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药绪论奇经八脉与五脏六腑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98188675 上传时间:2019-09-09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2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药绪论奇经八脉与五脏六腑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高药绪论奇经八脉与五脏六腑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高药绪论奇经八脉与五脏六腑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高药绪论奇经八脉与五脏六腑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高药绪论奇经八脉与五脏六腑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药绪论奇经八脉与五脏六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药绪论奇经八脉与五脏六腑(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 辨证,一、辨证,就是辨识疾病的证候。 辨证分类: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用巾中医理论,方法,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症状,体征分析归纳 。 理-法-方-药 二、八纲辨证-表里寒热虚实阴阳,二、卫气营血辨证,概述: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叶天士创 的 一种 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 1将外感温热病不同病理阶段分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 2说明病变的部位卫分证主表证 气分证主里证病在胸、膈、胃、肠、胆 营分证病在心与心包 血分证病在心、肝、肾 3说明传变规律:卫分气分营分血分,(一)卫分证 是温热病邪侵犯肌表,卫气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伴头痛,口干微渴,咳嗽,咽喉肿痛。 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治法:辛凉解表透汗方药:银翘散或桑菊饮 (二)气分证 是温热病邪内传脏腑,以正盛邪实,阳热亢盛为表现的里实热证候。,临床表现: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1热壅于肺 治法:清热宣肺 方药:麻杏石甘 汤 2热扰胸膈 治法:清透郁热 方药:栀子豉汤 3胃热亢盛 治法:清热生津 方药:白虎汤 4热结肠道 腑气不通 治法:泄热通便 方药:增液承气汤 (三)营分证 是温热病发展过程较为深重的阶段。,临床表现:身夜热甚,心烦不寐,神昏谵语,斑疹隐隐,口反不渴,舌绛而干,脉细数,为邪热入营,营阴劫伤之象。 证候分

3、析: 治法:清营泄热 方药:清营汤 神昏 治法:清心开窍方药:安宫牛黄 丸 (四)血分证 是温热病邪深入血分所表现深重的证候,是病的极期。 临床表现:证候分析:,治法:凉血散血 方药:犀角地黄汤 凉肝熄风 方药:羚羊勾藤汤 滋阴养血 方药:大定风珠 加减复脉汤,第九章养生与防治原则,第一节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顺应自然提出 “春夏养阳,秋冬养 阴” 二、调摄精神培养乐观、开朗、豁达的性格,正确对待生活、工作及客观环境,才能延年益寿。 三、饮食有节,四、锻炼形体: 五禽戏、太极拳、易筋经、 气功。 五、护肾保精:肾的精气充足,精神健旺,身体健康。 第二节 预 防 含义: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

4、的发 生和发展。 一、未病先防 (一)避邪防病 (二)药物预防 二、既病防变,(一)早期诊治 (二)控制传变 第三节 治疗原则 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守的总的法则。 一、治病求本 (一)治标与治本 1急则治标 2缓则治本 3标本同治 (二)正治与反治 1正治_指逆其证候性质而治。 (1)如寒者热之 (2)热者寒之 (3)实者泻之 2反治_指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的一种治则。,(1)寒因寒用 (2)热因热用 (3)塞因塞用 (4)通因通用 二、扶正祛邪 (一)扶正与祛邪的概念 1扶正_用扶助正气药物,食物或体锻方法增加身体抗病能力,达到正气复,邪(气)自去目的。 2祛邪_用药物或针灸方法,以祛除病邪,

5、达到邪去正自安的目的。 3扶正祛邪并用_又称攻补兼施 三、调整阴阳,(一)损其有余 (二)补其不足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绪论,中医学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宝贵经验总结,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 中医药学的历史成就及其对世界医学的贡献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 展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 伤寒论 金匮要略,如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 根” 服桂枝汤后,“服己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盖衣被。 如“ 养生十六宜”即发宜多梳、面宜多擦、目宜常运

6、、耳宜常弹等。 中医应用针灸、推拿、拨火罐、刮痧、气功等简便而有效的中医传统疗法。,三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把各脏腑、组织、器官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 (二)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2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二辨证论治 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去对疾病进行辨析判断和处理的特殊方法,称为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主要特点之一。 症状 _单一的如头痛、呕吐、发热 证候_ 症状+体征 如发热、恶寒、头痛、鼻塞、轻咳、舌苔薄白、脉浮。称为外感证 “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复习思考题: 1 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有哪四大经典著 作

7、? 2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什 么? 3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包括哪几方面? 4 如何区别症状与证候。,二、六腑,(一)胆 胆附于肝,内藏“精汁”故称“中精之府”。胆汁注入肠中,有促进饮食的消化和吸收的作用。 生理功能 1、藏精汁,助消化。 2、性刚直,主决断。 古人曰“肝气之强,非胆不断”。“肝胆互济,勇敢乃成”。,正常 异常 消化良好 消化不良 、黄疸、胁痛 能防御和消除不良精 易为七情所伤,气机失 神刺激,保证气机调 调畅,惊悸,失眠。 畅。,(二) 胃 胃为“水谷之海”。 生理功能: 1、主受纳与腐熟水谷。 2、主降浊。 中医学非常重视“胃气”作用,提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人

8、以胃气为本。用以判断疾病的愈后。 有胃气:脾运化 + 胃受纳 正 常 异常 受纳运化功能好 胃寒、胃热、胃气上逆、 呕吐、嗳气、吞酸,(三) 小肠 生理功能: 1、受盛胃转输下来的水谷。 2、行消化、别清浊。 小肠疾病:小肠火盛 小便短赤 口糜(导赤散治) 小肠虚寒 清浊不分 大便稀溏 心与小肠相表里,(四)大肠 生理功能: 1传导糟粕、排泄粪便。 大肠疾病:传导失常 便秘 泄泻 下痢便血。 肺与大肠相表里 (五)膀胱 生理功能: 1藏津液、排小便 异常:尿多、尿少、无尿。,(六)三焦,狭义_六腑之一 广义_五脏六腑都包括 起源于温病学派,三焦是上、中、下三焦的总称。 上焦指心肺(横膈以上胸腔

9、) 部位 中焦指脾胃(横膈以下至脐) 下焦指肝肾膀胱大小肠(脐以下),上焦-敷布精微,营养周身。“上焦如雾” 功能 中焦-腐熟水谷,化生营血。“中焦如沤” 下焦-分别清浊,排泄糟粕。“下焦如渎” 三焦总的生理功能: 总司人体的气化活动,为运行水谷精微,化生气血,津液和水液代谢的通路。 古人曰 “腑有之者,有名无形也”。,1. 脑 主宰生命及精神活动:“脑为元神之府” 生理:精神饱满、意识清楚、思维敏捷、 记忆力强、语言清晰、情志正常。 病理: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记忆力下 降、狂燥易怒、甚或昏愦等。 2.附女子胞 (子宫、 胞宫) 位于小腹,女子胞与肾脏,冲脉,任脉关系密切。,肾气旺盛,冲,任脉

10、气血充足, 主月经 月经正常,具有生殖和养育胞 生理 胎的作用。 功能 异常-出现闭经或不孕 孕育胎儿 胞宫与心(主血)、 肝(藏血)、脾(统血)三脏有很密切关系,常会影响机能活动。 五脏六腑总生理区别 五脏-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神(藏而 不泻,满而不实),六腑-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泻 而不藏,实而不满) 四、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腑之间的关系-主要是表里关系 1.心与小肠 心经实火-可移热于小肠,表现尿少,尿赤, 排尿灼热。用八正散 小肠有热-可上熏于心,表现心烦,舌赤,或 糜烂。用导赤散 2.肺与大肠,肺失肃降-影响大肠传导,出现便秘,便结。 用小承气汤治 大肠不通

11、-引起肺气不利,咳喘,胸满。用麻 杏石甘汤治 3.脾与胃 脾属阴、喜躁恶湿胃属阳、喜润恶燥 异常-纳呆、恶心、呕吐、腹胀、泄泻。用香砂六君子汤治 4.肝与胆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保证胆汁的排泄通畅。 异常-肝胆同病,如肝胆火旺,肝胆湿热。用龙胆泻肝汤治。,5.肾与膀胱 膀胱气化功能正常,开阖有度,以保证正常的贮存尿和排尿功能。 异常-肾气不足,膀胱开阖功能失常,小便失 禁,遗尿,尿频。 (二)脏与脏之间关系 1.心与肺 主要表现在气与血的关系。 2.心与脾 主要表现在心主血,脾统血的运行关系。 3.心与肝 主要表现在血液与精神情志关系。,4.心与肾 主要表现在水与火的关系。 5.肺与脾 主要表现

12、在气生成与水液输布关系。 6.肺与肝 主要表现在气机协调关系。 7.肺与肾 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与呼吸运动关系。,8.肝与脾 主要表现在肝主藏血与脾主运化关系。 9.肝与肾 主要表现在精与血的关系。 10.脾与肾 主要表现在脾的运化与肾藏精的关系。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 (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主要表现在传导化物,相互协作,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的全过程。,第三章 经络,第一节经络概念、组成及生理功能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途经的意思,较为粗大,为主 干,分十二正经。 络-网络的意思,较为细小

13、,是经的 分支。,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三、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运行气血,营养脏腑组织。 (二)联络脏腑,沟通上下内外。 (三)调节机体阴阳平衡。 正常:经脉通畅,气血充足,关节 屈伸流利。 异常:经脉闭塞,气血阻滞。如关,节炎,神经痛。 通过经络的传导 体表 内脏 笫二节 十二经脉 手三阴经 (肺、心包、心) 手三阳经 (大肠、三焦、小肠) 足三阳经 (胃、胆、膀胱) 足三阴经 (脾、肝、肾) 一、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阴经 阳经 阴经行内侧 (属脏) (属腑) 阳经行外侧 太阴肺经 阳明大肠经 上 前线 手 厥阴心包经 少阳三焦经 肢 中线 少阴心经 太阳小肠经 后线 太阴脾经 阳明胃

14、经 下 前线 足 厥阴肝经 少阳胆经 肢 中线 少阴肾经 太阳膀胱经 下线,二、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交经)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头 手三阳 手三阴 胸 手 腹 足三阳 足三阴 足,三、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规律及命名 四、十二经脉的特点: 1、与脏相联系统称阴经,循行四肢 内侧及胸腹部。,与腑相联系统称阳经,循行四肢外 侧,头面及背部。 2、有络属关系,属脏络腑,属腑络 脏,构成表里关系。 3、十二经脉各有专穴分布。 4、有脏腑病,经脉病之分。 笫三节 奇经八脉,一、概念: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的特 殊通路。 二、奇经八脉的特点: 1、既无与

15、脏腑相通,又无表里相配关 系。 2、任督两脉有奇穴分布,其余六脉无 奇穴分布。 3、对十二经脉起到气血蓄注,调节联 系作用。,三、奇经八脉的循行 冲脉-沿脐旁上行络口唇。 奇 任脉-循行人体胸腹部正中线。 经 督脉-循行人体背正中线。总 八 督一身阳经。 脉 带脉-横行环腰一周。 阴维脉 阳维脉 阴跷脉 阳跷脉,第四节 经络学说临床应用,1、阐释病理变化 经络 如外感 肺经(咳嗽、气促、胸闷) 经络 脏腑 反应体表 如胆囊炎 在右肩井穴有压痛 心绞痛 心前区,上肢内侧痛,2、指导疾病诊断 3、指导临床治疗(针灸方面)。 循经取穴应用 “宁失其穴,勿失其经”。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