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学生-范文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7855953 上传时间:2019-09-0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届学生-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0-届学生-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0-届学生-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0-届学生-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0-届学生-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届学生-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届学生-范文(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生目标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创新作者作者简介:吴在龙(1988),男,安徽宿松人,安庆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0届毕业生。:吴在龙 指导教师:蒋淑晴摘 要: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关注与改善民生作为新时期党的工作的重点,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民生问题的理论,并将这些理论付诸实践,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及社会和谐与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伟大创新。关键词:民生;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民生问题一直是影响中国社会和历史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和解决的重大课题。无论是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还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

2、,中国共产党人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时期,党对民生问题又有许多新的认识,对民生问题的解决提出了许多战略性措施,彰显了党执政理念的伟大创新。一、民生问题关系着执政党的生死存亡民生,顾名思义就是人民的生活、生计问题,它包括民众的衣、食、住、行、用、生、老、病、死等方面。民生是社会生活的最基本的内容,解决民生问题是国家和社会组织活动的根本目的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曾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1(p2

3、75)可见,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关心的最基本的问题。我们党要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信任和支持,赢得民心,就必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最基本问题民生问题。民生问题,说到底是对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和落实问题。民生连着民利,民利决定民心,民心向背决定着党的生死存亡。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28年中,大部分时间是被中外反动派围剿、分割、封锁,几乎一直处于国外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军阀的绞杀之中,在险恶的环境里中国共产党能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由鲜为人知的小党,变成全国执政的大党,取代统治中国二十多年的国民党,成为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这都得益于她高度重视民生问题。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

4、主义政党,从诞生之时起,她就把为人民谋利益当作自己的根本宗旨,高度重视改善民生。民主革命时期,中国老百姓的最大民生问题就是土地问题,谁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谁就赢得了民心。为此,党制定了推翻压在人民头上三座大山的革命纲领,制定了关乎民生的土地革命路线和政策,解决了根据地农民群众的最大民生问题土地,巩固了革命政权。人民群众正是从我们党注重解决民生问题的言论和行动中确信我们党,拥护我们党,坚定地跟党走,从而在党的领导下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党首先关注的还是人民群众的吃饭穿衣、生产生活问题,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了政权建设的第一位。对于执政党来说,在民生问题上的立场、观点、方

5、法和态度,直接反映执政党的执政理念,直接决定执政党政权的性质。民生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是否牢固和党的执政地位是否稳固。苏联是世界上建立的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由于片面追求重工业的发展,忽视民用工业的发展,从而使大多数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和提高。人们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渐渐感受不到它的优越性,致使苏共走向了亡党之路。东欧几个国家在二战后也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由于受到苏联的影响,在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和提高,从而最终导致东欧社会主义剧变。正如邓小平所说:“世界上一些

6、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2(p354)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我们党能够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信任和支持,党的执政基础就会牢固,党的事业就会兴旺发达;反之,党的执政基础就会受到削弱,党的事业就会遭到挫折,甚至失败。正如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指出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胡锦涛在2003年“七一”讲话中也强调:“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

7、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解决民生问题仍然任重道远。当前,我们还面对着生产力水平不高、社会差距拉大的情形,应当进一步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如教育机会与教育公平问题、劳动保障与扩大就业问题、收入差距与公平分配问题、养老保障与保障覆盖问题、医疗保障与疾病防控问题、生态保护与环境优化问题、社会秩序与社会管理问题等等。在着力解决这些民生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保持社会稳定,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永续发展的可靠保证。二、着力解决民生

8、问题是党今后长期的执政任务(一)毛泽东的民生思想毛泽东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民生这一概念,但毛泽东思想中蕴涵着丰富的民生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民生思想的核心。毛泽东深刻认识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p1031)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3(p1094)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民生思想的核心,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价值追求,一切依靠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力量源泉

9、。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扩大人民的权利,不断提升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人的幸福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在毛泽东看来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前提。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深深认识到,没有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就没有人民幸福,民生问题就无法根本解决。毛泽东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明确指出:“失业问题即吃饭问题”,是反动阶级“残酷无情的压迫和剥削的结果。”4(p159)中国共产党鉴于中国社会各阶级(工人农民工商业家)之苦痛及要求,认识到我们的使命,是以国民革命来解放被压迫的中国民族。”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毛泽东改善民生的

10、基本途径和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基础。毛泽东遵循马克思这一基本原理,深刻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是束缚生产力还是解放生产力。”3(p1097)1957年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旧时代生产关系更能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就是指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因而生产不断扩大,因而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的这样一种情况。”5(p367)可见,发展生产力,始终是毛泽东高度关注的问题。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保障供给,改善民生,促进

11、人民幸福。毛泽东多次强调,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改善工人和劳动人民的生活,反对不顾人民生活,不顾人民死活的官僚主义,认为这是严重侵犯人民利益的行为,是极其错误的。(二)邓小平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中,邓小平始终对人民群众怀着无比深厚的感情,高度关注民生,努力改善民生,形成了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民生思想,既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生思想,又为做好当前民生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南。邓小平在深刻总结我国以及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认为民生问题解决的好坏,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提出了“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

12、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水平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6p137而这一切只有通过改革才可以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根据当时国内的民生状况,他认识到要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改变传统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从各个方面为改善民生创造条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为了推动中国经济向前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人民普遍过上好日子,创造性地提出了改革开放,集中发展生产力的思想。他多次强调,只有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人民才会信任我们的领导,才会信任党和社会主义,我们的事业才有无限的希望。他认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

13、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6p370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摆脱了一切旧观念和旧体制的束缚,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创造了前提。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从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出发来理解、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在深刻总结我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他指出:“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6p10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更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简短而精辟的概括性总结,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

14、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p373这一概括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从而为改善民生提供了理论依据。(三)江泽民的民生观江泽民民生思想十分丰富,概括地说,包括关心群众生活和不断改善群众生活,也可以概括为关注民生和改善民生。7在200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深人群众,深人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 使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实际和群众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时刻都要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群众疾苦,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他要求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特别关心那些工作和

15、生活上暂时遇到困难的群众,把他们的事情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重点考虑,重点解决,切实安排好他们的就业和生活。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的基础上就解决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收人分配、残疾人事业、三农等方方面面的民生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的科学指导思想,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民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江泽民强调要以人民群众为本,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注和改善民生。他要求各级干部要处处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为本。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的

16、一切工作和言行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江泽民指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在整个社会生产和建设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使全体人民得到并日益增加看得见的利益,始终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全党同志心中始终都要装着人民群众,关心人民群众,千方百计地为他们谋利益,带领他们艰苦奋斗,创造幸福生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8p122江泽民告诉我们,民生问题既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又是归宿,改革开放不是最终目的,发展经济不是最终目的,建设民主政治也不是最终目的,只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是最终的根本的目的。民生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目的性、终极性的地位。(四)胡锦涛提出解决民生问题是党今后长期的执政任务1.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胡锦涛的一贯主张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对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