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230621 上传时间:2019-09-09 格式:DOC 页数:79 大小:2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doc(7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学教案【上】绪 论一、写作的含义写作是人类特有的一种传播行为,是人以语言文字手段,把对客观世界的思想、感情和认识表现出来的一种创造精神产品(文章)的思维活动。写作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写作是指一切运用书面语言表情达意的传播行为,包括用不同的文体、不同的篇幅写成的文章或作品;狭义的写作专指文学创作,即诗歌、散文、小说和剧本等创作。写作是一个制作精神产品的过程,写作的一般过程(即文章的生成)包括“摄取阶段运思阶段成文阶段”三个阶段。在摄取阶段,写作者通过自己的感官,从现实生活、书刊资料、网络资料等捕捉、搜集写作素材,并对掌握的素材进行筛选、整理和加工,使其成为写作材料。在

2、运思阶段,作者依靠大脑的机制,按照写作目的和意图,调动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因素,对采集到的材料进行提炼、加工和创造,形成文章的主题,构想文章的结构,孕育文章的胚胎。在成文阶段,作者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运用恰当的语言文字,将头脑中构想的结果具体地描绘出来,转化为独立于作者之外的书面语言形态,使写作主体的艰苦劳动凝结为完美的精神产品文章,最后实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愿望。二、写作的地位和作用(一)写作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写作是一种工具。长期以来它一直是“载道”、“言志”和“缘情”的工具。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且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写作作为一种信息载体,用以交流思想和传播信息,是创建人类物质

3、文明、精神文明以及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没有写作,没有创造的精神产品文章,国家机器便难以运行,社会便难以发展。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典论论文)认为写作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业,永垂后世的大事,这是从宏观的角度极言写作的重要性。鲁迅说:“文章于人生其为用决不次于衣食、宫室。”(摩罗诗力说)认为写作对人生来说,决不次于吃饭、穿衣、居住、休息,这是从微观的角度,具体到服务对象人、人生着眼,强调写作的重要性。因为写作并由它制作的精神产品文章,在组织社会生产和生活,进行政治经济管理、传播文化科学知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等等方面有着非同小可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二)写作是生存和谋职的一个重

4、要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写作逐渐成为一个人在社会上谋生的手段。一个人没有写作能力,是容易陷入生存、谋职的困境。在西方国家会写作即是一个人有没有学问的标志,也是谋生竞争的重要手段。比如,美国每年新闻专业毕业的学生就有好几万人,要想当一个记者,就得竞争,谁的文章写得好,谁的写作技巧好,谁就能在竞争中获胜。日本整个社会都重视写作,大学毕业找工作,都要先考作文。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后,也引进了竞争机制,目前我国的招工、招干考试以及公务员考试等都得考作文,有的甚至将“写作”专门作为一科来考。在平时的谋职中,如果能写一篇足见才华和高水平的求职书或自荐书,肯定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注意和赏识。相反,如果书面表达能力差

5、,则常常会在谋职竞争中失利。写作往往成为人生事业的一部分,许多作家把写作视为生活的主要部分,生存的重要标志,生命活力的体现。让心绪伴着笔尖飞舞,让岁月带着作品延伸。在他们看来,写作不仅是人生最大的乐趣,最后的追求,而且也是活着的一种理由。著名作家汪曾祺说:“我觉得只有写东西的时候,我才活着,才能表明我的确存在。”写作,已经成为作家的生存依据和价值取向。三、写作行为的特点(一)鲜明的社会性写作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作者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文章则是实践活动的产物。写作这种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它的社会性突出表现在:写作的源泉是社会生活;作者写作要受时代、社会的影响和制约。社会生活是写作的触发

6、剂。作者的写作动机、灵感、情绪等,只有在深入生活、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才能触发和形成。生活不仅是写作的源泉,而且能帮助作者克服主观偏见。马克思之所以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的写作成就,主要原因就在于他所写的人间喜剧以忠于现实的写作方法,生动描绘了他所处的时代,由于他的忠于生活的描写,使他在客观上背离了他自身作为保皇党人的政治偏见。写作与时代关系密切,文章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我们从甲骨文中可以看到殷商奴隶社会的方方面面,政治的、战争的、制度的、经济的、风俗的社会生活。我们从诗经中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的生活、思想、情感与情绪。我们从红楼梦中可以看到封建社会末期上层贵族的生活,而从宝、黛爱情中可以看到新的民主思想

7、的萌芽等等。可见,写作受时代、社会的影响和制约。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说明写作总是和作者的历史责任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实践证明,各个时期的文章写作无一例外地都要打上时代的烙印。(二)极强的综合性写作活动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高级智能活动。一篇文章或作品,是作者的生活感受、知识积累、思想感情、审美观念、心理、智能、意志、才气等多种素质和条件的综合体现。从写作主体的素养来说,要写好一篇文章,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活基础,需要有较为丰富的阅历,有较高的认识能力和文化水平,既善于想象和联想,又善于归纳和概括。从写作的过程来考察,它涉及到采集、构思、表达等一系列的问题,作者需要具备良好

8、的观察、感受、调查、阅读、立意、选材、谋篇布局、驾驭语言、运用技法、修改润色等等能力。这些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因素,共同构成写作行为复杂的脑力劳动系统。(三)突出的实践性写作作为一种“行为”,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只有通过实践,写作理论才可能转化为写作能力。同时,写作实践又是构成写作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的基础,是写作主体与客体发生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交融的首要条件。没有写作实践,就没有写作主体与写作客体的区别和联系,也不可能完成写作过程中的任何一个步骤。写作实践也是使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必由之路,是学习写作的人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自身素质和写作水平的正确途径。鲁迅说:“文章应该怎

9、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与方法的。”(致赖少麒)叶圣陶也说过:“能力不是一会儿就能够从无到有的,看看小孩养成走路跟说话的能力多麻烦,阅读跟写作不会比走路跟说话容易,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的历练,历练到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大学国文序)由此可见,只有把写作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经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才能增强和提高写作水平和能力。(四)独特的个体性写作活动是主体的一种个体性的创造性精神劳动,任何社会生活和客观事理都必须经过写作者头脑的整理、加工后才能通过书面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在整个写作过程中,作者始终处于关键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他既要确定写作的

10、方向和目标,又要赋予写作客体以灵魂和生命,并要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实际操作,经过有效的控制和调节,解决好写作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就是说,任何写作活动都要受到作者本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等的支配。正因为如此,才有“文如其人”之说。写作的个体性主要表现在写作主体的能动性、目的性和创造性等写作的个体特征方面。首先,写作活动的每一个阶段和环节,写作者的个体特征所发挥的能动作用具有决定作用。比如在写作准备阶段,写作者因为要占有材料,就得深入生活,而对于客观事物的观察、体验,是无法离开“我”这个能动因素的。再如主题的提炼,其正确、深刻与否,与每个写作者思想水平高低的关系极大。同时,写任何一篇文章,写作者都

11、有鲜明的目的性,这种目的性就是写作着的主观意图,它不可避免地具有写作者各自不同的主观色彩、个性倾向,与写作着个体的立场、观点有着密切联系。更为重要的是,写作活动是写作者运思言志,抒情写意,充分发挥个体能动作用的创造性脑力劳动,其最后的指向文章,是最具作者个体特征的精神产品。凡是成功的作品,都很自然地融会了作者特有的人生经历和生活体验,表现着作者独特的思维方法和对事物的真知灼见,闪烁着作者独具的气质、才情与智慧之光。四、写作的规律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从认识论到反映论,即从“意化物化”的过程,反映了写作活动中的“双重转化”规律。第一重转化是“意化”,是指客观事物通过作者的头脑转化为观点、判断、理

12、念或思想,就是“物”通过人脑转化为“意”的过程。在这一重转化中,外物作为写作客体,是同写作主体相互发生作用的,一方面客体对主体产生刺激,触发起写作的动机,并使写作主体找到表达主观意向和情思的依托,使自己的精神劳动获得一种客观尺度;另一方面,写作主体也不是仅仅消极被动地接受刺激,而是能动地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等,投射到写作对象上去。经过反复的、双向的矛盾运动,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相互渗透和交融,从而构想出文章的蓝图。第二重转化是“物化”,是指将“意化”了的“意”,通过提炼、加工,把“意化”阶段构想的文章蓝图用书面语言表述出来的过程。由“意”到“文”的转化,同样融合着作者新的创造,是对第一重转化

13、的继续加工和提高,是写作活动的进一步发展。这一次转化,必须做到“辞能逮意”,即能够运用熟练的语言文字把“意化”、构思的结果准确、生动地表述出来。从“意化”到“物化”的“双重转化”规律向我们清楚地揭示:如果一个人只有丰富的生活,很好的思想、观点,而没有必备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和写作能力,是绝对写不出或写不好文章的。同样,如果只具备写作能力,有过硬的文字功夫、写作技巧,但没有多少生活积累,没有到取之不竭的源泉中去摄取丰富的养料,那么,写出的文章也将是苍白无力、缺乏感人力量的。第一章 写作摄取阶段 第一节 观察能力一 、观察的含义观察是一种特殊的智力行为,是写作活动的行为过程之一。观察一般指在事物的

14、自然状态下为一定目的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开始,是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或人本身进行考察、了解的一种方法,常同积极的思维相结合。从写作活动的本质来看,观察是对生活的认识和反映。观察的对象是客观的,观察者却是主观能动的,它既是人类的感觉器官的综合作用,又是作者有序、有目的的能力行为,而且,观察中还时时刻刻地浸透着观察者的知觉判断、思维联想等因素。写作中的观察是人多种器官的综合运用。根据视觉生理学的研究,一个正常人从外界所接受到的信息有90%以上是从视觉通道输入的。当然,观察虽以视觉为主,但并不局限于视觉的作用。“被称为灵魂之窗的眼睛,乃是心灵的要道,心灵依靠它才得以最广泛最宏伟

15、地考察大自然的无穷作品。耳朵则居次位,它依靠收听肉眼目击的事物才获得自己的身价。”(达芬奇论绘画)写作中的观察是有序地、有目的地进行的,是观察者根据人生体验和写作需要而进行的。观察的顺序包括对观察对象的时间和空间顺序的把握,对观察对象的概貌和某一重点的把握等。比如对一棵树的观察:春天的树萌芽吐绿、夏天的树枝繁叶茂、秋天的树披一身金甲、冬天的树枝凋叶零,此乃时间顺序观察;草原上的树、田野上的树、都市人行道旁的树等乃空间顺序观察。同样是观察一棵树,写作者都有一定的目的,他们往往根据从树上观察到的某些方面的特征,联系自己的经验积累,产生出有意义的词句。二 、观察与写作的关系(一)观察使作者提高写作素

16、养,为写作提供材料写作者是写作活动的主体,写作主体除有思想、知识、技巧方面的素养外,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也应该是写作者的素养。而且,大量的写作实践还告诉我们,写作者的思想修养、知识修养和写作技巧也是在他们对生活进行观察和写作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的。鲁迅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致董永舒)写作着只要观察着生活、体验着生活,他们自身的有关写作方面的素养就在不知不觉地诞生着成长着。另一方面,作为写作活动之一的观察活动肩负着为写作提供真实生动的材料的重任。作者只有到生活中去有目的地进行观察体验、分析研究,才能获得大量的写作材料。在写作实践中,尤其是新闻写作、公文写作等,材料必须是真实、准确无误的,不能虚构、夸张,因此写作菜篮子只能由记者、作者在生活中进行实地观察才能获得。在文学写作活动中,观察还可以为诗歌写作、散文写作、小说写作、影视写作提供生动形象的材料。(二)观察使写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