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心理咨询师题库-第二章社会心理学.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311748 上传时间:2019-09-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级心理咨询师题库-第二章社会心理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二级心理咨询师题库-第二章社会心理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二级心理咨询师题库-第二章社会心理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二级心理咨询师题库-第二章社会心理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二级心理咨询师题库-第二章社会心理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级心理咨询师题库-第二章社会心理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级心理咨询师题库-第二章社会心理学.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一般认为,社会心理学诞生于(1908)年。 2.F.H.奥尔波特(1924 )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3.社会学家C.A.艾尔乌德(1925 )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4.勒温(1936 )关于社会行为的公式B=f (P , E )中,E 表示(个体所处的情境)。5.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6.勒温认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7.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

2、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8在社会心理学领域里,态度属于(个体层面)的研究内容。9在社会心理学领域里,时尚属于(社会层面)的研究内容。10.E.P霍兰德(1976)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三个阶段。11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经验描述阶段)。12社会心理学的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13一般认为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辩。14经验描述阶段是从(19 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15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16实证分析阶段始于

3、(20世纪20 年代)。 17实证分析阶段的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研究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C)实验室研究(D)哲学思辨18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心理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19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是指(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要尽力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20口头调查又称为(访谈法)。21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不包括(统计法)。22关于访谈法,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访谈法就是普通的“聊天”)。23关于问卷法,错误的说法是(问卷涉及的问题应该尽可能广一些,要弄清被调查者的所有信息)。24.关于参与观

4、察,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参与观察的主要目的在于观察者的自我体验)25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不包括(系统性原则)。26按照一定的目的搜集大量(过去及现在)的资料样本,将其内容分解成许多分析单元并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叫(档案法)。27关于档案法,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心理咨询中考察求助者的个人成长报告,不属于档案法)。28学术界一般认为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是(勒温)。29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是(F奥尔波特)。30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结论不存在所谓的“生态学效度”问题)。31社会学习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32观察学习所包含的过程有(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

5、程、动机过程)。33社会交换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34关于社会交换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利益冲突基础上的人们的竞争性活动)。35. “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越多,则该奖赏对个体的价值越小”, 这是霍曼斯社会交换论的(剥夺一满足命题)。36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不包括(事物的意义在于得与失的权衡结果)。37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概念不包括(集体潜意识)。38荣格创立了分析心理学,他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应该是发展病人的创造性潜力及(完整的人格),而不是治疗症状: 39. “集体潜意识”概念是(荣格)提出来的。40霍妮认为

6、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异是由(文化因素)决定的。41沙利文认为(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42公元前328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指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43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44我国的劳动教养制度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45关于再社会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46社会化的载体不包括(观念)47.个体的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条件的。48.“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49爱国意识的发展阶段不包括(国家认同阶段)。50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

7、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51企业家属于(功利型)角色。52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这是(角色失败)。53作为老师,既需要权威者的角色,又需要是学生朋友的角色,这两种角色有时难以协调,这是(角色间冲突)。54.二位中年男子在工作单位是领导、管理者的角色,而在家中又是听从、顺从父母的孝顺儿子的角色,他觉得自己转换困难,那么他面临的是(角色间冲突)55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镜我)。56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57身份的特点不包括(系统性)。58詹姆士(1890)关于自尊的经典公式是(自尊成功抱负)。59自尊是

8、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60社会知觉是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61人的社会化过程以及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的。62人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网络称为(图式)。63个体在已往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的认识,称为(自我图式)。个体会在此基础上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64受(图式)的影响,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65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其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66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

9、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67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是(首因效应)。68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69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第一印象)很重要,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以其为根据来完成的。70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表明,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信息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的影响。71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是(光环效应)。72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一般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73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

10、。74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75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76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个体在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会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总体印象)。77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这是(加法模式)。78在形成总体印象时,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的高低来形成对他人的好或不好的总体印象,被称为印象形成中的(平均模式)。79加权平均模式指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时,不是根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根据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的(权重) ,然后将其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80在

11、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这种模式被称为(中心品质模式)。81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这是(印象管理)。82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现实生活中,个体要为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其行为表现必须符合社会对他的(角色期待)。83印象管理是一种(社交技巧)。在人际交往中,互动的双方在都知道对方在不断地观察、评价自己,所以个体往往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言辞、表情和行为等,以期给对方留下个良

12、好的印象。84在印象管理时,为使他人对自己产生良好的印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个体往往会承认自己某些小的不足,以使自己在抬高某些重要方面时变得可信。这种做法被称为(自我抬高)。85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被称为(归因)。86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属于(内归因)。87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的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这样的单方面的因素引起,而兼有两者的影响,这种归因叫做(综合归因)。88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一部分是可变的,另一部分是稳定的,如内因中人的(情绪)是易变性因素。89可控性原因表明个体通过主

13、观的努力可以改变行为及其后果。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变化)的预测。90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做出(准确)的预测91美国心理学家罗特(J.Rotter )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是(控制点)理论。92美国心理学家罗特(J.Rotter )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93某些人认为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的作用造成的,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认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这种人被称为(外控者)。94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可能的失败也不怀疑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善,面对困难

14、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作投人,这种人是(内控者)。95其态度与行为方式均符合社会期待的是(内控者)。96海德(1958)认为,人们归因时,首先使用(不变性)原则。97.折扣原则是归因现象的主要研究者(凯利)提出的。他发现,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98协变原则认为人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科研中寻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99根据凯利的二维理论,如果(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那么就更可能做出内部原因的归因。100行动者(当事人)和观察者(局外人)对行动者行为原因的看法有差别,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会有明显的

15、不同,这表明(社会视角)影响归因过程及其结果。101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往往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102在成败归因中,失败时个体很少用个人特征来解释,而倾向于外归因。失败时外归因,减少自己对失败的责任是一种(自我防卫)策略。103在竞争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而把他人的失败内归因,这种明显的使自己处于有利位置、保护自我价值的倾向叫(动机性)归因偏差。104失眠者往往认为失眠是自己内部的原因造成的,比如自己神经衰弱、焦虑、紧张等等,因而有可能通过改变他们的(归因)模式,来使失眠程度得到缓解。105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是(社会动机)。106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称为(动机)。107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 型曲线)。108根据研究,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的动机水平,这种最佳动机水平随活动的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109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心理倾向被称为(亲合动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