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六月荔枝丹》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97909892 上传时间:2019-09-0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99.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州六月荔枝丹》练习题及参考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南州六月荔枝丹》练习题及参考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南州六月荔枝丹》练习题及参考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南州六月荔枝丹》练习题及参考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南州六月荔枝丹》练习题及参考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州六月荔枝丹》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州六月荔枝丹》练习题及参考答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州六月荔枝丹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篇一:南州六月荔枝丹练习 南州六月荔枝丹随堂练习 姓名 一、基础题 1.选出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 A.醴酪(lo)贮藏(zh)紫绡(xio)萌蘖(mia) B.红缯(c?ng)祠堂(c)莹白(yng)宠幸(chng) C.龟裂(gu)渣滓(z)耀眼(yo)绚丽(xun) D.壳面(k?)记载(zi)绛囊(xing)混和(hn) 2.下列词语中,字形正确无误的一组是() A醴酪纵然粗糙呕气B希奇薄膜烘干嘲讽 C花序进贡移植吹嘘D气侯渣滓绚丽褐色 3.选出对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组() A.紫绡(生丝织的绸子)红缯(古代丝织品的统称) 兼程(既走水路又走陆路)萌蘖(

2、生芽,发芽) B.醴酪(甜酒)一骑红尘(跑得飞快的马) 日啖三百颗(品尝)阙下(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 C.密移造化出闽山(自然,天然)果树志(文字记录) 绛囊(深红色)蒂部(瓜、果与茎、枝相连的把儿) D.飞焰欲横天(横布于天边)宠幸(幸运) 山顶千门次第开(第二次)浑圆(全,满) 4.选出下面有误的一项:() A“南州六月荔枝丹”这个题目是从明朝陈辉荔枝诗中借来的句子。 B“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是引用苏东坡的两句诗,文章借此说明应发展荔枝生产以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 C“飞焰欲横天”出自北宋邓肃看荔枝诗,“横天”,横布于天边。 D白居易说:“一日而变色,二日而变香,三日而变味,四

3、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说明荔枝不耐贮藏。 5.选择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项() A.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B.明代徐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C.生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此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 D.徽宗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实际上不过当年成熟一次而已。 6.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离家出走的小燕来到公园电话亭:“妈,我成了断线风筝,

4、无家可归了。” B.在那蹉跎岁月,我们的革命先辈爬雪山,过草地,吃了多少苦啊! C.菊花盛开,姹紫嫣红,煞是好看。 D.想不到昔日的“浪子”今天却成了英雄,这就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7.“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与这句话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A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在北方成活,将来一定是可以实现的。 B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向北方移植,将来是不一定有可能实现的。 C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移植到北方,不可能在将来不取得成功。 D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向北方移植,将来是有可能成功的。 8.对本文文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南州,泛指粤闽一带;六月,是农历六月,这句话概括了

5、荔枝的产地和成熟时间。 B丹,是深红色,在此处是名词作动词用,意思是正在成为红色,即指荔枝逐渐成熟。 C用诗做文题,既鲜明又形象,富于诗意,而且与本文广泛征引古代诗文的写法相映衬,突现了文章的文学情趣。 D用古人的一句诗为题,巧妙地概括了文章重点说明的内容,独树一帜,别有情趣。 9.文章说明荔枝的果形“呈心脏形、卵圆形”,最后说明旧记载中的一些稀奇的品种。说明 这些稀奇品种的作用是什么?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读者对古今荔枝果形有个全面了解。B.突出这一荔枝果形说明的科学性。 C.增添文章的趣味性。D.说明我国荔枝品种繁多。 10.第8自然段引用唐明皇宠幸杨贵妃吃荔枝一史实,旨在说明什么

6、?() A.封建统治阶级的奢侈。B.荔枝不便于长途运输。 C.荔枝不耐贮藏。D.要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 11.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标题出自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下列对这首律诗的颔联、 颈联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乌府日长霜暑静,几株斜覆石阑干。 A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高名以许传新曲,方味曾经荐大官。 B高名以许传新曲,方味曾经荐大官。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 C绛雪艳浮红锦烂,方味曾经荐大官。高名以许传新曲,玉壶光莹水晶寒。 D高名以许传新曲,玉壶光莹水晶寒。绛雪艳浮红锦烂,方味曾经荐大官。 12.填入下面横线上的最恰当的句子

7、是() 冬日的夜晚总是来得很早。我们一家人正准备歇息。我从茅房里出来,忽然看到一个陌生的黑影窜进了院子外的牛房。我惊恐地大叫一声,那贼恐被抓住,穷凶极恶地抄起一把板斧朝我劈来。闻声赶来的母亲扑过去,抱住了那贼的手臂。我安然无恙了,可母亲的胳膊却被砍了两寸长的一条深深的口子。后来我常常想,是什么力量推动瘦弱的母亲去挡那一斧呢? A.母亲的衣袖被鲜血打湿,也湿透了我的双眼B.我的双眼被鲜血湿透,也打湿了母亲的衣袖 C.鲜血湿透了我的双眼,也打湿了母亲的衣袖D.鲜血打湿了母亲的衣袖,也湿透了我的双眼 二、阅读题 (一)阅读课文第4、5自然段,完成1-3题 1.以上的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2.第一自

8、然段的说明顺序是: 3.上面两段文字使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 (二)阅读课文第8自然段,回答1-3题。 (1)这一段主要说明什么内容? (2)文中加粗的两个“这”,指代的对象相同吗?指代的是什么? (3)这段主要采取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三)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回答1-3题。 1.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哪些证据可以证明“荔枝原产于我国”? 3.本段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 (三)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说明荔枝的? 2本文主要介绍了荔枝的哪些知识? 3第一段引用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的例子起到怎样的作用? 4作者说“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

9、,这里的不足之处指的是什么? 5荔枝的外壳主要由什么组成? 6文章引用“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南州六月荔枝丹”这些诗句,有什么作用? 7作者在说明荔枝果实形状的时候,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8和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相比,在对荔枝膜的描述中,引用明代徐勃的咏荔枝膜诗的作用是什么? 9根据作者的介绍,什么才是真正的果肉? 10我们所品尝的果肉实际上是什么东西? 11作者是如何介绍荔枝的花的? 12“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用古诗命题蕴藉含蓄,引人入胜。说说本文标题的含义。 13作者在说明过程中用词准确无误,试举例说明。 14本文不仅仅使用说明的方法,同时也运用了描

10、写等手法,请举例说明。 15作者运用大量比喻说明荔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举例说明。 篇二:南州六月荔枝丹阅读答案 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余克到二十余克。20世纪60年代,广东调查所得,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19克左右,中国果树培学则说大者重60克,不知哪一本书记载正确。 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的一层通常白色而紧贴壳的内壁的薄膜。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明代徐渤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丢落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所以说它莹白如冰雪

11、。有的则微带黄色。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发育而成的,特称假种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丢弃的那一层膜。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甜微酸,适宜生食。有的纯甜。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在21摄氏度的环境里,可贮藏一二星期。人们一直在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早在1800多年前,即东汉和帝时,唐羌曾谏阻从南方向洛阳贡献生荔枝和龙眼。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

12、荔枝来。当时是昼夜奔腾,有毒虫猛兽之害(宋蔡襄),颠坑仆谷相枕藉,惊尘溅血流千载(宋苏轼)。为了封建统治者个人口腹之好,竟如此劳民伤财!但也足见当时荔枝贮藏与运输的不易。 荔枝的核就是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而色棕褐,少数品种为绿色。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有似丁香,也叫焦核。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选自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 15.节选部分的说明顺序是() A.由远及近B.由表及里C.由实及虚D.由虚及实 16.下列对荔枝的特征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荔枝的大小一般在二十克左右,如果达到四十克以上,就称得上大荔了。 B、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说莹白如冰雪的荔肉是荔

13、枝的假种皮,并非荔肉。真正的荔肉其实早在食用之前,就被人扔掉了。 C.荔枝不耐贮藏,所以古代君主若是想吃荔枝,须用快马飞骑日夜传递。 D.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因而不能种植。 17.文中引用诗词典故,下列对其作用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明代徐勃的一首咏荔枝膜,是为了进一步印证白居易所言膜如此绡的正确性。 B.作者引用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既从侧面写出了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又含有凭吊古代和讽刺唐代统治者的意味。 C.作者多次引用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既有助于说明荔枝的有关特征,又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艺术性。 D.作者引用四川果树良种图谱和中国果树栽培学中有关荔枝大小的内容,意在

14、表明自己博学多识,是有关荔枝种植方面的专家。 参考答案: 15.B【本题考查对说明顺序的理解,实质考查的是分析文章结构。由第1段荔枝大小,再到第2段膜,再到第3段肉就可确定说明顺序是由表及里。】 16.D【原文没有荔枝因核小而不能种植的意思。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找到上下文的语境,仔细比较、分析。】 17.C【解答本题只要理解清楚一点说明文中的引用是为说明服务的就能准确解答本题了。从这一点上来理解,只有C项才符合要求。 篇三:南州六月荔枝丹学案附答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学案 北辰中学高杨20XX年6月3日 【教师寄语】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2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3激发同学们热爱社会主义新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学习重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