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语言风格谈.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063048 上传时间:2019-09-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国演义》语言风格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三国演义》语言风格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三国演义》语言风格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三国演义》语言风格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三国演义》语言风格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国演义》语言风格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演义》语言风格谈.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国演义语言风格谈 提要:文章认为三国演义语言的基本风格就是“文不甚深, 言不甚俗” ,具休特点则表现为“简活精练、生动传神、晓畅自然、灵话多变、气势充沛 丈章不仅充分肯定了这种语言风格, 而且还对产生这种风裕的原因作了探讨。高尔基有句名言:“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 和青年作家谈话, 见论写作一部文学作品的成功与否, 与其语言艺术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三国演义是一部成就辉煌的历史小说, 其语言艺术也同样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人们在论述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时, 往往多着眼于人物刻划、结构安排、情节组织等, 至于专门研究其语言艺术, 还是很不够的。明人庸愚子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

2、中论及三国演义的语言特色时指出 “文不甚深, 言不甚俗, 事纪其实, 亦庶几乎史。盖欲读诵者, 人人约而知之, 若诗所谓里巷歌谣之义也。” 这段话可看作是对三国演义语言风格的准确而形象的概括。三国演义的语言既不同于唐代传奇、宋元话本, 也不同于后来的水浒传、西游记, 更不同于再后的金瓶梅、红楼梦。三国演义使用的是浅近通畅的文言,这种语言是文言与白话的有机结合, 它把文言的“深雅” 和白话的“ 浅俗” 融为成一体。为什么会形成这种语言风格?这当与三国演义的选材、成书等因素有关。首先, 三国演义“陈叙百年, 该括万事”(高儒百川志书) , 要演义从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近一百年的历史进程, 所以选材绝

3、大部分来自史传, 而这些正史材料均为官修, 其语言全是文言, 三国演义有时整段地引用, 自然就给小说语言带进了更多的文言成分 其次, 三国演义里还引进了三国时代历史人物的许多诗文, 如孔明的隆中对、前后出师表, 曹操的短歌行, 曹植的铜雀台赋等, 这无疑也使小说语言融入了考良强的文言色彩。再次, 小说还大量采用了魏晋笔记小说中的材料, 如世说新语等书中有一些故事便直接进入小说中, 这样也使三国演义语言增加了文言特征。还有, 三国演义还常常写到各个政治集团之间的外交往来, 使者所用外交辞令自然要讲究文采, 注重辞藻, 使小说语言雅化 而外交使者所到之处, 又常常出现洁难论辩的情景, 其所用语言更

4、应严密准确, 具有极强的逻辑性, 这又自然会使小说语言不得不呈现出文言的倾向。以上所讲是一个方面, 如果从另一个方面讲, 三国演义如果纯用文言, 势必影响其流传, 普通的读者读来不免感到艰涩难懂, 这就使三国演义注意使其语言做到通俗流畅, 浅切自然, 达到“ 易观易入” 的目的。同时, 小说中还采用了大量的稗官野史,民间传闻中的材料, 以及其他具有民间文学或大众化色彩的素材, 如三国志平话、元杂剧“三国戏” 等, 这样便又使小说语言较接近口语, 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高儒谓三国演义“ 采小说, 证文辞, 通好尚”(百川志书), 正是就这种情况而言的。三国演义毕竟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第一部, 其语

5、言自然带有半文半白的特点。所以说,三国演义的语言既取文言的简明精粹, 又舍其深奥板滞, 又学白话的生动浅显, 而弃其粗俗低劣, 形成了自己的语言风格, 谓之 “文不甚深, 言不甚俗”,“若诗所谓里巷歌谣之义也” , 的确正中肯萦。那么三国演义这种语言风格到底具有哪些情况呢?撮其要则有五个方面:一是简洁精练。这一特点在三国演义的叙述语言中体现得最为充分。三国演义以七十万字的篇幅来陈述百年历史进程, 又要重点突出一些重大历史事件, 尤其是要在情节发展和矛盾冲突中刻划人物形象, 这就决定其叔述语言一定要简明扼要, 精练准确。特别是对一些历史背景的介绍、人物家世以叙述的及来往的文书等, 都必须写得言约

6、意丰, 一以当十。如第五回 “ 操大喜 于是先发矫诏, 驰作各道 然后招集义兵, 竖起招兵白旗一面,上书忠义 二字。不数日间, 应募之士, 如雨骄集。” 只用四十五个字, 便把曹操欲讨董卓, 发“ 矫诏” 招集义兵的情形写得清清楚楚, 用字之简, 极为罕见, 我们再来看同回中曹操所作讨伐董卓的檄文 “ 操等谨以大义而布告夭下 董卓欺天周地, 灭国拭君秽乱宫禁, 残害生灵 狼决不仁, 罪恶充积 今奉天子密诏, 大集义兵, 誓欲扫清华夏,剿戮群凶。望兴义师, 共泄公愤 抉持王室, 函授黎民。檄文到日, 可速奉行 ” 虽然只有八十个字, 却把董卓的罪恶、时局的危急、起兵的目的等, 写得一目了然, 并

7、且义正词严, 锋芒犀利, 极具号召力和鼓动性。第一回中, 刘备、关羽、张飞和曹操等人的出场也同样写得简洁明了, 精练不繁。且看刘备的出场 “ 榜文行到琢县, 引出琢县中一个英雄。那人不甚好读书 性宽和, 寡言语, 喜怒不形于色 素有大志, 专好结交天下豪杰 生得身长七尺五寸, 两耳垂肩, 双手过膝, 目能自顾其耳, 面如冠玉, 唇若涂脂 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汉景帝阁下玄孙 姓刘, 名备, 字玄德。” 短短的一段话就为刘备立了一个小传, 其中既有家世说明, 肖像描写, 也有性格介绍, 写得全面具体, 但却精悍简练, 几乎不能再增减一个字。人物语言中简洁精练者亦不乏其例, 如刘备曾把自己同曹操作了

8、对比, 他说 “ 操以急, 吾以宽 操以暴, 吾以仁 操以橘, 吾以忠 每与操反,事乃可成。” 第六回 二人的不同性格特征其实是很难准确地概括出来的, 但是刘备在这番话中只是分别以“ 急” 、“ 暴” 、“橘” 和“宽” 、“ 仁” 、“忠” 六个字字便把二人的主要不同性格特征形容殆尽, 不唯简洁精练, 更显得准确恰当, 使读者从中了解了二人性格的对照区别。即便是写景状物, 三国演义也往往惜墨如金, 极为简洁。如第三十七回写隆中景物:“ 山不高而秀雅, 水不深而澄清, 地不广而平坦, 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 松草交翠, ” 这样既简洁又生动的写景文字是很难得的, 使读者很容易联想起类似陶渊明

9、的桃花源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美的境界。二是生动传神。这在三国演义的描写语言中体现得最为突出。历史演义小说往往人物众多, 事件复杂, 头绪纷乱, 不易理清条理, 如果不注重语言的形象生动, 读来便会有枯淡乏味之感, 难以抓住读者。三国演义虽说旨在描绘百年历史风云, 叙写了大小四十多次战役, 刻划了几百个人物形象, 但是读来不仅不会令人感到纷乱堆砌、枯燥繁芜, 反而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这当与小说语言既注重精炼简洁, 又注重生动传神不无关系。在三国演义中, 要找描写语言生动传神的例子, 那可谓俯拾即是, 不胜枚举。这里仅就描写张飞的几例略做分析。第一回中, 张飞一出场便先声夺人, 独具风采 “

10、随后一人厉声言曰 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 何故长叹, 玄德回视其人 身长八尺, 豹头环眼, 燕额虎须, 声若巨雷, 势如奔马。” 小说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 突出了武将张飞特有的非凡声势。而对张飞的肖像描写则采用从刘备眼中看出的手法, “身长八尺” 等五句话二十个字, 把张飞的英雄形象粗笔勾勒出来, 给人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再如第三回中的“ 鞭打督邮” 一段, 小说写张飞之怒则“ 睁圆环眼, 咬啤钢牙” 写张飞行动之速则“ 滚鞍下马, 径入馆骤” 写张飞动作之猛则“ 揪住头发, 扯出馆释” , 这一切都写得历历如绘, 神形毕肖, 于是一个嫉恶如仇、胸无宿物、 敢作敢当的猛张飞的艺术彩象跃

11、然纸上, 栩栩如生。第四十二回中的“ 大战长坂桥” 写得更是给人以身临目睹之感。小说先就文聘眼中写张飞 “倒竖虎须, 圆睁环眼, 手绰长矛, 立马桥上” 只十六个字便活画出了张飞英勇无畏的气魄和胆量。接下来, 小说再写张飞 厉声大喝” , “ 声如巨雷, ”又把张飞的凛凛威风、一身正气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只就张飞一方来看, 而写曹兵则是由“ 疑” 而“ 恐” , 乃至于听了张飞的三声大喝, “ 尽皆股课” , “ 一时弃枪落盔者, 不计其数” , 形容曹兵的溃逃则云“ 人如潮涌, 马似山崩, 自相践踏” , 极尽夸张、渲染之能事。小说甚至还特意写了曹操身边的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 倒撞于马下”

12、 , 又进一步反衬了张飞的英雄气概。小说描写至此, 情犹未尽, 又写了一首充满热烈赞美之情的七言绝句 “ 长坂桥头杀气生, 横枪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震, 独退曹家百万兵。” 写意传神 与前面的描写交相辉映, 相得益彰, 把这一惊险动人的情节描绘得更具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三是晓畅自然。三国演义与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和红楼梦相比, 语言固然带有一定的文言特色, 读来感到在字词上有一定的难度。但若与从前的小说如魏晋志人志怪、唐代传奇以及后来的聊斋志异等相比, 语言则又显得晓畅自然, 具有一定的通俗性,虽然还未必“ 读涌者, 人人得而知之” , 但对于具有一般文化水平的读者来说, 还是能读得懂的

13、, 并不会产生艰涩生硬之感。很多取自正史、笔记小说的材料, 作者都对它适当地进行了通俗化处理, 使之变得浅切自然, 明白易懂。三国演义曾采用了世说新语中的很多故事, 虽说世说新语的语言本身就很流畅易懂, 但作者还是适当地进行改写, 力求使故事的语言更浅显明了, 流畅自然, 以便于读者更顺利的阅读, 更好的接受。比如第十一回孔融一出场, 小说写了他少年时的一件轶事:“ 自小聪明, 年十岁时,往渴河南尹李膺, 阁人难之, 融曰:我系李相通家。及入见, 膺间曰:汝祖与吾祖何亲 融曰:昔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融与尹岂非累世通家?膺大奇之。少顷, 太中大夫陈炜至。膺指融曰:此奇童也。炜曰:小时聪明, 大时未

14、必聪明。融即应声曰:如君所言, 幼时必聪明者。而三国演义则又改写为:“ 操恐人暗中谋害已身, 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 沙等切勿近前。 一日, 昼寝帐中, 落被于地, 一近侍谎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 复上床睡 半晌而起, 佯惊曰: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 命厚葬之。人皆以为操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 临葬时指而叹曰:承相非在梦中, 君乃在梦中耳。操闻而愈恶之。”(第七十二回)原作写得太简略, 不够生动, 并且“ 妄近”、“听人”、“ 阳眠” 等词语, 一般人读来未免难懂, 而经小说作者一改, 便把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交代得一清二楚, 同时还将这一故事情节置于曹操与杨修之

15、间的矛盾激烈冲突之中, 既刻划了曹操奸诈、阴险、凶残的性格, 又表现了杨修机敏多智而又爱耍小聪明的特点, 把二人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的情景也表现出来了, 而其所用语言本身也浅切通俗, 流畅自然, 令人过目不忘, 类似这种似浅实深、语简义丰的语言, 在三国演义中是非常多的, 不仅局限于对史传、笔记材料的改编。四是灵活多变。文言与白话的有机结合, 决定了三国演义语言必然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这主要表现为该长则长, 该短则短, 当简则简, 当繁则繁,宜雅则稚, 宜俗则俗,应深则深,应浅则浅。其长如第十三八回“ 隆中对” , 马振方先生指出:“ 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写诸葛亮隆中对策, 纵论天下大势、经国大计, 讲少了不行, 拆零碎了也不行, 必须江水滔滔, 一泄而下, 才能充分显示出说话人的雄才大略, 不同凡响。罗贯中将三国志 诸葛亮传记载的隆中对策一大段话一字不减地移入小说人物之口, 正是出干这种需要, 产生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小说艺术论稿)所论极是。其短则随处可见, 如第四回曹操与陈宫在草堂后听到的“缚而杀之, 何如?”只有六个字, 简短已极, 但却因此而引起了一场误杀, 如果话说得很多、很长又很细, 曹操和陈宫又听得很真切, 误会也就根本不会产生。于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