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115246 上传时间:2019-09-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恨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长恨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长恨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长恨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长恨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长恨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恨歌》.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题 目: 浅谈长恨歌的主题 系 别: 工商管理系 专 业: 工商管理 学生姓名: * 学 号: * 指导教师: * 二一 年 五 月目录1. 论文提要12引言23.文章分析.34.诗人写作背景.45.感想&结语5浅谈长恨歌的主题【论文提要】 白居易,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不少精彩的诗句,其中要数长恨歌最出名了,也是历来学者争论最热烈的话题之一。而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有的学者认为这属于讽刺说,有的学者认为这是首歌颂爱情的诗,更有学者赞成双重主题说。本人在大

2、学里,跟随老师一起学习,同时,自己也查阅了相关资料,抒发一下对于长恨歌主题的见解。【关键词】:白居易 长恨歌 主题思想 讽刺 歌颂爱情 双重主题引 言 長恨歌是白居易創作的优秀的敘事詩之一,而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本文我将结合该作品的内容和诗人的生平经历,进一步分析诗人创作长恨歌的真实意图。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我们在读的时候,无不为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惨结局而感到同情,同时也回想起白居易一生的经历,意图找出之前是否有任何联系。探讨此诗

3、的主题思想,能够让我们以更充沛的感情去投入诗中的意境,更能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能从中可能会发现许多诗人的意图和感想,这些都能给我们许多的启发。本人在老师的指导下,试图把自己融入诗中的情境,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以自己的思维独特地去解读和赏析长恨歌。自长恨歌创作以来,对其主要的主题分析的见解议论不停,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综合来看大致有三种说法:讽喻说(揭露统治者荒淫无道,最终导致国家动荡不安);爱情说(赞扬唐玄宗与杨玉环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双重主题(唐玄宗与杨玉环既是祸国殃民的统治者,又是美好爱情的体现者)。而我则认为,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篇。1 文章分析诗篇的开头就写杨贵妃如何受到唐玄宗

4、的宠爱,汉皇重色思倾国,而杨家有女初长成,如此天生丽质的杨玉环被帝王看重这样合情合理。于是就万千宠爱在一身,而杨氏家族也因此得宠,从此不可一世。唐玄宗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这是产生悲剧的根本原因,也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伏笔。过度的放纵后,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安史之乱起后,玄宗仓皇出逃,然而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在这万分紧急,性命攸关的时刻,唐玄宗只能万般无奈的忍痛处死杨贵妃。前一刻如此的得宠,现在就死得如此凄凉,这成为唐玄宗心中永远的伤痛啊。读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感觉得到诗人笔下所描写的揪心的痛,催人泪下。从此以后,唐玄宗有的只是寂寞悲伤和无

5、限的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诗的结尾,写有个道士帮助唐玄宗去寻找杨玉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在飘渺的仙山上终于找到了,却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出现,诗人这样的虚幻假设衬托了唐玄宗绵绵不断的思念。诗篇最后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让人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为这对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而悲痛不已。每次读完长恨歌我们都能感受到唐玄宗与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是多么凄美,我们能够感受得到诗人白居易对这悲惨结局的感伤,所以这明显是一首感伤有情人不能眷属的和赞扬真挚爱情的诗篇。

6、2 诗人的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当时作者白居易35岁,任周至县尉。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据白居易的朋友陈鸿说,他与白居易、王质夫三人于元和元年十月到仙游寺游玩。偶然间谈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感叹。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一首长诗,请陈鸿写一篇传记,二者相辅相承,以传后世。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称那篇传叫长恨传。白居易怎么能把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写得如此传神呢?让人回想起他与青梅竹马湘灵的感情故事了。“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邻女;“泪眼凌寒

7、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 寄湘灵;“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 寒闺夜这些,都是白居易描写他的初恋情人的诗句。人生最痛苦之别莫过于生离别。若是死离别,时间还可以逐步把痛苦减轻,然而生离别会让人一辈子挂念和痛苦。白居易少年时和东邻之女湘灵姑娘长期相爱,感情非常深厚。由于封建礼教森严,双方皆不敢将关系公开,只有暗暗地往来,以至于双方的父母都不知道。后来白居易因生计所迫离开符离时,双方都发誓永远相爱,不负少年之约。只是,最后碍于封建礼仪,两人最终没有在一起,只能做一对相爱却不能相依的无花果。不难发觉,白居易的故事与李杨

8、的故事是何其的相似啊。我们可以大胆的推测:长恨歌感伤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情殇,同时也是白居易在缅怀自己未遂的爱情啊!都是爱过的人哪,怎会不能体会爱一个人却无法相伴终老这萦回不休的惆怅之情呢?所以,白居易他懂得唐玄宗,也同情唐玄宗,在唐玄宗与杨玉环身上,他找到自己与湘灵的影子,所以,他借题发泄对自己爱情的悲哀与感伤,对唐玄宗,白居易只有深深的同情,对爱人离去的深深感伤。即使唐玄宗有错,不该为美人而荒废朝政,可是他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没错啊。从这一方面想,足以证明这是一首感伤诗。3 感想这首诗之所以能流传千年,除了诗句优美,还有的就是我们被白居易所描写的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悲惨爱情所动情,那揪心的痛让我

9、们感伤不已。他们的爱情是凄美的,可结局是悲惨的。我们仿佛看见,唐玄宗对杨玉环念念不完的伤心样子。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对于唐玄宗,他沉迷与杨贵妃也无可厚非,毕竟像杨玉环这种天生丽质的美人,谁能不喜欢呢?可是,他千错万错,就是不该为了杨贵妃而荒废朝政,沉迷于美色。我们可以想象,倘若唐玄宗在宠爱杨贵妃的同时,勤于执政,把国家大事放在第一位,唐朝也不可能发生安史之乱的动荡吧。即使有任何灾祸,士兵们也不会把矛头指向杨贵妃吧,起码大家不会指责她是祸国殃民吧,这样也不至于弄到天人永别的悲惨局面吧。所以一切的错,就得怪唐玄宗不分轻重,两者不懂均衡,为了美色而舍弃国家大事,最后只能把自己的爱情亲手埋葬来换取国

10、家的暂时平稳,而自己,只能一辈子的活在思念爱人的痛苦追忆中,这样的悲剧是他自己亲手造成的。对于杨玉环,她没有武则天这么大的野心,并不想做女皇帝,她只是想跟心爱的人一起吟诗作对,相爱到老,这并没有错。可问题是,她爱上的是当今皇帝,不应该为了她而荒废朝政,更不应该恃宠而骄,连带地让杨氏家族也升官发财。或许,把安史之乱的责任都推卸给杨贵妃难免有点不妥,但自古红颜祸水,人们记住的永远只是这个祸国殃民的女子。但是,我们永远也会记得,她与唐玄宗那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对于白居易,他为自己与湘灵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而悲痛,将心比心,他也会为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天人永隔的伤痛而感同身受。他想告诉我们,爱情是宝贵的,应

11、该要去珍惜它,否则一旦失去,会不可挽回的,你会遗憾终身的。所以,长恨歌这首诗是赞美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真挚爱情,同时也劝谕大家要懂得珍惜爱情。况且,白居易在整理他的作品时,把长恨歌归为感伤诗行类中,显而易见,这是一首感伤诗。结语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白居易写长恨歌,是赞美唐玄宗与杨玉环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是对无法天长地久的感伤,是对唐玄宗要美色而不要国家的痛心,而也是对自己的爱情的缅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境。”诗的最后这一句话更是明显的点名宗旨。所以,人们说它是一首讽刺诗,讽刺唐玄宗荒淫无道,最终导致国家动荡不安这样的主题不能成立,那是后人附加在白居

12、易身上的。我们在欣赏诗词时,不应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强加在诗人身上,必须得根据史实,凡是都讲依据,这样才能把诗词最真实的一面分析透彻。注释:比翼鸟: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鸟名。又名鹣鹣、蛮蛮。此鸟仅一目一翼,雌雄须并翼飞行,故常比喻恩爱夫妻,亦比喻情深谊厚、形影不离的朋友。连理枝: 连理枝是指两棵树的枝干合生在一起,连理枝又称相思树,比喻夫妻恩爱。参考文献:【1】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2】蘅塘退士,上疆村民(清) 唐诗宋词元曲 万卷出版公司出版 2009年6月第一版解决党委自身和基层党支部存在的的突出问题,发挥各村、社区、机关单位党支部在当前城市征迁、园区建设、招商引资、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作用,我镇党委高度重视,制定了切合临淮实际的活动实施方案,按照中央规定的活动步骤和要求扎实有效的开展了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