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复习方略】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提升练(十六)文化经典阅读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004070 上传时间:2019-09-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程复习方略】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提升练(十六)文化经典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全程复习方略】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提升练(十六)文化经典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全程复习方略】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提升练(十六)文化经典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全程复习方略】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提升练(十六)文化经典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全程复习方略】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提升练(十六)文化经典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程复习方略】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提升练(十六)文化经典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程复习方略】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提升练(十六)文化经典阅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提升练(十六)文化经典阅读(建议用时30分钟)1.(2014福建六校联考)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答:_【解析】此题考查对孔子观点的概括分析能力。第一问重点是概括,答题区域就在三个文段之中。

2、由“民信之矣”可概括出取信于民,由“君子之德风”可概括出为政以德,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概括出讲究礼节。第二问重点是分析,同样是“问政”,对象不同,孔子的回答也不同。可见孔子认为不同的人“为政”,有不同的要求。参考答案:(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回答其中任何两个即可得2分)(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出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答对其中任何两个即可得4分)附【译文】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

3、任统治者。”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2.(2014厦门模拟)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

4、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孟子离娄下)【注】中:合乎中道的人。养:教育,熏陶。(1)请概括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答: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4分)答: 【解析】(1)第段文字从“立”“达”两个方面来说明“己”和“人”的关系,第段文字对比了“养”“弃”的不同结果,也说明了把“中”“才”推广扩大的必要性。(2)第段文字是围绕“仁”来说的,第段文字则包括“中道”“才能”两个方面,重点指明了“贤”人的责任和作用。答案:(1)要推己及人(或:要行恕道)。(2分,意思对即可)(2)孔子的话的侧重点是,推己及人是行仁的方法。(2分)孟子的话的侧重点是,

5、贤能的人很有必要教育、熏陶不贤能的人(或:教育、熏陶不贤能的人,是贤能的人的道德责任)。(2分,意思对即可)附【译文】孔子说:“作为仁人,自己想要立身,就要帮助别人立身;自己想要通达,也要帮助别人通达。凡事都能从贴近的生活中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啊。”孟子说:“合乎中道的人要教育、熏陶不合乎中道的人,有才能的人要教育、熏陶没有才能的人,所以人们都乐于有贤能的父亲和兄长。如果合乎中道的人鄙弃不合乎中道的人,有才能的人鄙弃没有才能的人,那么贤能的人与不贤能的人之间的距离,就近得不能用寸来度量了。”3.(2014泉州模拟)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子曰:“不

6、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注】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彀:把弓拉满。(1)上面选段的言论,包含对教育者的哪些要求?请简要说明。(3分)答: (2)作为受教育者,从上面选段的言论中可以得到哪些为学启示?请简要说明。(3分)答: 【解析】(1)第段文字传达了教育要启发引导、抓住时机、注意难度等理念,第段文字则强调“规矩”,即标准要严格执行,第段文字则强调教育有很多方法,

7、即“多术”,连不屑去教诲都是有所暗示的教育。(2)应针对三段文字所提出的教育理念,反思受教育者自身所应该做的工作。答案:(1)施教要把握好时机;要严格要求受教育者;要懂得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2)应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学会通过已知推知未知;应遵照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应学会自省反思。(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附【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他却不能由此推知其他方面,便不再教他了。”孟子说:“羿教人射箭,一定拉满弓;学习的人也一定努力拉满弓。有名的木工教导人,一定依循规

8、矩,学习的人也一定要依循规矩。”孟子说:“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我不屑于去教诲他,这也是一种教诲呢。”【知识拓展】孔孟教育理念的异同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注意循序渐进,即:“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孟子:推崇“易子而教”的传统教育方法。当他的得意门生公孙丑询问有的君子为何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时,孟子回答道:“势不行也。教者必以

9、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孟子离娄上)父子之间由于感情深厚,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往往不严,对于儿子的一些错误和毛病也因为溺爱和娇惯而放任,从而使正确的教育难以为继。4.(2014福州质检)阅读下面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论语卫灵公)孟子曰:“君子不亮,恶乎执?” (孟子告子下)【注】贞:固守正道,即大信。谅:守信用,不固执,即小信。亮:通“谅”,诚信。执:秉持。(1)请概括孔子和孟子主张的共同点。(2分)答: (2)孔子和孟子的主张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答: 【解析

10、】两段文字都提到“谅”(“亮”),即诚信。孔子是从大事、小事的辩证关系方面来谈诚信的,而孟子是从“执” (即操守)方面来分析的。答案:(1)君子要有诚信。(2分)(2)孔子把诚信分为大信和小信,主张君子在原则上要讲求大信,而不要拘泥于小信。(2分)孟子则把诚信视为君子的底线,不可违背,认为君子不讲诚信,就谈不上有操守。(2分,意思对即可)附【译文】孔子说:“君子应该固守正道节操,而不要固执拘泥于小节小信。”孟子说:“君子不讲诚信,如何能有操守?”5.(2014南平模拟)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

11、八佾)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孟子离娄下)(1)在孔子和孟子看来,君臣应该以怎样的关系相处?(2分)答: (2)孟子以“手足”“腹心”为喻阐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4分)答: 【解析】第段文字传达了君臣以“礼”和“忠”来理顺关系的道理,第段文字则指明了君臣如“手足”“腹心”的亲密关系,两段文字虽各有侧重,但都强调君臣各有其道。而孟子则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这个道理:即君主要认识到自己离不了臣子,臣子是自己的得力助手;这样,臣子就会把君主视为“腹心”,没有“腹心”何来“手足”,这是臣子尽忠之道。答案:(1)孔子和孟子都认为君臣双方都应该履行自己对对方应尽的职分。(2

12、分,意思对即可)(2)“手足”喻指君王对臣子的亲近,(1分)“腹心”喻指臣子对君王尽忠,(1分)孟子以此阐述君王只要能亲近自己的臣子,那么臣子就会对君王尽忠的道理。(2分)附【译文】鲁定公问孔子:“君主使唤臣子,臣子侍奉君主,应当怎样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唤臣子,臣子应该以忠来侍奉君主。”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脚,那么臣下就会把君主看成自己的腹心。”6.(2014泉州模拟)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6分)“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孟子梁惠王下)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1)选段主要体现了孟子什么思想?(2分)答: (2)结合上面选段,请概括两位先哲对人的优劣的评判标准的异同。(4分)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