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必修三)第17课《宋词四首》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98209675 上传时间:2019-09-09 格式:PPT 页数:85 大小:15.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必修三)第17课《宋词四首》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粤教版必修三)第17课《宋词四首》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粤教版必修三)第17课《宋词四首》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粤教版必修三)第17课《宋词四首》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粤教版必修三)第17课《宋词四首》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粤教版必修三)第17课《宋词四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必修三)第17课《宋词四首》(8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7 宋词四首,学习目标,1、 了解并体会四首作品中词人所呈现的内心情感。 2、 鉴赏词人表情达意的不同手法及其巧妙之处。,重点: 充分利用课本信息(文本、注释),引导学生发现这四篇作品各自的形意兼备之美。 难点: 让学生了解这四篇作品所表达的“感伤”主题的源头和价值,并进而初步了解词“缘情”的基本特点。,雨霖铃,柳永,走近柳永,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因曾任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柳郎中”。他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他的词风行一时,当时流传着“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词风婉约,被称为婉约派的代表,雨霖铃是他的代表作

2、。有乐章集传世。,初读全词,整体感知:,1. 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 上阕写别离的场面 下阕推想别后的情景和痛苦心情 2. 上阕写了离别的哪些场景? 写了别前和别后两个场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离别之前,寒蝉,长亭晚,骤雨歇,勾勒环境 融情于景 渲染气氛,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离别时刻,帐饮无绪,执手相看,细腻的动作暗示无限的依恋,无限的酸楚,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此恨绵绵无绝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明主旨,将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意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真切、冷清、凄惨的画面。,杨柳、风、月与离情,此

3、夜曲中闻折柳(李白),绿杨陌上多别离(温庭筠),惆怅晓莺残月(韦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温庭筠),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进一步设想离别后惨不成欢的情景,将离情推到高潮。,伤离别,眼前之境: 联想之境: 想象之境:,寒蝉 长亭 骤雨 兰舟,烟波 暮霭 楚天,杨柳 晓风 残月,千种风情 与谁人说,雨霖铃,凄清、伤感、落寞、悲凉、离愁别恨,情景交融 虚实相济,名句鉴赏,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1. 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2.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3.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苏轼,对柳永的雨霖铃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三句

4、点明时间、地点、景物,为这首词奠定了基调。 B、“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的是全景,实际上含的全是情,景无边而情无限。 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是说明现在作者正在借酒消愁,但仍无法忘怀。 D、这首词,写的是将别、临别以及别后的种种设想,把别后的情景描绘得真切,又以景衬之,实是柳永手法高明之表现。,答案:C(这应是作者别后的推想,而不是作者正在进行的事情。),7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 轼,文 诗 词 书画,“苏 黄”,“苏 辛”,“宋 四 家”,才华横溢的苏轼,“ 唐宋八大家 ”,苏欧 苏黄 苏辛 宋四家,宋诗的代表人物:苏轼、黄庭坚,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宋代

5、散文的代表人物:欧阳修、苏轼,宋代书画的代表人物: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苏轼赤壁赋墨迹,苏轼( 1036 一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幼年时即极为出色,深得老师赏识。21岁时,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苏洵离家进京,第二年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读了22岁的苏轼所写的文章后说:“不觉汗出 。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预言未来文坛将属于苏轼。,简介,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1071)开始,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

6、政绩。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包括王安石),最后,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而以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了事。,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 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当时苏轼在许多信里反复叮嘱友人 “看讫,火之”,“传闻京师,非细事也 ”。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黄州的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7、:一方面,他观察问题变得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再贬儋(dn)州(今海南儋县),后死于常州。 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

8、是中国古代第一全才。,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充团练副使。元丰五年,四十五岁的他在游赤壁(黄州赤鼻矶)时,吊古抒怀,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表达了他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赤壁三文: 赤壁赋、后赤壁赋散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词,苏轼所游的赤壁,并不是真正的赤壁古战场,但词题又是“赤壁怀古”,怎样理解?,苏轼只是借题发挥,“借古人酒杯,浇胸中块垒”,借凭吊古代英雄人物及其业绩来抒写自己的情感。,整体感知,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代表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一、描绘壮丽之景,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势,而且融合概括了千古英雄的非凡业绩,将江山

9、形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引发读者的历史联想。,上片,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所 见,大江峭壁 乱石惊涛,所 想,淘尽风流人物 涌现多少豪杰,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所在,再写其险要地势,并称颂当时众多的英雄人物。,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开篇三句,有种纵观古今、横看天下的气度,融历史与现在,时间与空间于一体,大气磅礴、气势非凡,组成了开阔、悠久的时空背景。,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把时间拉到了三国,把地点锁定在赤壁,把人物定格在周瑜身上。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中凸现特定的“这一个”,为下文专写赤壁和周瑜奠定基础,转化自然,不着痕迹。,赤壁壮景,乱,穿,

10、惊,拍,卷,雪,险怪,汹涌,高峭,水石相击,狂澜奔腾,水色纯白,形,声,形,色,夸张,比拟,比喻,向往英雄 心情澎湃,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总束上文,带起下文,由描景过渡到写人,非常自然。,“一时多少豪杰”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也为下阕写周瑜作了铺垫。这样,便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二、刻画豪迈之人,上片将“周郎”与“赤壁”并称,肯定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作用,下片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塑造一个指挥若定而从容闲雅的儒将形象,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为什么要在“遥想公瑾当年”和“雄姿英发”两句

11、中间插进一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周瑜结婚:,汉献帝建安三年,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说明周瑜当时非常年轻,才华横溢,很有作为。 以美人衬托周瑜的潇洒风姿。 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孙策,周瑜和君主的姻亲关系,是他得到重用的重要条件。,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笑: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从容、自信、洒脱。,羽扇纶巾:风度翩翩,潇洒飘逸,从容闲雅,气度非凡。,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光阴虚掷、自笑多情,自我解嘲,透出一种无奈和苍凉。,笑,从历史回到现实,从怀古终 归到伤己。,对比,下片主要写词人所思,他想到了什么?,追忆周瑜,雄姿英发 风流潇洒 指挥若

12、定 谈笑却敌,慨叹自己,多情善感 早生华发 功业无成 人生如梦,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借对周瑜的仰慕, 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全词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词的最后一层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虽略显苍凉,但纵观全词,这种苍凉是对豪情壮志的补充 。,三、抒发壮志豪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借酒浇愁,感慨自己年华已逝,功业未就,以及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牢骚和愤慨。 苏轼虽然遭贬斥,但创业的雄心未泯,虽有“人生如梦”的慨叹,但此属人之常情,不能因此而认为其情感的消极。,“人生如梦”两句,兼超脱与虚无而有之,同前面追慕古人的逸气豪情放在一起,展示了作者思想上的矛盾。 “一尊酹江月”是要向

13、“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1. 烘托 烘托是“以乙托甲”,使甲的性质更加突出,乙起陪衬作用。词中“千古风流人物”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主要地位。 2. 映衬 映衬是烘托的特殊形式,一方面“以乙托甲”,一方面“以甲托乙”,有互相彰显的作用。词中有两种映衬;实景与虚景映衬。作者亲眼所见的景象是实,作者想象的战争情景是虚,二者互相衬托。周瑜的“雄姿英发”与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显出作者的壮志未酬。,柳永和苏轼,东坡在玉堂(官署名)日,有幕士善歌,(苏轼)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曰:“柳

14、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俞文豹吹剑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声声慢,教学目标,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

15、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醉花阴 重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 瘦。,李清照(10841151),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山东章丘)人,两宋之交著名女词人。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是金石学家。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她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女作家。 词分前后期:前期生活优裕,词作多反映其悠闲生活;后期孤苦飘零,多悲叹身世之作,情调感伤。现存词六十首左右,作品主要收集在漱玉词。,作者简介,清照十八岁嫁太学生赵明诚,婚姻生活典雅美满。赵明诚

16、做太学生时一月只能回家两次,出仕后也常外出,清照的离情别绪便化作这些词句。靖康乱发之后,1129年,明诚病逝,清照孤身流落,在杭州度过残年。大约在1151年到1156年间,清照孤冷地离开人世。,声,声,慢,本词是作者的晚年所作的名篇之一。一题作“秋情”。通过写残秋的景色作为衬托,倾诉出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生活的哀愁。,文题背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反问句式,意味绵长,感慨深沉, 一唱三叹,发人共鸣。突出“愁”之深之重。,问:本词的基调?哪一句、哪一字最能体现出?,问:这三句有何特色?,“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起句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确切形象生动,奠定了全词的基调。创意之奇巧,在宋代词作中实属罕见。,写内心空虚,写处境孤独,极言心情之悲怆,.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徘徊低迷,婉转凄楚 。,问:为了抒“情”(愁),词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