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马克思的新哲学之“新”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97795945 上传时间:2019-09-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7.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马克思的新哲学之“新”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论马克思的新哲学之“新”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论马克思的新哲学之“新”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论马克思的新哲学之“新”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论马克思的新哲学之“新”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论马克思的新哲学之“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马克思的新哲学之“新”(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论马克思的新哲学之“新” 临近毕业的时候,很多童鞋们都很忙。有的忙着各种招聘考试,有的忙着投简历面试,有的忙着研究生的复试,还有公务员面试。但是正当此时,大家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怎么写?下面文书帮提供范文一篇,仅供阅读!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意识对象观实践 论文摘要马克思的哲学是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因为马克思在分析问题时处理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关系并肯定了后者的根源性作用;马克思的哲学是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因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根本不同之处在于意识对象观上发生了变革,确立了新的出发点实践,形成了自己新唯物主义的哲学路线。 纵观马克

2、思的思想历程,他经历了由“理想主义”到黑格尔主义再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非马克思主义的阶段,直至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创作时期,马克思才真正成为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马克思。因为在这部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中,马克思才自觉意识到自己的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尤其是深刻认识到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严重对立,他们的哲学思想在唯物主义原则内部有着根本的分歧。当然,就两者的共性而言,在唯物主义的一般原则上是相同的。虽然学术界对马克思的哲学是唯物主义基本达成共识,没有太大的分歧,可依然存在着对马克思的哲学作出“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理解,甚至还有对马克思的

3、哲学作出唯心主义的理解。另外,人们在承认马克思的哲学是唯物主义的前提下又对马克思的哲学之新有着种种不同的理解。因此,对马克思的哲学是新唯物主义这个命题的正确理解是十分必要的。 一、马克思的哲学是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马克思的哲学是否是新唯物主义这个问题的解决的首要理论前提是考察他的哲学是否是唯物主义的观点。这样,我们必须考察马克思的哲学是否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否进行了回答并且是如何回答的,从而有效地驳斥那种认为马克思的哲学是超越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的错误观点。 在马克思思想发展的理想主义阶段,马克思在1837年11月给父亲的信中说明了他在康德、费希特的理想主义哲学观念的指导下花了很大的力气搞

4、了一个法哲学体系,结果遇到了“严重的障碍”,以失败而告终。他说:“这里首先出现的严重障碍正是现实的东西和应有的东西之间的严重对立,这种对立是唯心主义所固有的。?yl(P,o)这种以“应有”决定“现有”的态度实质是对思维和存在作了回答,并且是作了唯心主义的回答。 在1837年转向黑格尔主义开始至1843年初退出莱茵报编辑部,马克思是从黑格尔的理念论的哲学观点来批判旧事物和论证新事物的。例如,他把理性看作是国家的本质,在评普鲁士政府的书报检查令中认为“国家应该是政治和法的理性的实现,a2)(P14)。还有,马克思认为平等、自由是理性的要求,是“理性的普遍阳光所赐的自然礼物”fz(PSS。因此,马克

5、思此时的哲学也对思维和存在关系作了唯心主义的回答。 1843年,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开始了“费尔巴哈派”阶段(这里采用的是恩格斯的提法:“这部书的解放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能想像得到。那时大家都很兴奋:我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3)(Pzzz)0“这部书”指的是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在这个阶段,他开始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从思维和存在关系的角度考察了一系列的社会现实问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批判性地肯定了黑格尔的劳动思想,说他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

6、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4(P163)。同时,马克思也指出了黑格尔劳动观的唯心主义性质:“黑格尔惟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4(P163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指出要“把神学问题化为世俗问题”、2(P425)“用历史来说明迷信”2(P425),在神圣家族中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5(P103)。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指出“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这些都体现了马克思在转变为唯物主义者后的唯物主义思想。当然,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还是不彻底的,他的人本主义思想还深深影响着马克思,马克思从人道主义的历史

7、观论证他的共产主义学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rr4(P120可以发现,此时的马克思在世界观上唯物主义因素和唯心主义因素是交织在一起的,而且他自己新唯物主义的萌芽已经出现。不过,他还没完全意识到自己的世界观和费尔巴哈的哲学的根本对立。 1845年至1848年,这是马克思主义新哲学的诞生时期,我们需要考察马克思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唯物主义回答。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式形成的第一个标志。在提纲第一条,马克思批评了包括费尔巴

8、哈的唯物主义在内的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对感性对象的直观理解方式,但是并没有批评从前的唯物主义对对象的客观理解方式,即把意识配对象理解为感性事物,马克思虽然主张对意识的现实对象要i作实践去理解,即从主体的创造性活动方面去理解,但他同时把实践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提纲第五条和第九条进一步表达了这一思想。与此相联系,马克思虽然肯定了唯心主义哲学对意识对象的能动理解方式,但批评了对能碳性的唯心主义理解,反对把对象理解为精神主体的创造物。十分明显,这里表现了马克思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唯物主义理解。 在提纲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形态围绕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全面地批判了唯心

9、主义,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主义观点。例如,他们认为唯心主义的总路线是从意识出发来解释现实。德国哲学“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6(ez)。与此相反,马克思的哲学是从现实生活出发来解释意识:“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像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只存在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像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67(z“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6(P73)。 从以上基本事实中我们可以说明,那些认为马克思的哲学不再思考和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0、因而超越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甚至认为马克思的哲学是唯心主义的的看法是根本错误的。 二、马克思的哲学是“新”唯物主义世界观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与从前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又有着本质的不同,马克思的哲学是“新”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史上,大多数人对马克思的哲学是唯物主义这个论断持肯定态度,并且也认为马克思的哲学是一种“新”唯物主义。然而他们对“新”的理解是不同的。长期占主导地位的“辩证唯物主义”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解认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之新在于它是和辩证法相结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的认识论、历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推广和应用。狭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解认

11、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之新在于仅仅是关于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另外,有一种“实践唯物主义”理解认为,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新在是实践本体论,不是旧唯物主义的物质本体论。本文认为,这些理解并没有真正把握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新”的实质。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的“新”意识对象观 在提纲中马克思把唯物主义划分为两大基本形态:一是“直观的唯物主义”;二是他自己的唯物主义是“新唯物主义”。那么马克思是从什么视角来区别新旧唯物主义的呢?本文认为,马克思是从对意识的现实对象理解方式的不同来区别新旧唯物主义的。提纲第一条不仅是提纲的核心而且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核心,因此,必须对它进行正确理解和把握。

12、此条中,马克思指出了对意识对象的三种理解方式:“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直观理解方式,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实践理解方式,唯心主义的能动的理解方式。 在马克思看来,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意识对象是“现实、感性”即客观事物,但是这种感性被理解为自然存在,不是被理解为主体的创造性活动即实践,不是被理解为历史地产生和发展的。从古代唯物主义到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对意识对象都是直观的理解方式。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欲从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去理解客观事物,但囿于他的自然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他把实践理解为牟利活动而贬斥之。这样,在费尔巴哈那里实践本身就不能成为意识的现实对

13、象。 和旧唯物主义相对立,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对意识对象的理解方式是要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种意识对象的理解方式体现了主体能动性,对象不是与主体相离的自然存在物,而是主体的创造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即社会存在、实践。 唯心主义对意识对象的能动的理解方式否认了对象的先在性,认为对象是主体创造的。这是和旧唯物主义把意识对象理解为先在既成的自然存在不同的,它体现了主体的能动性。然而,唯心主义的主体是一种精神主体,主体的活动只是精神的活动,而不是“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 从提纲中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只是批评了从前唯物主义对对象的直观性理解,却肯定了客观性

14、理解;批评了唯心主义对对象的抽象理解,却肯定了对对象的能动性理解。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之新在于在坚持对对象客观性理解的基础上,又把对象理解为人的感性的实践活动。这样,这种对意识对象的理解方式既和唯心主义相区别又和旧唯物主义在原则内部产生了对立。在提纲的其他部分,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的意识对象观进行了重复的批评。如在第五条中,马克思批评费尔巴哈“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第九条对直观的唯物主义作了规定:“直观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由于马克息把意识的对象理解为实践这样一种客观的感性的物质活动,因此他把实践作为自己新哲学的出发点,确立了自己新唯物主义路线:从实践

15、解释观念的形成。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的“新”意识对象观和路线 提纲之后,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继续批评了费尔巴哈对意识对象直观的理解方式,阐明自己的实践理解方式。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旧唯物主义和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都认为意识的对象是存在,这是两者的共性。但是根本不同之处在于旧唯物主义哲学(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对象是一种自然存在,而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却强调意识对象是一种社会存在、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即实践。所以马克思批评费尔巴哈说:“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甚至连最简单的感性确定性的对象也只是由于社会发展、由于工业和商业往来才提供给他的。大家知道,樱桃树和几乎所有果树一样,只是在数世纪以前依靠商业才移植在我们这个地区。由此可见,樱桃树只是由于一定的社会在一定时期的这种活动才为费尔巴哈的感性确定性所感知。”气“3四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比“纯粹的”唯物主义进步之处在于承认人也是感性对象,同时又对他进行了批评。“他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动”,“没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作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