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市场现状与前景.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7820459 上传时间:2019-09-06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2.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产证券化市场现状与前景.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资产证券化市场现状与前景.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资产证券化市场现状与前景.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资产证券化市场现状与前景.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资产证券化市场现状与前景.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资产证券化市场现状与前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产证券化市场现状与前景.ppt(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市场现状与前景,一把枪,在坏人手里,可以轻易的夺去无辜的生命,但是在军人手里,却可以成为保家卫国的利器。枪只是一种工具,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使用者怎么用。金融工具也是如此。,一、资产证券化概念及其运作,资产证券化是指发起人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某种可预测现金收入属性的资产或资产组合(下称“基础资产”),出售给特定的发行人,或者将该基础资产信托给特定的受托人,通过创立一种以该基础资产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持的一种金融工具或权利凭证(下称资产支持证券),在资本市场上出售变现该资产支持证券的一种结构性融资手段。,原始债务人,服务人,受托管理人,债务 偿还,ABS本金 和利息,发起人,债权,债权组合,

2、SPV,资产证券,投资者,分析 重组,出售,发行 收入,设计,债务 偿还,购买,发行,证券承销机构,信用担保机构,信用评级机构,信用增级机构,承销,担保,评级,出售 收入,二、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原理,资产证券化的原理主要包括:一个核心原理(基础资产的现金流分析原理)和三个基本原理(资产重组原理、风险隔离原理、信用增级原理)。 1、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原理 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原理是指被证券化资产(或基础资产)的现金流分析原理。 资产证券化是以可预期的现金流为支持而发行证券进行融资的过程。可预期的现金流是进行证券化的先决条件,而不管这种现金流是由哪种资产产生的。资产证券化所“证券化”的不是资产本身,而是资

3、产所产生的现金流。 2、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原理 资产证券化的三大基本原理分别是“资产重组原理”、“风险隔离原理”和“信用增级原理”,这三个基本原理其实是对基础资产现金流的进一步分析,是资产证券化核心原理的深入。,(1) 资产重组原理 资产重组是资产的所有者或支配者为实现发行证券的目标,根据资产 重组原理,运用一定的方式与手段,对其资产进行重新配置与组合的行 为。资产的原始权益人对自己所拥有的能够产生未来现金流的资产进行 组合,形成资产池。资产重组原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资产的选择。 (2) 风险隔离原理 风险隔离原理的核心内容是在资产证券化中,如何通过基础资产的风 险和其他资产(主要是基础资产原始所

4、有人的其他资产)风险的隔离, 提高资本运营的效率,从而给资产证券化各参与方带来收益。 风险隔离主要以“真实销售”或“信托”方式实现。 (3) 信用增级原理 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并降低发行成本,利用“信用增级原理”来提 高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等级是资产证券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信用增级原 理则是从信用的角度来考察现金流,即如何通过各种信用增级方式来保 证和提高整个证券资产的信用级别。 信用增级的手段有很多种,主要可以分为外部信用增级和内部信用增 级。外部信用增级。,内部增级主要有三种形式,1,2,3,超额剩余 资产池在一个约定的时期例如一个月内所能产生的现金流通常会大于息票支付、服务费以及预期损失之和

5、。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扣除了息票支付、服务费以及预期损失之后剩下的部分就叫做超额剩余。 剩余账户 超额剩余不但在出现预期外损失之后可以弥补损失,在出现资产池现金流减少或者损失增加等表明风险增大的情况时,许多信托协议都规定要将超额剩余存入一个指定的剩余账户,用来为风险增大后的证券提供信用增级。 现金担保账户 是与信托协议隔离的账户,在运作的初期即设立。当超额剩余为零时,可以动用现金担保账户来弥补特定系列的利息、本金以及服务费支付的短缺。 次级债券。次级债券的受偿权要落后于其他债券,只有当受偿权优先于次级债券的所有债券都得到支付之后,才能对此次级债券进行支付。,外部增级主要有三种形式,当发行人的信用

6、评级低于发行证券的要求时,第三方可以提供信用证对一定量或者一定比例的信用损失进行担保。发行人在基础资产产生的超额现金流中提取一部分作为对第三方提供信用增级的报酬。 资产出售方提供追索权 主要被用于非银行发行者,这种方法用资产出售方的特定保证来吸收基础资产一定范围内的最大信用风险损失。 债券担保 用第三方发行的债券作为担保,通常由AAA级的保险公司发行,这种方法通常提供资产支持证券交易中本金和利息支付金额的100%比例担保。,1,第三方信用证,2,3,三、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的意义,1、调整资产与负债期限结构,增加融资渠道 证券化可以为银行带来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拓宽银行的融资渠道。帮助银行从

7、负债管理战略向负债管理战略与资产管理战略并重转变。 2、转移风险 通过资产证券化出售贷款可以使银行降低贷款集中度,达到风险分散化, 进行风险管理的目的。 3、提高资本充足率 资产证券化是“分母策略”,将部分信贷资产真实出售,把证券化资产转移到表外,通过减少信贷资产存量释放相应的资本,从而提高资本充足率。 4、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本回报率 资产证券化产品以基础资产为担保,流动性好,融资成本一般接近于中长期债券利率,有利于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回报率。,四、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实践,(一)发展历程 1、早期探索 中国内地资产证券化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但发展较多波折,对国内证券市场产生的影响较小。199

8、2年三亚市开发建设总公司,2亿元的地产投资券,首开发地产证券之先河。 2、离岸证券化 1996年8月,珠海高速公路有限公司,2亿美元债券。 1997年4月,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私募发行3亿美元。1997年12月,进行第二期资产证券化交易,金额为5亿美元。 2000年3月,中集集团的应收款出售给荷兰银行的资产管理公司(TAPCO),由后者发行 ABCP 。 2002年1月,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启动6 亿美元的ABS融资项目,在此基础上发行资产担保证券。国内银行首次参与境外资产证券化业务。 2003年1月,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15.88亿元债权资产。,3、金融业尝试 2000年9 、1

9、0月,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相继获准实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试点。 2003年6月,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132.5亿元债权资产。被称为准证券化。 2004年4月,中国工商银行宁波市分行,26.02亿元债权资产。中国商业银行首个资产证券化项目,第一次尝试采用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处置不良贷款。 2005年3月,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获准作为试点单位,将分别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试点。 2005年12月12-15日,国家开发银行发行了国内首只ABS-“2005年第一期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该交易的基础抵押资产为国家开发银行发放的工商业贷款,共计51笔,本金余额为41.77亿元

10、人民币。 2005年12月15日,中国建设银行发行国内首只RMBS产品-“建元2005-1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信托”。该交易的基础抵押资产池包含15162笔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本金余额为30.17亿元人民币。,建元2005-1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信托交易结构,建元2005-1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信托正常情况下现金流分配,建元2005-1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信托违约条件下现金流分配,4、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始于2005年。监管机构首先发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和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监督管理办法,随后国开行和建行分别进行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

11、行规模为71.96亿元;2006年发行规模有115.8亿元;2007年,由于出台了规范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及资产支持证券在银行间市场质押式回购交易的相关规定,信贷资产证券化进入扩大试点阶段,规模不断扩大,延伸到不良资产,当年发行规模达到178.08亿元;2008年,发行规模达302.01亿,包括建行发行的首只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进一步丰富了资产证券化产品种类。 截至2008年底,共有11家发起人进行了16单信贷证券化业务试点,发行总规模为667.85亿元。无论在数量还是规模上,信贷证券化在债券市场中占比均较低。随着金融危机爆发以及国内宏观经济金融政策调整影响,监管机构出于审慎原则和对资产证券

12、化风险的担忧延缓了市场发行速度,并于2008年年底暂停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进入2009年来,资产证券化进程停滞。,5、盘活存量背景下的资产证券化 2013年6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7月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见,要求逐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常规化发展,盘活资金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8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 9月底,央行与银监会邀请主要商业银行及部分中介机构召开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工作会议,明确让20家参会

13、的中资银行申报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方案及发行额度,并要求在明年上半年完成发行。央行有关官员表示,本轮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规模为3000亿元,加上之前剩余的1000亿元额度,未来我国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将在4000亿元额度范围内滚动发行。而目前未到期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余额大约仅为200亿元。 与成熟市场相比,纵使是4000亿元额度,仍显得十分有限。央行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美国证券化产品发行量达2.2万亿美元,占同期债券发行总量的32.3%,余额9.9万亿美元,占全部债券余额的25.8%;同期欧洲证券化产品发行量2308.5亿欧元,占债券发行总量的2.3%,余额1.6万亿欧元,占同期债券余额的10

14、.5%。,(二)资产证券化的模式 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的风险隔离是资产证券化方案设计的核心问题。 设立特殊目工具(Special Purpose Vehicle)对实现基础资产的风险隔离是必不可少的, SPV是连接投资者与发起人的中间环节。一般而言,SPV有特殊目的公司(Special Purpose Company,即“SPC”)和特殊目的信托(Special Purpose Trust, SPT)两种表现形式。 1、SPC形式。发起人可以设立特殊目的公司,以“真实销售”的方式,将证券化基础资产的所有权完全、真实地转让给SPC,SPC向投资者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募集的资金作为购买发起人证券化基础

15、资产的对价。“真实销售”旨在保证在发起人破产时,出售给SPC的资产不会被列为发起人的破产财产,影响投资者的利益。 2、SPT形式。委托人(发起人)也可以选择设立特殊目的信托,将证券化基础资产设定为信托财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下称信托法)的有关规定,不论是委托人破产,还是受托人破产,均不会波及到受托人持有的信托财产。由此可见,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可以有效地实现证券化基础资产与委托人的其他资产、受托人的固有资产之间的风险隔离。,3、模式选择 采用SPC形式实施资产证券化在目前与我国的公司法相抵触,需要特别立法。而 2001年10月1日开始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及2002年7月18日开始实施

16、的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为中国实施资产证券化提供了契机。从目前中国的情况来看,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全部是通过信托来完成的。 信托方式实施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思路如下: 模式一:委托人将证券化基础资产及其产生的现金流设定为信托财产,受托人向投资者出售优先级信托利益。 模式二:委托人将证券化基础资产“真实出售”给其控股的财务公司,财务公司负责证券化基础资产库的建立,财务公司通过将证券化基础资产及其现金流设立信托的方式,实现风险的“真实隔离”。 模式三:受托人发起资金信托计划,设立集合资金信托,该信托资金将用于直接购买证券化基础资产,或购买证券化基础资产的优先级信托受益权。,(三)交易市场的选择 从国内外经验看,由于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与其他固定收益产品一样,具有大宗个性化交易、定价相对复杂的特性,因此主要在采用一对一询价交易、主要面向机构投资者的场外市场(即OTC市场)发行和交易,在交易所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