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建阳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7497389 上传时间:2019-09-04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建阳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福建省建阳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福建省建阳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福建省建阳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福建省建阳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建阳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建阳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建阳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的“合”。作者认为A. 行省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B. 行省制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C. 行省制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D. 行省制充分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基本摈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对行省制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得知作者认为行省制是郡县制的发展,是两宋加强

2、中央集权的继续,故A项正确;行省制的主要着眼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C项说法正确,但此信息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认为“行省制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代行省制2.自汉代起,皇帝的言行由史官记录,称起居注,在位皇帝不能查阅。唐太宗以审查和改正自己过失为由强行破坏这一规矩。宋代史官更将其呈送皇帝御览,明清皇帝则直接指导编写。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皇帝和史官对君主形象关注重点不同B. 唐太宗的“仁君”形象具有示范作用C. 起居注因“劝诫”功能备受皇帝重视D. 古代皇帝专制集权意识不断得以强化【答案】D【

3、解析】材料中从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明清皇帝直接编写起居注,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皇帝对史官的控制越来越严格,这表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D符合题意;A与材料所述现象无关;B材料所述为唐太宗破坏了皇帝不能查阅起居注的规定,是皇权加强的表现,不是“仁君”的体现,不正确;“起居注”是对皇帝的日常行为进行记载,不具备“劝诫”功能,C不正确。点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结合古代中国政治发展演变的趋势,即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史实加以回答,对起居注的态度的变化即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体现。3.宋朝科举制有如下规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别头考生若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弥

4、封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家世等封贴,以免考官徇私。誊录重新誊写考生考卷,以免考官认识笔迹。锁院知贡举者受任后,锁居贡院与外界隔离直至考试结束。A. 参考人员多元B. 考试规定渐趋严密C. 选拔方式多样D. 防弊措施流于形式【答案】B【解析】“家世等封贴,以免考官徇私”“以免考官认识笔迹”说明考试程序的规范和严密,B正确;人员不符合表格信息,A错误;选拔方式并不是多样化,仍然是科举考试,C错误;D中流于形式说法错误。4.洪武元年,明太祖命儒臣修女诫,他对学士朱升说:“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洪武三年,正式明确“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缤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材料主要反

5、映出明太祖A. 力图阻止相权的扩大B. 注意吸取前朝政权覆亡的教训C. 欲限制女性人身自由D. 欲抑制外戚,严防恃宠干政【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缤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可以看出明太祖在抑制外戚干政,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不是阻止相权而是阻止外戚的权力,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到前朝政权覆亡的教训方面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主要是防止后宫干政,而不是体现限制女性人身自由,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5

6、.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汉海昏侯刘贺的历史评价和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历史叙述(评价)出处霍光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劣迹:“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要求废黜刘贺。皇太后准奏。前63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汉书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一些人据此轻易判断

7、:刘贺绝非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辛德勇海昏侯刘贺A. 儒家经典已进入皇家子弟的教育内容B. 刘贺因“狂乱无道”劣迹被废黜C. 刘贺成为霍光宫廷权力争斗的牺牲品D. 刘贺是一个循规蹈矩的正人君子【答案】A【解析】【详解】A符合第一个和第三个材料,由第二个材料的时间汉武帝驾崩后和第一个材料中的“前63年”可知这时已经“独尊儒术”了,所以A是符合史实的,故选A;B只符合第一个材料,而不符合另外两个材料,故排除B;C只符合第二个材料,但是没法从另外两个材料得出,故排除C;由汉书中的“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可以得出D不能

8、被认定,排除。6.秦朝中央政府中的九卿,其中的“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掖门戶”“卫尉,掌宫门卫屯兵”“宗正,掌彔属”“太仆,掌典马”“将作少府,掌治宫室”而隋唐中央政府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官员考核任免,财政、札仅祭祀教育科举等、军政、司法和工程建设。材料表明A. 中国古代家国体政治特色消失B. 皇权旁落,相权加强C. 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的逐步分离D. 机构精简,职能专一【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秦朝九卿中央行政机构,是处理国事家事;而隋唐时期六部负责全国政务;其职务的变化体现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的逐步分离,C项正确。A项家国体政治特色消失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说法与史

9、实不符,排除。题干主旨没有体现机构精简,职能专一,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7.春秋时期,五霸争长需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赐予“伯”的称号方可为诸侯之长。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样的重大事件也需要得到周天子的正式认可。这说明A. 分封制得到诸侯严格遵守B. 周王室对地方控制加强C. 天下一家的观念成为共识D. 诸侯争霸强化了宗法制【答案】C【解析】春秋五霸须得到周天子的认可,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也须得到天子认可,这实质上说明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已经成为共识,故C项正确;春秋争霸和三家分晋等说明此时的分封制已经走向崩溃,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对地方已经没有什么控制可言,故B项错误;材

10、料和宗法制无关,故D项错误。8.卫国是周公之弟康叔的封国,是商朝都城朝歌所在地;鲁国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原来是商代重要的属国奄国所在地;齐国是姜太公吕尚的封国,是周公东征对象蒲姑所在地。这反映出西周的分封制A. 依据严格的宗法等级B. 得到同姓子弟的支持C. 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D. 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这些分封都是为了稳定统治,所以材料反映出西周的分封是具有明确政治目的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到宗法等级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西周的分封制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选项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

11、本题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史实的备选项。9.曾小华中国政治制度史论简编:“夏、商、周时期的国王制度,是中国古代种特殊的政体,既非贵族民主政体,也非君主专制政体,而是一种宗法贵族君主政体。这一国家制度形式既有别于古代西方希腊、罗马的奴隶主民主制,又有别于皇帝制度创立以后的专制集权政体。”对文中“宗法贵族君主政体”的准确理解应为A. 宗法制条件下的嫡长子继承B. 带有宗法色彩的君主专制C. 受贵族权力制约的君主政体D. 具有严格等级制度的世袭制【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指出:这一国家制度形式既有别于古代西方希腊、罗马奴隶主民主制

12、,又有别于皇帝制度创立以后的专制集权政体,说明这种政体既不是希腊的民主政体,又不是君主专制政体,是一种君主权力受到贵族权力限制的特殊政体,故C正确。 嫡长子继承制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材料中的政体指的是受宗法贵族限制的君主政体,因此该项的表述不够具体,故B错误。世袭制度在材料中没有重点体现,故D错误。10.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但也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个制度不过是皇权的再分配,实际上中书省的官员只是皇帝的机要秘书,门下官署更像是皇帝的收发室。”这段话反映了三省六部制的A. 职权划分B. 基本内容C. 本质目的D. 内在缺陷【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皇权的再分配”

13、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有利于专制主义的加强,故C项正确;AB项包含在C项之中;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三省六部制的缺陷,故D项排除。点睛:关键点材料“皇权的再分配”。11.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东汉光武帝规定察举须“授试以职”,即给候选人一项职务。检验其是否具备吏能;顺帝时又规定察举之士还须参加考试,方以授官。察举制的演变说明东汉A. 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B. 政府意在扩大统治基础C. 官吏选拔重视德才兼备D. 士族门阀崛起遭到抑制【答案】C【解析】察举制以“孝、廉”为选官依据,这体现了儒学的地位,“授试以职”和参加考试并不能说明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故A错误;察举之士“授

14、试以职”和参加考试,与扩大统治基础无关,故B错误;“授试以职”和参加考试体现了对选拔官员的才学和能力的考查,说明当时官吏选拔重视德才兼备,故C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士族门阀遭到抑制,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授试以职参加考试”,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对选拔官员的才学和能力的考查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12.我们的中国一书中提出“西周的四合院”的研究视野,认为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该观点A. 认为西周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 意在说明分封制标志中华民族形成C. 强调分封制之下存在着大一统因

15、素D. 已经认识到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答案】C【解析】【详解】“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体现了分封制的影响,强调分封制之下存在着大统因素,故C正确。西周尚未实现中央集权,故A错误。中华民族形成、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材料未体现,故B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分封制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诸侯国中得以普遍实行,周王室用权力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13.雍正年间制定了“冲繁疲难”制度,根据各州县所处地理位置的冲或僻、政务的繁或简、赋税的完或欠、命盗案件的多或寡等四方面情况,分定全国州县为冲、繁、疲、难四类来选用官吏。四要素俱全,或一项突出者,由该省督抚于属员中拣选补授。而四项俱无者,官员由吏部补授。此制度A. 促进各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B. 将地方行政机构划分为四个等级C. 不利于德才兼备人才的选拔D. 打破州县官吏都由吏部选用格局【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