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情绪发展、气质和依恋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7461423 上传时间:2019-09-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7-情绪发展、气质和依恋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07-情绪发展、气质和依恋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07-情绪发展、气质和依恋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07-情绪发展、气质和依恋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07-情绪发展、气质和依恋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7-情绪发展、气质和依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7-情绪发展、气质和依恋(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07 情绪发展、气质和依恋1、 情绪的发展(1) 情绪表达的发展:婴幼儿期:时间情绪情绪的类别 影响因素 出生 满足、厌恶痛苦、好奇 基本情绪 可以由生理控制,由生理唤醒所引起,如被愉快刺激所吸引或从不愉快刺激中退缩 2-7个月 2月 社会性微笑开始出现(有人类面孔唤起的显著性笑容)快乐、愤怒、悲伤 、恐惧、惊讶所有健康婴儿都在大致的时间段出现,在所有文化中的解释也是相似的 8-12个月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开始出现基本情绪,为恐惧的一种12-24个月 尴尬、嫉妒内疚、骄傲羞愧(shame) 复杂情绪自我意识情绪l 个人因素自我再认能力认知能力,逐渐内化了个人行为的规则和评价标准,可以评判自己的

2、行为是否违背了标准或规则l 环境因素父母对孩子成功和失败的反应父母对违规行为的反应1、出生时的婴儿会表现出满足、厌恶、痛苦、好奇;2、两个月时,婴儿的社会性微笑开始出现(有人类面孔唤起的显著性笑容),其他基本情绪还有快乐、愤怒、悲伤 、恐惧、惊讶。(基本情绪:在出生或第一年的早期出现的一些情绪,一些理论家认为它们是由生物程序决定的。3、快到两岁时,婴儿开始表现出复杂情绪(在两岁时出现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情绪,部分以来与认知发展),包括尴尬、嫉妒、内疚、骄傲、羞愧(shame)最简单的自我意识情感尴尬。内疚是因为我们无法达到对他人的某些义务。害羞则更多的是由于对自我的关注而非对他人的关注。情绪

3、表达的发展童年中期到青少年期时间情绪情绪的类别影响因素儿童中期 自我意识情绪体验日益增多 情绪由重要的现实生活事件所引发 ,与父母对成功和失败的反应有关青少年早期到中期 抑郁、孤独等消极情绪增加 l 伴随性成熟的心理和激素变化l 与父母、老师和同伴的矛盾激增所导致的生活压力(与认知能力发展也有关)l 亲子冲突、同伴矛盾l 女孩更容易受到压力所导致的消极极情绪的困扰 1、 在儿童中期,自我意识情绪体验日益增多 2、 青少年早期到中期,抑郁、孤独等消极情绪增加 ,女孩更容易受到压力所导致的消极极情绪的困扰 。(二)情绪调控的发展情绪调控/情绪自我调节:控制情绪或调整情绪唤起至适当强度和水平的策略(

4、既包括对一些不良情绪的抑制和缓解,也包括一些情绪的增强)1、0-1岁时,开始出现情绪调节策略,以自身身体为中心的调节例如吮吸或出声,把脸转开,但此时还不能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还需要照料者的主动安抚。2、1岁末,爬行和行走使婴儿可通过接近或远离不同的情境来调节情绪3、2岁左右,表征和语言的发展使儿童产生新的情绪调节方式,但还不能很好地用语言来安慰自己,但语言提供了一种向他人求助的方法4、2-6岁时,:从依靠他人调节到自我调节,通过限制感觉输入、跟自己讲话等注意力转移、想象等调节自己的情绪,但还不熟练5、儿童中期,情绪自我调节能力迅速增长,更多采用言语策略来应对不良情绪6、青春期,对情绪控制能力的

5、知觉(情绪的元认知)逐渐增长,并对青少年的社会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情绪调节某些自我意识情绪的增强唤起孩子的内疚情绪:没有愧疚感的孩子会对自身和社会造成伤害唤起孩子的自豪感:让孩子学会为自己喝彩情绪的社会化和情绪的自我调节:情绪表达规则emotion display role:文化所规定的在特定情境中哪些情感应该表达,哪些情感不应表达的规则情绪表达规则的获得: 7个月时出现对情绪表达规则的初步学习(具有一定条件反射的性质) 3岁开始出现掩饰真实感受的能力,但不够高明 小学时期获得对所处社会的情绪表达规则的充分理解 女孩比男孩更好地习得了情绪表达规则成人在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发展当中的作用是什么?1、接

6、纳孩子的情绪:肯定积极的情绪或安抚消极情绪,并且和儿童谈论他们的情绪2、帮助孩子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情绪3、帮助儿童认识到向他人描述自己情绪的时机:教给儿童一些合适的词汇来帮助他们谈论自己的情绪和通过帮助孩子发现行为线索使他们意识到别人的情绪4、引导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引发情绪的情境线索上(3) 情绪识别和理解的发展1、情绪识别能力的发展:婴幼儿时期的发展在最初的几个月(约0-4个月),婴儿开始逐渐觉察到他人不同情绪表情的范围,并通过相当自动的情绪感染过程对他人的情绪做出反应7-10个月,婴儿获得了产生社会性参照(social referencing)能力:在不确定情境中根据他人的表情对当前情境做出推

7、断,并借此调整自己的行为反应的能力2、儿童阶段,情绪识别和理解能力稳步发展4-5岁:对原因的解释更倾向于外部因素:他很高兴,因为他荡得很高小学时期的儿童对情绪的解释更多倾向于内在原因6岁左右儿童可以理解同一情境可以引发不同人的不同情绪8岁时,开始意识到人们在同一时间可以经历不同的积极或消极情绪6-9岁:开始理解人可以同时体验多种情绪,开始整合相互矛盾的信息(如个人、情境和历史信息)来进行情绪推断,这与思维的去中心化有关2、 气质的发展(一)气质的定义:气质(temperament):是个体在情绪、运动、注意反应以及自我调节等方面的先天差异。气质的维度: 恐惧性 易激惹性(挫折-愤怒) 活动水平

8、 积极情绪/社交性 注意广度-坚持性 节律性(2) 气质的分类:1、 容易型气质(easy temperament):随和的儿童,脾气平和,情绪比较稳定,对于新事物较为开放和适应。他们的生活有规律,行为可以预测。2、 困难型气质:这类儿童活跃、易怒、生活没有规律,他们对改变常规会有过度的反应,对新的事物和人适应较慢。3、 迟缓型气质:这类儿童不怎么活跃,有点抑郁,对新的任何环境适应较慢。但是与困难型儿童不同,他们对新颖的刺激的反应一般比较温和。(三)气质的先天性和可塑性1、先天性2、可塑性 家庭的共享环境对积极成分影响比较大:例如父母的人格类型,不因为孩子的大小、男女差别对待 家庭的非共享环境

9、对消极成分影响比较大:父母因为儿童的差别产生教养方式的差别,例如父母的抚养方式与儿童气质类型的拟合度 文化的影响3、 稳定性:较为稳定的气质成分:活动水平、易怒性、社交性和害羞、行为抑制性(behavior inhibition):个体面对陌生的人或事时退缩的倾向的气质特征是否某种气质对适应更有益?否:取决于气质类型与环境的性质和要求的拟合度根据儿童的气质设计相应的活动是困难型儿童可能会有更多适应问题,如更多攻击行为迟缓型儿童则可能在社会交往中退缩,被同伴忽视表达性差的儿童可能较难与父母形成良好的依恋气质对儿童适应的影响因不同文化而有差异3、 依恋的发展鲍尔比(Bowlby, 1969):依恋

10、指儿童与特定个体之间形成的一种正性的强烈的情感联系。(依恋是双向的:婴儿对母亲的依恋、母亲对婴儿的依恋)依恋的形成:依恋在婴儿与父母最初几个月的交往中逐渐形成。出生头几个月中的日常同步性对依恋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两个人之间的和谐互动。在这种互动之中,双方都积极根据对方的感受或行为调整自己的回应依恋形成没有关键期 儿童能够跟保姆或者养父母建立紧密的依恋关系(1) 婴儿如何形成依恋:基本依恋的发展1.非社会性阶段(0-6周):不能区分社会性和非社会性信息,对社会信息和非社会信息的反应没有明显差异2.未分化的依恋阶段(6周-6、7个月):对人类更为偏好,喜欢社会性刺激,但未对熟悉不熟悉的人进行有效区

11、分3.分化的依恋阶段(大约7-9个月):与某个特定的人形成依恋4.多重依恋阶段(大约9-18个月):与多人形成依恋(2) 依恋的理论:早期依恋理论:1、 精神分析理论:我爱你,因为你喂养我,满足性的冲动2、 学习理论:我爱你,因为你奖赏我,母亲作为喂养者,将喂养作为一种奖赏。对学习理论的抨击:Harry Harlow对恒河猴的研究(Harlow & Zimmerman, 1959)3、认知发展理论:爱你,我必须知道你的存在产生依恋之前,婴儿必须要能将熟人和陌生人区分开。他们还必须意识到熟悉的陪伴者存在的永久性(获得客体永久性)。因为人们很难和一个一旦从视野消失就不存在的人形成未定的关系。当代依

12、恋理论-习性学理论依恋的适应价值:从个体发展来说,是婴儿为躲避捕食者或自然灾害的伤害而出现的本能反应。从种系发展来说,使下一代存活到足以具备了生育能力1、习性学观点的起源:洛伦兹对印刻现象的研究2、人类的依恋:婴儿和照料者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了彼此相互喜爱和建立亲密依恋的本能反应。例如:婴儿天生具有惹人怜爱的外表和反射行为丘比特娃娃效应父母或其他成人具有对婴儿发出的交往信号做出亲切反应的本能(依恋不是自动产生的)(三)依恋的另一面: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1、陌生人焦虑(“怕生”)stranger anxiety:婴儿在陌生人接近时表现出的恐惧和戒备反应。2、分离焦虑(“粘人”)seperation

13、anxiety:婴儿在同依恋对象分离时表现出的恐惧和戒备反应。产生原因:习性学的观点:与婴儿对捕食者等其他危险信号的恐惧或回避的本能反应有关。认知发展的观点:无论分离还是陌生人焦虑都是知觉和认知发展的自然产物。因为无法确定陌生人是谁或熟悉者的去向。(4) 依恋质量的个体差异:1、 安全型依恋(secure attach-ment)这类儿童喜欢喝亲密伴侣在一起,将她作为探索的安全基地。2、 抗拒行依恋(resisent attachment)一种非安全型依恋,其特点是有强烈的分离抗拒。希望和照料者保持接近,但又对照料着的主动接近表现出抗拒,特别是在分离重聚时。3、 回避型依恋:非安全型依恋,特征

14、是很少表现出分离抗拒,儿童甚至对照料者有意回避和忽视。4、 组织混乱/方向混乱型依恋:特征是儿童在重聚时出现的矛盾行为,他们先是想接近,然后又是突然的回避照料者。(5) 依恋对后期发展的影响:安全型依恋-更好的社会技能和人际关系、情绪能力、更积极接受挑战非安全性依恋-社会性退缩、人际关系差、违纪、攻击行为和其他情绪障碍为什么依恋质量可以预测以后的发展?Bowlby(1980, 1988) 婴儿对自己和他人的内部工作模式会影响婴儿的依恋类型。内部工作模式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一种认知表征,用以解释事件并形成对人际关系的期望,父母的内部工作模式会影响子女的依恋类型 自我工作模式积极消极他人工作模式积极安全型(安全型基本依恋)专注型(抗拒型基本依恋)消极失落型(回避型基本依恋)恐惧型(disorganized-disoriented)这些现象会在2岁后,随着婴幼儿智力的发展和远离安全基地的探索的增多而急剧下降陌生情境测验是用于评估1-2岁的个体依恋质量的通用方法(6) 影响依恋发展的因素1、文化:德国:回避型依恋;日本:抗拒型依恋(娇宠)2、抚养方式:A.抚养者的个人因素:临床抑郁.早期被忽视、受虐待、不曾感受到爱.孩子出生不是所期望的B.其他环境因素.健康、法律和经济问题.配偶关系抚养方式 婴儿的依恋类型敏感、耐心、温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