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赤壁赋(同名2688)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7803618 上传时间:2019-09-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9赤壁赋(同名2688)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9赤壁赋(同名2688)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9赤壁赋(同名2688)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9赤壁赋(同名2688)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9赤壁赋(同名2688)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9赤壁赋(同名268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赤壁赋(同名2688)(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赤壁赋教学目标:1、 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义。2、 了解散文赋的体裁特点。3、 体会情景理有机结合的特点。4、 在诵读中品味精炼优美的语言。背诵课文并积累本课的成语。课时安排:三课时一、导入新课 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这段话是国家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我认为它同样可以用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历。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他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脏水,被人押解着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来到人们传

2、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了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用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其中的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吧。二、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其诗、词、歌、赋、书法、绘画、医药、禅理、哲学等均有涉猎,学识广博,尤其在诗坛、词坛、散文上更是卓越的大家。政治上,他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均为当朝臣子。苏轼为嘉佑年间进士。它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激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废新法,因而在新

3、旧两党间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苏轼的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的的诗篇。其今存诗2700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和南宋的辛弃疾形成了词坛上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擅长 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斌并称“宋四家”。有东坡集和东坡乐府。2、关于散文赋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文体。赋本是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它始于战国,盛行于汉,到唐宋而衰微,元明清则趋于消亡。赋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讲求文采,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张

4、手法。汉以后,赋分别向骈文和散文两个方向发展。前者便出现了骈赋和律赋,注重对偶工整和平仄协调,对押韵也有严格要求;后者便发展为文赋,不讲求骈偶和音律,句式可长可短,押韵也比较自由。文赋兼有诗歌和散文的一些特点,不受骈赋律赋那些框框的限制,较多的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赤壁赋是这种文体的典型之作。3、写作此文的原因 这篇腹泻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被贬的起因,是谏官李定等人从苏轼的诗作里摘出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告发他反对新法,结果 苏轼被捕入狱(即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到黄州,名义上是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作者因内心愤慨不平,借

5、助诗文以抒发感慨。本文中流露的“人生无常”的悲哀和旷达心情,就是这种复杂心情的表现。作者是元丰三年(1080年)春到黄州的。元丰五年秋、冬,苏轼蹭先后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漫游,写下了 赤壁赋(后人叫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里所说的赤壁,不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作者 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而已。三教师配乐朗诵全文要求听准字音,听出节奏,听教师对文章感情变化的处理。壬rn戌x 属zh客 窈yo窕tio 冯png虚御风 桂棹zho 歌而和h 愀qio然 舳zh舻l 山川相缪lio 酾sh酒 横槊shu 渔樵qio 江渚zh 匏po樽 蜉f蝣指导朗读应注意下列几点:1、读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潜

6、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慕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词重读。2、读出节奏。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盖将/自其变/而观之。3、读气势。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节奉一至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4、读出情感。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悲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

7、白”,又何其洒脱。读者细心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四朗读课文,疏通字词课文注释补充:泛舟:荡舟,划着船。泛,浮行,漂浮。白露横江:白茫茫的水气横铺在江面上。横,横铺,覆盖,笼罩。浩浩乎:广阔的样子。饮酒乐甚:喝着酒,快乐极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哭泣。舞、泣,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拉着飞升的仙人在宇宙遨游,抱着明月长久存在下去。挟,夹持。以,连词,同“而”。长终,指与明月相终,即永远

8、存在。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洗盏更酌:洗净杯子,重新斟酒。五课文结构及鉴赏第一段:夜游赤壁的情景思考:(l)这是“赋”正文前一段简短的叙事,可分几层?明确:(l)可分三层: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出游方式、地点。这是写赋的正规笔墨,如一篇长诗前的小序。但并非闲笔。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为月出之前的情况。这一层作者写游地的优美景色和游人的欢快心情。写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秋江的爽朗、澄澈,正是时任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接下来扣住“七月既望”再写月“举酒属客歌窈窕之章。”诗经中的这章诗本来描写的是诗人看到明月下美人姣好的容貌和悠闲地体态

9、,引出感情上的爱慕和烦闷不安,这里出现,不仅是为了下文自己的歌唱,还有召唤月亮的用意。果然,月亮就出来了。第四、五、六、七句,亦为先写景后叙事,为月出之后的情况。描写月下长江的美景和游客的感受。游人的心境此时疏朗、开阔、无拘无束。任凭一叶扁舟随意飘荡。但此时游人的的感受,倒不是漂游江上,而是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而行。所以说,“浩浩乎羽化而登仙。”浩瀚的降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一段以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俱佳。(2)本段感情色彩如何?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突出一个“乐”字。第一段小结,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

10、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1)本段的“乐”和上文的“乐”相同吗?作用是什么? 这一段的“乐”比上文更进了一步。本段继续描写泛舟是的换了心情。于是“饮酒乐甚”一句,点出了“乐”字。“乐”借酒来助兴,酒又增添了“乐”趣。作者在“饮酒乐甚”之后情不自禁的“扣舷而歌”了。比“举酒属客”更进一步,是“饮酒乐甚”; 比“诵明月之诗”进了一步,是“扣舷而歌”,唱的是即兴所作的歌词。作用:与下层转入“悲 ”形成更大的反差。

11、(2)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同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既然这样,在“乐”中也就包含着淡淡的忧伤。(3)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萧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这箫声,与“饮酒乐甚”的气氛很不协调。而且当然要引起苏轼的惊讶,开启下文。(4)本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转折过渡的作用,由“乐”转“悲”。承上文之乐,启下文写悲。第二段小结: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萧

12、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悲)思考:(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 本段写“客”的回答,感情色彩甚为悲伤。(2)客人为什么会悲伤?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默默无闻的平庸之辈就更连影子都不曾晃动一下就悄然消失了。那微不足道的生命,简直短促的像永恒天地里仅能或几个小时的蜉蝣,渺小的像大海中一颗不起眼的米粒。这样就连同曹操都不能相比了。客再回到眼前的长江、月,把人生和

13、宇宙加以对照,一方面“哀吾生之须臾”,另一方面“羡长江之无穷”。进而希望“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即与仙人交往,与明月长存。但这本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因而忧愁苦闷。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的人生观。虽为客语,实际表现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自己思想中的一个方面。第三段小结,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第四段:苏轼针对客人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

14、见解,以宽解对方。思考:(1)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 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2)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也照应了客的话语,客人曾表示,“羡长江之无穷,抱明月而长终”,所以,苏轼拾取了眼前之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阐发了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3)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15、作者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作者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但这种观点并非科学,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但是、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观点还是积极的。第四段小结,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思考:(l)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