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word论文】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德育的变革【高等教育专业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9798127 上传时间:2017-10-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word论文】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德育的变革【高等教育专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新word论文】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德育的变革【高等教育专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最新word论文】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德育的变革【高等教育专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最新word论文】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德育的变革【高等教育专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最新word论文】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德育的变革【高等教育专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word论文】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德育的变革【高等教育专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word论文】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德育的变革【高等教育专业论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改革开放 30 年来高校德育的变革摘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高校德育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始焕发生机。在党的领导下,高校德育作了大量的改革,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就。30 年来,高校德育在观念、内容、形式、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对提高高等教育质 t、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德育的变革,对于我们不断推进德育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高校德育;德育变革;德育观念1978 年 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号角。以此为契机,高校德育也迅速实现了思想认识领域的拨乱反正,并由此展开了全方位的建设。社会的发

2、展变革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推动了高校德育的变革。30 年来,高校德育在观念、内容、形式、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改革开放以前高校德育状况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对学校“统、包、管, 。高校德育也处于高度集中统一的封闭状态,对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唯命是从” ,缺乏多样性、灵活性。但综观建国初期以及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些德育内容与措施,总的来说是好的,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是与当时的社会发展以及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当然也受到“左”的思想干扰和影响,尤其是“文革”时期,德育遭到了严重破坏。建国初期

3、(1949 年-1956 年)。这一时期党和政府有组织地进行研究探索,高校德育功能得到较好发挥,德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总结、继承和发扬老解放区学校教育优良传统的墓础上,确立了建国初期高校德育的基本任务;取消了“国民党党义”和“军事训练”等反动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各项社会政治运动,在实践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按照“三好”的要求开展大学德育工作;开展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 年-1966 年)。这一时期高校德育在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过程中发挥了

4、重要作用。比如,当时强调“向科学进军” ,加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加强劳动观点和群众观点教育,加强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开展学雷锋活动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应充分肯定。同时,由于国际上出现了一股反华逆流,加上党在指导思想上出现“左”的错误,过度地强调“阶级斗争” ,要青年学生提高“阶级斗争”觉悟,导致大学德育出现了许多失误和挫折,大学德育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党和政府在总结、研究教育规律,反思教育失误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大学德育的正确原则、途径和方法。但由于当时的学校德育受到特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影响,其发展带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文革”期间(1966 年 5 月一 1976 年

5、10 月)。 “文化大革命”中,高校德2育受到灾难性破坏,无论从指导思想上还是在工作方针和方法上,都存在严重的“左”倾错误。 “四人帮”一伙在高等学校推行极“左”路线,全面否定建国以来高校德育的优良传统,取消系统的政治理论课和正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利用青年学生的单纯和热情,鼓吹“停课闹革命” 、 “踢开党委闹革命” ,用大批判开路,煽动红卫兵起来冲击党政军机关,打击革命干部和群众。这使得高校党的组织被冲垮,思想政治工作机构和队伍彻底瘫痪,高校德育受到严重破坏,其教训是十分深刻的。二、改革开放 30 年来离校德育观念的转变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展和深人,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并轨,社会价值体系由一元化

6、价值向多元化价值转化。面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意识形态的嫂变和价值多元化的趋势,高校德育改革首先是德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改革开放 30年来,高校德育观念迎接着时代的挑战,经历着以下五个转变:第一,从封闭观念向开放观念转变。在过去的“闭关自守”时期,高校德育工作是在封闭状态下进行的,西方文化、西方思潮被拒之门外。封闭的教育显然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特别是我国加入 WTO 以后,大学生与外界的接触更加广泛和频繁,高校德育再也不可能封闭在一所学校、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内。因此,德育工作根据邓小平提出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树立起“开放式”德育观念,加强对学

7、生进行世界经济、世界贸易、比较教育等方面知识的教育,并把学生引向改革开放的社会建设大潮中,让他们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坚定信念、明确责任,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从只强调德育的政治功能向同时强化德育的育人功能转变。政治功能是德育的首要功能,偏离政治功能,德育将成为一句空话。但是,过分突出德育的政治性,是不符合现实的,也是有害的。 “文化大革命”中,过分强调政治,大搞“突出政治” ,只强调提高学生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造成的恶果是有血的教训的。改革开放以后,德育的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上,体现在育人上。要通过大力强化德育的育人功能,不

8、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精神风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全面素质的提高。第三,从“对象塑造式”观念向“主体参与式”观念转变。传统教育采取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室为中心的“三中心”模式(即对象塑造式),对受教育者“灌输”现成的道理,受教育者总是处于被动的、服从的地位和消极的状态下被“塑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这种“塑造式”的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呼唤着“主体参与式”的现代德育。 “主体参与式”德育是强调“以人为本”的德育,即把人作为道德主体培养,促进人的德性发展。学生在“主体参与式”德育模式中,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亲身的、直接的、民主的参与活动以

9、及自我教育,不仅很好地认识与学习了社会生活,而且为以后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准备了良好的态度、意识、经验、品性、方法与能力。第四,从偏重显性的德育教学向显性与隐性课程并重转变。传统的学校德育实践和以往的德育改革,过于强调有计划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对忽视学校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等隐性课程因素的设计和运用。隐性课程相对于显性德育课程而言,它包括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校风教风等学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因素,3有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强调显性与隐性课程并重,使有意识的课堂教育与无意识的氛围熏陶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学生的德性培养从显性的德育课程的知识学习,扩充到学校的整体生活,促使学生形成更为完整的知、情、行

10、彼此关联的总体经验。确立显性的德育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的观念,对于高校德育具有现实价值和深远的意义。第五,从他律况念向自律观念转变。他律与自律,既是个体道德成长过程中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又反映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人的道德、思想的不同要求和影响。 “他律”是指道德选择与道德行为是由主体自身之外的、未经自己理性思考的、被迫接受或考虑的各种规则和原因支配的。 “自律”是指道德选择与道德行为是依据主体理性思考后所选择的道德原则自愿作出的。使教育对象成为道德自律的人应该是道德教育的目的和成功的标志。而长期以来,我国在德育方面实行的是“听话”教育,要求学生循规蹈矩,即使毫无独立思考、判断与行动的能力,只要

11、是“听话的” ,就是“好学生” 。改革开放对人们的竞争能力、创造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我约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能力决不是“听话”教育能够培养出来的。因此,许多高校强调培养学生道德上的自律能力(或自律素质),把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列为高校德育的重要任务。 三、改革开放 30 年来离校德育变革的突破改革开放 30 年来,高校德育在党的领导下,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和社会背景,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德育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反复、艰苦的探索,取得了不少令人刮目的成就及突破。第一,高校德育地位农目标的确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冶,高校德育排除和肃清“

12、左”的影响,抵制右的干扰,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德育工作在恢复过程中得到发展,既抛弃了“左”的“突出政治论” ,又排除了右的取消论、无所作为论,确立了德育相对独立、不可替代的地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逐步确立了高校德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地位,强调德育的主导作用、方向作用,并同时确立了德育目标,即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第二,学科体系的完善。30 年来,高校为实现德育工作的科学化,在德育学科建设方面作了不懈努力。1983 年,全国部分高校开始试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招收本科生和第二学士学位生;1988 年

13、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之后也开始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生。如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已追及全国几十所高校,形成了从本科、双学位到硕士、博士等结构层次合理的学科人才培养格局。与此同时,在学科研究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已被作为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思想性、政策性、综合性强的科学正式列人社会科学的研究范畴。第三,德育形式的多样化。以前在封闭状态下,德育形式单一化、简单化,改革开放以后,学生接触社会面广,受到社会思潮以及各种文化的冲击大,所以德育形式必须多样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心理健康教育等一批新的德育形式应运而生,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发挥着愈来愈明显的作用。高校德育形式从横纵方面、

14、宏观微观领域不断拓展,建构起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实施的综合育人体系。在德育形式的多样化中,具体地说,包括以下要点:(l)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 1990 年代备受重视。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1995 年原国家4教委发出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 ,都提出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和途径。许多高校通过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建设以及开展形式活泼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校园文化发挥着独特的德育作用。(2)社会实践的开展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

15、治工作的决定指出:“青年学生只有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更多地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际,了解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才能树立起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而献身的信念,逐步锻炼成为有用的人才。 ”针对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历而影响他们素质全面提高和健康成长的实际情况,许多高校重视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活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参观历史博物馆等,使之成为生动活泼地进行德育的又一重要途径和形式。(3)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起“文革”时期,心理学曾被作为“伪科学”受到批判,把学生中出现的心理方面的问题“上纲上线”为政治问题、思想问题、作风问题。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拨乱反

16、正和清理“左”的思想,随着心理学科自身的发展以及心理学科理论在教育领域的不断运用,心理咨询作为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在 1980 年代开始兴起。1990 年代以后出台的教育文件中不断地强调对高校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全国各高校广泛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把心理咨询作为德育的重要途径,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来开展。(4)高校网络德育的启动2000 年,江泽民同志作出了“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的指示,成为高校开展网络德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大多数高校建立起德育工作网站,设计思想道德建设专题主页,整合校内网络信息资源,把网络德育纳入高校网络建设体系中。同时,许多高校纷纷推出高校网络论坛(BBS)以加强网络德育,如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BBS)、北京大学“未名”(BBS)等。(5)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加强1995 年原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发布的关干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周远清说:“提高文化素质是德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