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密欧与朱丽叶》赏析论文.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113253 上传时间:2019-09-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罗密欧与朱丽叶》赏析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罗密欧与朱丽叶》赏析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罗密欧与朱丽叶》赏析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罗密欧与朱丽叶》赏析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罗密欧与朱丽叶》赏析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罗密欧与朱丽叶》赏析论文.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罗密欧与朱丽叶赏析摘 要: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著名的浪漫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对恋人忠于自已的爱情和誓言。他们为了爱情,不顾残酷的现实,最后双双殉情。莎士比亚通过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悲剧,把爱情题材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批判了封建道德观念,弘扬了人文主义的理想,表现了主人公追求爱情幸福和个人自由的理念。通过分析探讨我们发现,这一时期的封建制度和人文主义思想萌芽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悲剧产生的一个重点,而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也是悲剧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关键词:爱情悲剧;社会背景;人物性格;人文主义一、作品简介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是莎士比亚(15641616)早期创作的著名

2、悲剧。它诗意盎然,热情充沛,洋溢着浓郁的浪漫气息和喜剧氛围。其艺术风格与作家早期创作的大多数喜剧相一致,被人们称为抒情悲剧。悲剧的冲突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恋情与两个家族间的仇恨和对立,它表现了自由的爱情与封建势力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故事的发生地维洛那城实际上是英国16世纪末伊丽莎白女王鼎盛时期社会现实的艺术再现。一方面以亲王为代表,象征了王权统一的力量,它受到广大市民的拥护,另一方面是贵族蒙太古家族和凯布莱特家族世代的积仇结怨,它代表着从中世纪延续下来的相互争夺的封建集团的势力。但时代在前进,这两大世仇的新一代人竟在一次舞会上一见钟情,彼此相爱,于是家族的怨仇与个人爱情之间便形成了尖锐、巨大的

3、戏剧冲突。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无视于家族的仇怨,他们轻蔑地觉得,妨碍他们结合的只是枉具虚名的姓氏。真正的爱情,使他们变得勇敢而无畏,他们背着父母到劳伦斯神父的寺院里秘密成婚,最后他们为了反抗封建家族势力和封建的包办婚姻不惜以死殉情,谱写了一曲最为悲壮动人的爱情颂歌。戏剧的结尾,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家终于因为这对情人的死而抛开旧仇,言归于好,并且用纯金在维洛那为罗密欧与朱丽叶铸像。这意味着两个年轻人为之献身的理想胜利了,他们将成为未来人们的典范。罗密欧与朱丽叶悲惨的死亡,同时又证明了他们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新价值观念的胜利,使社会摆脱了无谓的仇恨和纷争。祸患无穷的世仇消解了,仇人转变而和好了,在维洛那,人

4、们将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惨故事中学到极为重要的一课:爱情比仇恨更有力,甚至死亡也不能把它摧毁征服。从这个意义上说,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乐观主义的悲剧。二、创作的社会背景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一部悲剧,是莎翁第一部成熟的悲剧。由于作品处处洋溢着“春天和青春”的气息,所以被称为浪漫爱情悲剧。这部浪漫爱情悲剧成于16世纪末期,正值文艺复兴开始萌芽,英国的封建制度趋于瓦解。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鼎盛时期,王权稳固统一,经济繁荣。莎士比亚对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人文主义理想充满信心,因此作品洋溢着乐观明朗的色彩。新兴资产阶级作为一支新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这不仅意味着经济基础,阶级结

5、构的改变,同时上层建筑也要随之改变。资产阶级把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带入了历史,在这一时期集中表现为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者反对封建时代的社会关系和伦理关系。他们主张以“人”为中心,以“人”为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极力反对神权独裁和教会的权威,要求人的权力和尊严。他们反对要求禁绝一切爱好、享受、追求。反对教会的愚昧主义和脱离生活实际的经院哲学,赞美人的智慧和力量,主张理性认知,提倡探索自然。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基本冲突不仅是两个封建家族之间的矛盾斗争,而且也是两种社会力量之间的矛盾斗争。两个封建家族之间的矛盾也反映了当时那个时代的社会矛盾,是造成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在文艺复兴时期,人

6、文主义者在思想认识上还不足以跟完整的封建思想体系做全面较量时,他们首先强调爱情是一种力量,“爱能做的,爱就敢做”,用它来冲破封建堤防。这种冲击动摇了封建贵族的传统观念。所以,罗密欧、朱丽叶的死不仅是对腐朽的封建制度、封建道德的勇敢冲击,而且死亡也是对专横残暴的封建制度的“可怕的挑战”。 剧本表明了真正的爱情是不朽的,两个年轻人的殉情献身换来了人文主义理想在道义上的胜利。三、文章特色解读品读这场戏,可以窥斑见豹,揣摩、领悟全剧的主题思想、矛盾冲突、人物性格和语言风格。下面试着作些赏析:1、人文主义思想的进步性和复杂性我们先看对莎士比亚创作的经典论述:“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的基本思想是人文主义或人道

7、主义,用他的语言说,就是爱。他的作品就是爱的观念多方面的表现。人文主义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武器。莎氏作品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罗密欧和朱丽叶是代表莎士比亚时代的人文主义理想的贵族青年,他们与贵族家庭的斗争映现着人文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斗争。斗争是尖锐、残酷而悲壮的。年轻的一代带着“爱”的理念和精神走上历史舞台,尽管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萌芽生长的必然性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但他们毕竟稚嫩,无力抗拒封建势力的遏制和扼杀,他们的“爱”也是缺乏现实基础的“海市蜃楼”。他们为了“爱”和自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从这意义上说,人文主义的悲剧是必然的。然而斗争又是以人文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的胜利而告结束,因为两

8、位青年之死终于唤醒了顽固、守旧的贵族阶级的良知,两个世仇家庭和解了。这也可以理解为人文主义“爱”的胜利。结局并不像有些古典悲剧那样过分地渲染悲沉、死寂的气氛,而是带有一些乐观情调,这又体现莎士比亚剧作人文主义精神中的乐观倾向。这种所谓“曲终奏雅”,使得本剧的锋芒不是那么锐利了,也许是莎士比亚式的人文主义思想的的妥协性、博爱性和平和性的表现。2、矛盾冲突的多重性和巧合性凡戏剧总要有种种巧合,凡巧合都有戏剧性。巧合是矛盾冲突发生的契机。帕里斯、罗密欧和劳伦斯三者不约而同地来到朱丽叶的墓地;罗密欧与朱丽叶差点儿可以活着相逢,可惜生离死别,有情人终不能成眷属;帕里斯和罗密欧两方的仆人恰好目睹了两人的格

9、斗,成为“惨案”的见证人;劳伦斯目睹了罗朱二人的爱情婚姻的全过程,成为罗朱爱情故事大白于天下的见证人;亲王、蒙太古和凯普莱特同时赶到“惨案”现场这些都是巧合,也是矛盾冲突得以发生的基础。矛盾集中爆发之时,也正是它们结束之时。最后象征着政权的亲王调解两大家族的矛盾冲突,意义是多重的:封建主义开始进化,良心发现,向人文主义理想精神的妥协和认同;人文主义斗争不彻底,对封建主义抱有幻想;现实政权在维持社会稳定、社会发展,维护“公正合理”的社会秩序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就是矛盾的多重性导致作品意义的多元性。3、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尽管有不同势力、不同方面的矛盾冲突,但全剧的发展最后落到人心向善的归结点上

10、,表现了矛盾冲突的同一性和人群根性的同一性。在这种同一性之下,人物性格仍显其多富多彩,值得玩味。同是人文主义化身的罗朱二人,性格有较大的不同。罗密欧性本温和,热情、直率、善良,不够沉稳,缺乏心计。直率的本性和残酷的现实逼使他走向极端的道路。我们看到他亲手杀死帕里斯,表现出一个垂死者不可理喻的疯狂。他的性格既直率,又不乏多样性。他是一个勇敢而不成熟的理想主义青年。朱丽叶美丽纯洁,忠贞不屈,同时善良温和,也不乏某些心计。她有如一株亭亭玉立的水莲花,虽根植于污浊的泥淖而自有纯洁与明净,虽经摧残仍飘散着经久的芬芳。她不顾家族宿怨的禁忌,大胆地接受罗密欧的爱情,表现了她“离经叛道”精神。为实现美满的婚姻

11、,她用心良苦,靠假死躲过与帕里斯的婚姻,以期与真正所爱的人结成良缘。她的理想最终不能如愿,是因为她太天真稚嫩,毕竟才14岁,也是因为现实太黑暗残酷,使她实在无法抗拒命运的错误安排。她是一个热情而柔弱的理想主义青年。劳伦斯神父是本场剧中的一个穿针引线的重要人物。他性本善良,而又驽钝怯弱。当罗密欧前来求援时,他秘密地为他们二人主持婚礼,并决心帮着化解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大家族之间的矛盾;当得知给罗密欧的信未能送到时,他不得不亲自来挖朱丽叶的坟墓。这些都表现了他具有世俗人士般的热情善良。但他也有过于“俗”的地方:在墓地救出朱丽叶时胆战心惊,当听到有巡夜的人来了的时候,他吓得丢下朱丽叶不管自己逃跑了,又

12、可见其如俗人一般怯弱猥琐的一面。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作为神父,却始终没有一句歌颂神灵的话语,也不见他用神教启迪人心、教人忏悔。他是一个世俗化的神父。4、人物语言的艺术性莎士比亚剧作品语言的鲜明个性,高妙的艺术才华,以及丰富的内涵,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歌德说:“莎士比亚用活的字句影响着我们,而字句最好通过诵读来传达闭目倾听人们用自然正确的声调来诵读,而不是演员般地朗诵一篇莎士比亚的作品,世界上再没有比这件事情更高尚更纯粹的享受了。”“发生世界大事时秘密地在空气中动荡着的一切,巨大事件发生的时刻在人心中隐藏着的一切,都说出来了;心灵中生怕别人看见的密封着的事物,在这里自由畅快地被采掘出来。”(歌德说

13、不尽和莎士比亚)歌德以一个杰出作家和一个高明鉴赏家的敏感与深思,将莎士比亚作品语言的丰富与生动、自然与贴切描述出来了,堪称莎氏知音。莎剧人物的语言都恰到好处地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和当时的心情,成为人物个性化的标志。罗密欧与帕里斯身份、教养基本相似,他们都爱恋着朱丽叶,但是语言的深情和力度有所不同:帕里斯的话只是一般性的哀悼和思念;罗密欧的话更为激情澎湃,是从一个行将殉葬者口里说出来的,更为感人。而且罗密欧的话在剧情的进展中可以看出不同的感情层次,以及人格的不同侧面,例如即使要杀死帕里斯,也说出爱对方胜过爱自己的发自内心的话。四、中外作品比较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中外文学史上最负盛

14、名的不朽之作,他们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被人们咏唱,成为一朵永不衰败的爱情之花永远驻留在人们的心中。 这两部剧作的主题都是爱情,剧中的男女主人公都为了能够自由恋爱而勇敢的面对一切困难,最后以双双殉情的方式永远的在一起。这两部中西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虽然有许多的相似之处,甚至梁山伯与祝英台还被誉为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但两剧也有着他们的不同之处。梁山伯与祝英台源于我国西晋时期的一个爱情故事,这个故事为大众所熟知得益于口头传承艺术。而罗密欧和朱丽叶这部作品写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它们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前者在人物性格上是保守含蓄的,而后者在人物性格上是自由奔放的,人物性格塑造上有很大不同;在艺术风格上的描

15、述也不同,前者是一部现实性很强的爱情故事,具有很好的说服力。后者运用一种浪漫的表达艺术,用大量文字渲染二人的浓烈爱恋,最后把问题引到家族矛盾和社会环境的问题上。五、总结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为之倾倒,用挚热的感情唱出一曲曲爱的赞歌。尽管我们都衷心祝愿有情人终成眷属,文学史上还是留下了许多凄恻哀婉的爱情故事。这部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它以卓越的文学形式再现了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的主题挣脱社会枷锁,寻求人性解放,从人文主义的视角解读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悲剧的必然性。本文从社会历史背景及人物性格特点等多方面探讨了经典名剧的文学魅力,希望能给喜欢这部作品的人提供一个新的审视视角。参考文献:1莎士比亚.朱生豪,译.罗密欧与朱丽叶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82张冲.莎士比亚专题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3郭爱丽.挣脱人与社会之枷锁罗密欧与朱丽叶人文主义新视角J文学评论,2009,(10).4李伟民,.在社会与命运中毁灭的美与爱论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3). 5李桂萍.从文化视角看梁祝与罗密欧与朱丽叶D.太原: 中北大学,2010. 6米海敏,刘慧.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完美结合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平行比较研究J.山花,2011 (24).解决党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