中间,我们不仅仅是要对人进行灯光处理,而且还要处理客厅这个环境,这样一来不管我们用几台灯照亮人物,但由于处理环境的光线和门窗来的自然光线必然也要洒落在人物身上,所以实际照亮人物的光线总比我们预定的要多。如何处理人物光和环境光之间的互动关系,三点布光法给定的用光理念是不够用的。三点布光法中实际只说明了最少用灯量,而实际拍摄环境中往往超出三

7、个,那么多余的光源干什么呢?是隐藏起来不予考虑还是利用起来?我们倾向于利用起来,我们是完全可以用多余的光源提高用光质量的,以提升灯光艺术。当然三点布光法中也谈到了处理更多的光源的方法,但是毕竟没系统地谈。再者,当实际上有多个光源照明时,还用“三点”来概之,多少有些名不副实。这种理论上的缺陷直接导致我们实际拍摄中的困境,如果主副逆三个灯位置不按三点布光法的要求摆置,例如副光和主光在摄影机同侧,往往会遭到摄像和导演的质疑,但是灯光师知道他设定的灯位更能体现艺术。 照亮被摄体始终是灯光的首要任务,在此基础上如何有机地处理众多而复杂的光线间的关系则是艺术问题,是本文要研究的。 前面提到“最大有效光视角

8、是120o”这句话,那么什么是光视角呢?光视角就是从光源看被摄体的视角,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处理光质时十分有用。光视角是这么定义的:让一平面穿过光源截面与被照体截面中心,分别连接同则的截面与平面相交的两点,便有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的夹角就是光视角。如图3 。 太阳的光视角为0度,其光质是平行平行光;而人站在大型发光广告牌旁时,广告牌的光视角为负值,光质极其柔和。光的柔度与光视角成反比。另一方面,光源离被摄体越远,光视角越小,被摄体表面照度均匀,看起来明静、平和;光源离被摄体越近,光视角越大,被摄体表面照度不均匀(离灯近的部位亮,且易形成阴影),看起来有力度、有立体感。实际中为了使光视角较小

9、即使人物各被照部位的亮度一样,就得用大功率的灯,以使灯离被摄体很远;为了使光视角较大 即使人物各被照部位的亮度不一样,就用小功率的灯,以使灯离被摄体很近。我们总是觉得中大型演播厅的人物光显明静,这主要是因为灯离人物足够远。 影视画面实际都是在平面上画出空间,其技巧的科学基础是画面中线角度。这角度由眼的看视角决定。我们看物体时,同上面一样,从眼至物体会形成一个角度,物体的高矮远近由这个角度决定。在同一距离,看高物体的视觉大些,看矮物体的视角小些。在物体不变时,距离远则视角小,距离近则视角大。绘画和影视艺术都是依人的这种视角特性来描述空间。灯光也是用这种视角关系来描述空间的,只是多了个光视角。依光

10、视角,要反应光源与被摄体的距离,我们控制光视角即可。这里有三种办法:一种是控制灯与被摄体的距离,距离远则光视角小,于是反应出光源离被摄体远,反之,反应光源离被摄体近;二种办法是控制聚光程度,光越聚则光视角越小,如追光灯。这样一来,灯即使离被摄体很近,但是光线所体现出空间距离却很远,反之亦然;三就是控制光源的面积,光源面积越大光视角越小,从而能在近距离制造出远的空间感觉,反之亦然。二、双边缘修饰光 这里先介绍一种新型灯光坐标系运动灯光坐标系。国内流行的灯光坐标系与摄轴线相关,所以依此确定的灯位影子问题严重。这种灯光坐标系实际是静止灯光坐标系,这不能应付五点布光法,因此得采用一种新的由视轴线定位的

11、运动灯光坐标系,这种坐标系与摄轴线即机位无关,所以依此确定的灯位影子问题很轻微,且奠定了用光灵活多变的基础。如图4a。 灯光坐标系应由水平坐标系和垂直坐标系组成,是立体的,如图4b,有八个光区,上四个,下四个。本文只讨论水平坐标系。这种纯数学坐标系在实际应用中很不方便,所以有必要进行新的分区,将水平坐标系分成近侧和远侧两部分,垂直坐标系分成上和下两部分。视轴线就是穿过喉结(或鼻尖,或两乳间,视景别而定)且平行于人物正看前方的视线的那条线,此时摄像机在视轴线那一侧,该侧为近侧,另侧为远侧。摄像机在视轴线上时不分近侧和远侧。在此灯光坐标系下近侧和远侧这两个概念很重要,使描述十分简洁,定位准确,如灯

12、位近侧7045,即灯位为近侧水平70度垂直45度。代表水平角度,代表垂直角度。近侧和远侧的关系如图4 。对一般物体,可以以其核心部位或面的朝向作视向,以此确定视轴线。 边缘修饰光就是照亮头发的修饰光,其水平位是135(从鼻往背后135,俗称135光),此光将使头部产生宽广而有力的高光效果,立体感加强。当 135光在3070时,男性侧脸将到照亮,侧脸将清瘦有力。女性如是披肩发其侧脸不受光,但是由于空气的漫射,侧脸仍将被柔和且微弱的余光照亮,这有使侧脸外突丰满的可能,因为漫射光不是从侧后来的,不具备将侧脸削凹的能力。此时如果让近侧的正脸与侧脸的拐弯处(颧骨嘴角腮这条线)这部分的亮度底一些,则由于光

13、比的关系整个脸仍将清瘦。此时如何控制光比及灯的角度,与人的脸型密切相关,主要取决于灯光师的经验和偏好。 对东方人而言,用单边缘光修饰时其力度往往不足,得用双边缘修饰光,即在近侧和远侧的135处都加修饰光。如图6 。采用非对称双边缘修饰光是较明智的选择,此时远侧灯位高一些,形成三点布光法中的逆光,以让头顶被照亮。三、双主光 在三点布光法中为了使被摄脸面被照亮,要求灯光轴与摄轴线间的夹角不能太大,且灯与摄像机同在人物前方,于是光总是较顺,从而人脸显得丰满平淡。由于东方人的颧骨凸出,鼻根下眼脸处内陷,从而脸不平整,除非用正面主光,这一缺陷不好解决。此时如果让己有主光弱一点,而再从更侧位置加一个主光,

14、问题便基本解决,如图6 。 再加一个主光后人物将显得清瘦、生动、有立体感。我们不妨称新加入的主光为第一主光,它通常在人物两侧,偏侧后位,即45135区域。此时人物的侧脸主要依赖第一主光产生的折射光成像,所以显得内陷清瘦。第二主光通常在1560之间。水平角度太小的第二主光往往没有造型的意义。 较之单主光,虽然脸部都能照亮,但是在双主光时侧脸、正脸及颧骨嘴角腮部位(侧脸与正脸的拐弯处)的亮度不一样,这至少有三个小灰度,从而人物显得生动,有立体感。此时人物的清瘦由三个因素决定,一是折射光使颧骨嘴角腮处内陷;二是颧骨下的脸部通常是内陷的,高位第一主光能使较好刻画这种内陷(第二主光由于顺、低些,掩盖这种

15、内陷,从而像片的人脸显得胖);三是如果第一主光能将颧骨嘴角腮处照亮而不照亮正脸面,则正脸由于只受第二主光照亮,照度低,从而显得窄一些,于是整个人脸显得窄,外凸,有立体感。 当第一主光太侧后接近135位时,将与边缘修饰光具有让渡关系,边缘修饰光可以省掉。此时将该灯光当成第一主光还是边缘修饰光,取决于灯光师的理念和表意的需要。这种理念是将用光技法升华至用光艺术的转折点。显然三点布光法中不能为灯光师提供这种转折点。正是由于这种转折点,我们可将双边缘修饰光改成双主光,而人物正面则用双副光或单副光,如图8 。这种双主光特别适合刻画男性,使之孔武有力。依三点布光法或我国流行的观点这种双主光为夹光,不可用,

16、但实际并非如此。这种光在欧美影片中是广泛使用的。这种双主光在70135区域。如果两个主光都接近70,则鼻尖两侧被照亮,人面两侧象是被两主光削了一样,整个头呈三角形外凸(鼻尖最凸)。此时人物是坏人还是好人,由双副光的进一步塑造决定。如陈保国的一个广告画中就用了这种光,他头戴一顶布帽,三角形外凸的脸有点像葛优,显得很 “吊”。 第一主光往往将鼻尖照亮,使鼻子突出,这相当于隆鼻了,这种加工很适合东方人。少数人的腮特宽,下脸肥厚,比上脸宽,此时若非有意刻其这一特点,建议不用双主光及近侧修饰光,应尽量使其腮及下脸处的光线暗淡(但是这种暗淡很难实现)。在双主光中,两主光的亮度差别不宜太大,个人认为在高调画面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