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精品课件---体味文化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8061872 上传时间:2019-09-08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7.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生活精品课件---体味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文化生活精品课件---体味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文化生活精品课件---体味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文化生活精品课件---体味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文化生活精品课件---体味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生活精品课件---体味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生活精品课件---体味文化(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一 体味文化,课标要求: 1、知识目标: 1)了解文化表现方式的多样性;2)识记文化含义;3)正确理解文化含义;4)理解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重点文化的含义;文化的力量 2、能力目标: 1)提高文化欣赏和主动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的能力,培养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2)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参与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感受文化的力量。,咖啡文化,饮食文化,土族服饰文化,体育文化,4,湟中塔尔寺,西宁北禅寺,循化街子清真大寺,互助却藏寺,5,东北二人转,文化形式:多种多样,青海平弦戏,探究:从上述图片中你能感受

2、到什么?,川剧变脸,中华的龙图腾,文化现象:无时不有(从时间上看),文化现象:无处不在(从空间上看),探究:这些图片又能说明什么?,班级文化,体育文化,西宁社火,陕西社火,喇嘛社火塔尔寺的跳神,太原社火,大通社火,11,维吾尔族,互助土族,文化生活:各具特色(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藏族,探究:上述图片说明了什么?,一、文化“万花筒”,1、文化形式: 丰富多彩,2、文化现象: 无时不有、无处不在,3、文化生活: 各具特色,普遍性,特殊性,思考:文化是什么?,二、文化是什么?P6,1.文化的内涵:,(1)从本质上看:文化属于精神范畴,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意识

3、形态性质的部分,非意识形态的部分,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可以从三个方面对文化的含义进行理解: 第一,纯政治的东西不是文化(如政党、选举); 第二,纯经济的东西不是文化(如交换、分配); 第三,纯粹“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如原始森林、地震现象),(2)分类:,(含义、组成),鲜明的阶级性,没有阶级性,但有民族性和区域性,(2)(3)(5)(6)(7),2、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越来越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吃饭讲求“饮食文化”,穿衣讲求“服饰文化”,住房讲求“建筑文化”,出行讲求“旅游文化”。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文化是人天生就具有的 B人类社会产生前

4、,文化就存在于自然界中 C文化是指各种精神产品的总称 D文化既包括价值观等意识形态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D,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物质产品不属于文化。,探究:辨一辨,(1)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属于文化。 (2)而人类非意识形态的东西,人类创造的部分产品,也是文化,如城市雕塑、公园、游乐场、音乐厅、书店、体育馆、电影院等,都是文化景观。 (3)因此题中的观点是片面的。,2.正确理解文化的特点,(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不是经济现象、政治现象)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不是自然现象,是由人创造,也不是自古就有的

5、,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来源于人类实践) (3)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人们的精神生活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探究:结合教材P6页下面图示所描述的人类文化创造和演进的历程,思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结论:文化是由人创造的,是人所特有的,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19,结论: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欣赏艺术品,评价:全卷所绘人物五百余位,牲畜五十多只,各种车船二十余辆艘,房屋众多,道具无数,场面巨大,段落分明,

6、结构严密,有条不紊。技法娴熟,用笔细致,线条遒劲,凝重老练。反映了高度精纯的绘画功力和出色的艺术成就。同时,因为画中所绘为当时社会实录,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探究: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4、农历兔年来临之际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让“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在中国得以成功传承。这表明 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 C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D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D,3.文化的表现形式:,(1)静态形式-多种多样,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2)动态形式,人们进行文化生

7、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5、我国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分为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关东文化。有人把它们概括为:天生百鸟,各鸣其嘴;地育万物,各成其形。这就是说 每一种地域文化,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我国地域文化丰富多彩、互不相通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不同的地域,拥有不同的地域文化 A B C D,B,探究思考:在大灾面前,国人挺起脊梁,抗震救灾的民族精神在地震废墟中闪耀。抗震救灾精神何以有如此巨大的力量?,三.文化的力量:,(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这种影响,

8、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一个民族,物质上和精神上都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文化的本质是一种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一种精神力量而非物质力量。,2、文化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阅读以下材料: 1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四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坚决查处传播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 21920年共产党宣

9、言第一中译本出版。青年毛泽东潜心研读后,完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他说:“从此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历史上,马克思主义帮助无数有志青年成长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的、没落的文化会把人们引向歧途,1正确理解文化对社会的作用,注意点:,文化,先进文化,落后、腐朽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对社会发展起重大的阻碍作用,文化,先进文化,落后、腐朽文化,塑造人,促进人的发展,阻碍人的发展,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文化具有两重性,我们怎么办?,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自觉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 防止腐朽文化的侵蚀,思

10、考: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个观点是否正确?,【调研1】 150多年来,共产党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第一个纲领性文件,被译成20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说明 A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自然而然地转化为物质力量 B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c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只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产生影响 D文化一旦产生,就会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B,文化“万花筒”,文化现象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色,文化是什么,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文化活动

11、以物质为载体,文化的力量,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个人,体味文化,小结:,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本质),文化的特征,精神现象,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转化性,国家,“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山。据此回答: 1、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庐山图,以艺术形式形象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庐山的自然美也是一种文化 B、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C、文化是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D、庐山图的创作属于文化活动 2、下列活动属于文化活动的是 A 、在东塔区人大代表选举大会上投票 B 、高明参加中小学校园舞比赛 C 、到桂

12、阳电脑城买电脑 D 、农民种田,工人做工,A,B,4、(2008高考江苏卷)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校训影响着一代代莘莘学子。这说明优秀文化能够( ) 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 B C D,3、“石头上刻着名人名言,石头是物质的,但表现的是精神的内容。”对这句话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B、 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产品 C、 文化就是刻在石头上的名人名言 D、 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是分开的,两者 互不影响,D,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