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王与哲学王先秦古希腊关于理想统治者问题比较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98030964 上传时间:2019-09-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8.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圣王与哲学王先秦古希腊关于理想统治者问题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圣王与哲学王先秦古希腊关于理想统治者问题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圣王与哲学王先秦古希腊关于理想统治者问题比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圣王与哲学王先秦古希腊关于理想统治者问题比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圣王与哲学王先秦古希腊关于理想统治者问题比较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圣王与哲学王先秦古希腊关于理想统治者问题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圣王与哲学王先秦古希腊关于理想统治者问题比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圣王与哲学王先秦古希腊关于理想统治者问题比较 在上、上存在各自不同的看法,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理念,这就是“圣王”。“圣王”对中国历代政治思想与政治实践的作用与影响可谓至深至远。“哲学王”是柏拉图政治思想中的一个核心观念,也是贯穿柏拉图一生的精神信念或理念。由“哲学王”统治的“理想国”作为一幅“乌托邦”图景,对西方后世那些富于幻想的思想家同样具有很大影响。亚里士多德思考、研究政治问题时比柏拉图现实多了,但他并没有完全绕开“哲学王”这个思想观念,他还是很理性、很客观地分析了这个问题。总而言之,“圣王”与“哲学王”是先秦诸子与古希腊哲人各自重点探讨的政治内容,因而这是中西政治思想比较中必须首先给予

2、探讨、说明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一节先秦圣王观 据现存文献资料,“圣王”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桓公六年:“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尽管左传没有对“圣王”做专门的解释,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圣王”观念与“民本”思想具有密切关系。另外,“圣王”其实是“内圣外王”的简写。从现存史料看,“内圣外王”一词最早见于天下篇,文中说道: “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曰: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 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

3、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由上可见,庄子天下篇所强调的主要是圣王之道,而不是圣王本身。它所强调的圣王之道的主要特点是“一”(即“道”,为宇宙本体和根源)、是“全”(所谓“无乎不在”)、是“古人之大体”(相对于庄子时代道术“为天下裂”而言)。不过,从中间一段引文来看,可以认为天下篇还是解释了圣王的基本内涵。对这段引术界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所谓“天人”以至“圣人”,其间是有层次之别的;另一种认为它们是分而有别,合而为一。笔者赞同后一种看法,并且更倾向于从合而为一的角度去理解,也就是说

4、,所谓“天人”以至“圣人”,其实是从不同层面去揭示“圣王”的基本内涵。 从整个先秦文献资料来看,对“内圣外王”的解释最为完备、最为明确的,可能要数礼记大学了,尽管大学本身并没有提出“内圣外王”这个词,而是用了另外一个词,即“大学之道”。其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些话历来被视为是关

5、于“内圣外王”的经典解释。后来朱熹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单独成篇,又从中概括出所谓“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就更加广为人知了。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是,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和“齐家”,实际上都可以理解为一种广义的修身内容、内容;而“治国”、“平天下”都属于政治内容,那么,从修身到治国之间或从伦理到政治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或内在机制呢?大学是这样解释的:“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一家仁

6、,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这表明,在看来,伦理与政治本来就是合一的。这反映了儒家政治思想的一个总特点。 在孟子和荀子中,对“圣王”有更为简明的解释。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孟子离娄上)荀子说:“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故学者以圣王为师。”(荀子解蔽)荀子还说:“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荀子儒效)这些解释有几个特点:一是基本上把“圣人”等同于“圣王”;二是突出人伦;三是强调王制;四是以尧舜为古代圣王的典范。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儒家创始人,

7、他很少从理论上对“圣王”做解释,更多地是通过推崇、赞叹尧舜禹来表达他心目中的圣王观。例如: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论语泰伯)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

8、间然矣!”(论语泰伯) 以上这些话表明,孔子心目中的圣王主要包含修身、无为、法天、无私、安民等内容。这些内容可用孔子的另一句话来概括,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其实,“圣王”内涵可以简单分为两个方面,即“内圣”(修身)与“外王”(治国)。其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孔子的孙子子思把这一点解释得非常明确,他说:“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但“圣王”的基础、根本却是“修身”。这一点荀子说得很明确,他说:“请问为国?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盘也,民者水也,盘圆而水圆。君射则臣决。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故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荀子君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作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