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089152 上传时间:2019-09-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医诊断学:即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2.病: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即该疾病的代名词。3.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4.症:是人体发生疾病后所反映的各种异常现象。其中病人自觉的痛苦与不适称为症状;通过检查而发现的病情征象称为体征。中医统称为症状。5.病、证、症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病”和“证” 是从不同侧面对疾病本质的抽象概括。 “病”是对该病种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结论,“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性与病位等

2、所作的判断。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证,相同的证可见于不同的病中,“症”是病、证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中医诊病既重视疾病的变化规律和基本矛盾,又要抓住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才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立法依据和选方用药原则。所以中医学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只强调辨证而忽视辩病,或只辨病而不进行辨证,都是不恰当的。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1 诊法:即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2 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并确定病名的诊断思维过程。3 辨证:即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因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

3、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4.病案:又称医案,古称诊籍,现称病历,是临床诊疗过程的书面记录。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1.司外揣内: 源自内经灵枢外揣。即医生诊断疾病是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症状、体征等),推测内脏的变化,从而认识疾病的内在本质。2.见微知著: 出自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即通过微小的、局部 的外在变化,测知整体的、脏腑的内在病情。3.知常达变: 即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四、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1.整体审察: 即在认识疾病时,不能只注意病变局部或病人个体,而应从整体观念出发,内外结合,全面诊

4、察分析病情,综合识别判断病证。 表现在各种诊法的综合运用及对病情资料的综合分析两方面。2诊法合参: 指四诊并重,诸法参用,综合收集病情资料。3.病证结合:即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五、中医诊断学发展的重要年代、医家、医著及其学术价值1 公元前五世纪的著名医家扁鹊就能“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2 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奠定了望闻问切四诊的基础。3 西汉淳于意创立“诊籍”,是现存最早的病案记载。4 . 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 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在疾病分类上做出了贡献。5 西晋王叔和所著脉经,分述三部九候、寸口诊法、二十四脉等,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晋代葛洪的肘后备

5、急方较早记载了对天花、麻风等传染病的诊断及对黄疽病人的实验观察。6. 隋巢元方等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7 宋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出著名的“三因学说”。南宋施发的察病指南专论诊法。8 金元时期:滑寿的诊家枢要对三岁以内小儿诊察食指络脉的方法有新进展。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论述了危重疾病的“十怪脉”。代敖氏著点点金、金镜录,后经清杜清碧增补为敖氏伤寒金镜录,是我国第一部舌诊专著,金元四大家的诊疗特点: 刘完素诊病,重视分析病机;李东垣诊病,重视四诊合参;朱震亨诊病,主张从外知内;张子和诊病,重视症状的鉴别诊断。9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脉神章论述脉神、正脉十六部等

6、;传忠录“十问篇”后世编成“十问歌”;传忠录中“二纲六变”之论对八纲辨证的形成颇有影响。10 脉诊研究:明李时珍濒湖脉学,详述二十七脉。明末李中梓诊家正眼在此基础上加“疾脉”,形成 28 脉体系。11 舌诊研究:清代 张登所辑伤寒舌鉴,载有一百二十图,梁玉瑜辑成舌鉴辨证,载图一百四十九幅。傅松元的舌胎统志,刘以仁的活人心法。民国 刘恒瑞的察舌辨证新法,曹炳章的彩图辨舌指南,杨云峰的临症验舌法等都是研究舌诊的较好资料。12. 四诊的综合性研究:清 吴谦等编撰的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决林之翰的四诊抉微张三锡的医学六要四诊法,何梦谣的四诊韵语,周学海的形色外诊简摩,陈修园的医学实在易四诊易知汪宏的望诊遵

7、经,为全面论述望诊的专著。13 .明清时期对诊病、辨证的研究:14. 八纲辨证: 方隅的医林绳墨王执中的伤寒正脉 都认为阴阳、表里、寒热、明 程国彭的医学心悟 虚实是诊病辨证的首要。张景岳的景岳全书15. 杂病辨证:明王肯堂的证治准绳清徐大椿的兰台轨范 论述精当,切合实用。清沈金鳌的杂病源流犀烛16. 外感病辨证元末明初王安道的医经溯洄集对伤寒、温病作了原则上的区分。清杨 璿 的寒温条辨从病因证治上辨别温病与伤寒。吴又可的温疫论对温病学说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清叶天士的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吴鞠通的湿病条辨创三焦辨证之法,薛生白的湿热条辨王孟英的温热经纬 完善了温病学的辨证理论体系。

8、余师愚的疫疹一得传染病诊疗专著有:明卢之颐的 痎 疟论疏,专论疟疾常症与变症的证治;时疫白喉提要、白喉全生集、白喉条辨等为白喉专著;麻科活人全书、郁谢麻科合壁、麻证新书、麻证集成等为麻疹专著;王孟英的霍乱论、罗芝园的鼠疫约编较详细地论述了霍乱、鼠疫的诊断与辨证。一、望神原理和意义(1) 原理:神以先后天之精及其所化生的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并通过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表现出来,精、气生神, 神能御精、御气,三者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精充气足则体健神旺,抗病力强;精亏气虚则体弱神衰,抗病力弱。(2)意义:通过望神可以了解人体脏腑精气的盛衰,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内容:神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尤以观察两目、神情

9、、气色和体态为重点。对神气的判断)得神()临床表现:神志清楚,反应灵敏,表情丰富自然,两目精彩,面色荣润,呼吸平稳,语言清晰,肌肉不削,动作自如,饮食如常。()意义:提示正气充足,精气未伤,为无病或病轻。)少神()临床表现: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动作迟缓,少气懒言。() 意义:提示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为轻病、疾病恢复期或体弱。)失神()精亏神衰:精神萎靡,面色无华,两目晦暗,呼吸 气微或喘促,语言错乱,形体羸瘦,动作艰难,反应迟钝,甚则神识不清提 示正气大伤,精气亏虚,属病重。医学教育网学员更上提供()邪盛神乱:壮热烦躁,四肢抽搐;或神昏谵语,循 衣模床,撮空理

10、线;或卒倒神昏,两手握固,牙关紧急。提示邪气亢盛,热扰神明,邪陷心包;或肝风挟痰蒙蔽清窍,阻闭经络,属病重。)假神()临床表现:为久病重病本已失神,但突然神识清醒,目光转亮而浮光外露,言语不休,想见亲人;或病至语声低微断续,忽然语声清亮起来;或原来面色晦暗无华,而突 然两颧泛红如妆;或原来毫无食欲,突然食欲增强。()意义:提示精气极度衰竭,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属病危。5)神乱() 焦虑恐惧:见于卑惵、脏躁等病。多属虚证。() 狂躁不安:见于狂病、外感热病等。多属阳证。() 淡漠痴呆:见于癫病、痴呆等。多属阴证。(4) 卒然昏倒:病人突然尖叫,随即昏倒,两目上视,四肢抽搐

11、,口吐诞沫,常因咬破舌尖而出现血沫,醒后如常。见于痫病。二、望色概念:望色,又称“色诊”,是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主要是面部皮肤)的颜色和光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意义:) 面部颜色属血、属阴,是血色与肤色相兼的外在表现。可反 映脏腑气血的盛衰,病邪的性质及邪气的部位。) 面部光泽属气、属阳。是脏腑精气外荣的表现。可反映脏腑 精气的盛衰,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3常色与病色)常色:即正常的、无病的面色。(1)特点:明润:即面色光明润泽,是精气充盈的表现。含蓄:即面色隐含于皮肤之内而不特别显露,是精气内含而不外泄的表现。我国人属黄种人,其正常面色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2)分类:主色:是人生来就有

12、的基本面色,属个体差异,一生基本不变。客色: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病色:因病而发生异常改变的面色。特点: 晦暗:即面部皮肤枯槁晦暗,是脏腑精气虚衰的表现。暴露:即某种面色异常明显地显露于外,是病色外现或真脏色外露的表现。(1)判断病情轻重善色:即面色光明润泽。说明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能上荣与面,属新病、轻病、阳证,称为“气至”。恶色:即面色枯槁晦暗。说明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荣润于面,属久病、重病、阴证,称为“气不至”。(2)五色主病面白: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面色淡白无华-血虚证或失血证。面色白光白虚浮-阳虚水泛。面色苍白-阳气暴脱或阴寒内盛。面黄:主脾虚、湿证。面

13、色萎黄-脾胃气虚。面黄虚浮-脾虚湿蕴。面目肌肤一身俱黄者,称为黄疸。面赤:主热证,亦可见于戴阳证满面通红-属实热证。午后两颧潮红-属阴虚证。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颧颊泛红游移不定-戴阳证。面青:主寒证、疼痛、气滞、血瘀、惊风。面色淡青或青黑-属寒盛、痛剧。面色、口唇青紫-多属心气、心阳虚衰,血行瘀阻。面色青黄(即面色青黄相间,又称苍黄-属肝郁脾虚。小儿眉间、鼻柱、唇周显现青色-小儿惊风或欲作惊风。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面色黑而暗淡-多属肾阳虚。面色黑而干焦-多属肾阴虚。眼眶周围见黑色-多属肾虚水饮内停,或寒湿带下。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多由血瘀日久所致。三、望形体概念:观察病人形体的

14、强弱胖瘦、体质形态和异常表现等来诊察病情的方法内容:)形体强弱体强:即身体强壮。如骨骼粗大,胸廓宽厚,肌肉充实,皮肤润泽。说明内脏坚实。气血旺盛,抗病力强。体弱:即身体衰弱。如骨骼细小,胸廓狭窄,肌肉瘦削,皮肤枯燥。说明内脏脆弱,气血不足,抗病力弱。)形体胖瘦胖而能食,肌肉结实,神旺有力-为形气有余。 多属精气充足,身体健康。胖而食少,肉松皮缓,神疲乏力-为形盛气虚。 多属阳气不足,多痰多湿。体瘦颧红,皮肤焦干-为形瘦阴虚。多属阴血不足、内有虚火。久病卧床不起,骨瘦如柴-为脏腑精气衰竭,气液干枯,属病危。)体质形态阴脏人:体型矮胖,头圆颈粗,肩宽胸厚,身体姿势多后仰。特点:阳较弱而阴偏旺,患病后易从阴化寒,导致寒湿内停。阳脏人:体型瘦长,头长颈细,肩窄胸平,身体姿势多前屈。特点:阴较亏而阳偏旺,患病后易从阳化热,导致伤阴伤津。阴阳和平之人:又称平脏之人。体质介于前两者之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