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名师教案.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105679 上传时间:2019-09-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自然的语言》名师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大自然的语言》名师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大自然的语言》名师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大自然的语言》名师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大自然的语言》名师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自然的语言》名师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自然的语言》名师教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自然的语言名师教案深度解教材: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以诗歌的形式和亲切、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八种语言,以及如何看懂大自然的语言。告诉学生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能告诉人们许多知识,只有仔细观察,刻苦钻研,才能读懂大自然的语言。由于本课是一首诗歌,体裁新颖,并且所写内容生动有趣,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所以本课宜放手让学生自学。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从大自然的语言中能知道什么。难点是诗歌的第三部分(第10-14小节),理解作者在诗中提到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是想告诉我们什么。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中的经验和课外阅读中获得的常识,适当扩展,引发他们观

2、察、钻研的积极性。对于文中涉及到的科学家及专业术语,应适当补充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其精神。知识与能力:1会认“雁、庐、鉴、筝”4个生字,积累词语“视而不见、斗转星移、妙不可言”。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突破重难点:重点:从诗歌中了解大自然的语言。突破方法:利用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走进文本,体会并感悟文本;总结文中的自然现象,并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难点:怎样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突破方法:引导抓住重点句体会作者的科学精神;教师补充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的资料,适当扩展,引发学生观察、钻研的积极性,进而懂得只有仔细观察、刻苦钻

3、研,才能读懂大自然的语言。教学与学法推荐:教法:用朗读法熟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用讨论法和联系实际法,理解诗歌涉及到的科学知识。学法:了解内容,读懂诗歌;联系实际生活经验,适当查找资料了解诗歌涉及到的科学知识;抓住重点句子认真体会作者所阐述的道理。师生齐准备:教师:相关视频,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等几位科学家的资料,有关“三叶虫”化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诗歌中涉及到的科学知识的原理和几位科学家的相关资料。课时巧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策略设计意图一、导入课文,激趣引思。导入法一:1. 课件出示“蚂蚁搬家,燕子低飞”的视频。提问:同学们见过这种现象吗?它预示着

4、什么?(要下雨了)你们还知道哪些?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教师归纳: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老云接驾,不阴就下2. 质疑导入:有很多自然现象,都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秘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歌,来欣赏一下“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导入法二:谈话导入:“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工具,人们可以通过口说、笔写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可以从书本上阅读,获取知识、汲取营养。但是,这都是人类的语言,你们听过“大自然的语言”吗?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欣赏。(板书课题)创设情境,通过生动形象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的兴趣。通过谈话引发学生对语言的情感体验,进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为课文的学习奠定基础。二

5、、初读课文,畅谈感受。1布置自学任务,初步感知课文。(1)初步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和不理解的词语,并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2)再读课文,给每一部分加上小标题。(3)提出不懂的问题。2. 汇报学习情况,畅谈感受。(1)指名读字词:雁、庐、鉴、筝、视而不见、斗转星移、妙不可言。理解字词义:鉴:观察,审察。视而不见: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斗转星移:星斗变动位置。指季节或时间的变化。妙不可言:妙:美妙。形容好得难以用文字、语言表达。(2)学生讨论交流,理清课文脉络。第一部分(第l小节):讲大自然也有语言。第二部分(第2-9小节):列举了

6、八种大自然的现象及告诉我们的信息。第三部分(第10-14小节):讲只有善于观察、开动脑筋、刻苦钻研,才能读懂大自然的语言。(3)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归纳主要内容:课文介绍了大自然的八种语言以及如何看懂大自然的语言。(4)提出不懂的问题,班内讨论答案。预设:什么是三叶虫?(三叶虫是距今5、6亿年前的寒武纪就出现的最有代表性的远古动物,代表了地球生物的变化发展。)(教师可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漂砾”?(被冰川带到别处的大小不一的石块,统称“漂砾”。漂砾常常被当作识别冰川活动的标志。它代表了地质的变化。)3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朗读。(1)听范读录音,然后个人读。(提示:注意体会范读中诗歌的抑

7、扬顿挫,练习用恰当的语气读出感情。)(2)小组读,互相评价。(3)指名读,师生评价。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学会生字词,并读懂诗歌,理清脉络,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三、合作探究,披文入情。1快速默读全诗,自主探究以下问题。(1)你在诗歌中了解了大自然的哪些语言?(2)怎样才能读懂大自然的语言?2学生读诗,汇报交流。(1)文中列举了大自然的哪八种现象,这八种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白云飘得高高”预示着明天是晴天。“蚂蚁忙着搬家”预示着明天要下雨。“蝌蚪在水中游泳”表明春天来了。“大雁编队南飞”表明秋天到了。“大树若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告诉我们:年轮一年长一圈表示着树的年龄。“鱼鳞上也有圈圈”告诉

8、我们:这些圈圈代表了鱼的年龄。“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表示这里曾经是汪洋大海。“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表示这里曾经有过冰川。(2)教师质疑: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大自然的语言就是大自然中景物的变化,它可以告诉我们一些信息。引导学生思考:你还从生活中发现了大自然的哪些语言?(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老云接驾,不阴就下)(3)提问:你从课文中提到的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身上知道了什么?教师课件出示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的资料。学生讨论探究,归纳出:只有仔细观察,刻苦钻研,才能读懂大自然的语言。3学生齐读课文。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利用抓住重点词句的

9、方式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并懂得怎样读懂大自然的语言,锻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互助合作的意识。四、对照梳理,积累运用。1对照梳理,小组讨论。(1)这篇课文同前面几篇课文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明确:本单元前几篇课文都是描写大自然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的感情;这篇课文则是探索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奥秘和知识。(2)从这些区别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发言)(3)教师小结:大自然中不仅有值得欣赏、令人陶醉的美景,它还是知识的宝库;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大自然,享受自然给予我们的乐趣,还应该留心观察它、研究它,从而获得知识,更好地认识大自然。2再次熟读诗歌。通过同其他课文的对比,拓展学生的视野,从宏观上认识大自

10、然,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五、课堂小结。1说一说:学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讨论、回答,如:学习了大自然的八种语言,知道了只有仔细观察,刻苦钻研,才能读懂大自然的语言。2布置作业:课后搜集更多大自然的语言,并动脑筋观察看看能不能自己读懂大自然的语言。利用质疑讨论交流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总结课文的主题,并通过拓展延伸,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随堂练习。打开“基础训练-大自然的语言”,一起来闯关吧!板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有语言 白云 蚂蚁 蝌蚪 大雁 大自然的语言: 大树 大鱼 三叶虫 漂砾 怎样看懂大自然的语言:善观察、勤思考课时作业设计一、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gun ( ) qun ( )冠 圈 gun ( ) jun ( )答案:皇冠 冠军 圆圈 羊圈二、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而( )见 ( )转( )移( )心大( ) ( )不( )言答案:视 不 斗 星 粗 意 妙 可解决党委自身和基层党支部存在的的突出问题,发挥各村、社区、机关单位党支部在当前城市征迁、园区建设、招商引资、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作用,我镇党委高度重视,制定了切合临淮实际的活动实施方案,按照中央规定的活动步骤和要求扎实有效的开展了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 7 /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