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青椒褐斑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上传人:极*** 文档编号:97429 上传时间:2016-11-2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棚青椒褐斑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大棚青椒褐斑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棚青椒褐斑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棚青椒褐斑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金锄头农业技术库大棚青椒褐斑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江苏省东台市是全国无公害蔬菜出口基地县(市)之一,青椒是无公害基地种植的一个重要品种。近年来,青椒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06 年达 9700 公顷,其中大棚设施栽培达 90%以上。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重茬面积的增加,大棚青椒褐斑病发生日趋严重,少数重病田块出现大量落叶现象,严重影响青椒的产量和品质。为控制该病的发生蔓延,笔者自 2002 年起对大棚青椒褐斑病的危害症状、发病规律进行了观察研究,并对其发生流行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现报道如下。1 为害症状及发病规律主要为害青椒叶片,也可为害青椒茎枝。叶片受害形成近圆形褐色斑点,逐渐变

2、为灰褐色,表面微隆起,病斑具有一个明显的浅灰色中心,周围有黑褐色同心环,边缘有黄色晕圈,严重时多个病斑相连,叶片变黄脱落。茎枝病斑似叶片。青椒褐斑病病原为辣椒尾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以分生孢子及菌丝体在植株病残体上或以菌丝在病叶、病茎上越冬,也可在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常始于苗床,大棚内高温高湿时间长,对该病扩展有利。本地双层大棚设施栽培发病早,且明显重于单层大棚。2 发生特点青椒褐斑病在本地发生具有 4 个特点:一是发生时间长。由于大棚青椒的周年种植,全年基本可以在大棚青椒上查见。二是发生面积大。2005 年全市青椒6100 公顷发病,占总面积的 71%;2006 年全市青椒

3、5700 公顷发病,占总面积的 59%。三是高峰期明显。2 月一般发生较轻,34 月病情缓慢扩展,5 月底到6 月中旬在春季大棚青椒上出现一个明显的发病高峰。10 月底到 11 月上旬在秋季大棚青椒上出现第二个发病高峰,且发病程度重于春季。四是发生危害重。近两年,大棚青椒褐斑病均达到偏重发生水平,高峰期一般病棚率 70%左右,病叶率 20%30%,重病田块病叶率达 95%以上,并出现大量落叶现象。3 流行原因分析充足的病源基础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本市就开始大面积连片种植大棚青椒,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加和种植年限的延长,重茬连作田块增多,积累了大量的菌源。适宜的小气候环境本市常年 5 月平均

4、气温 降雨 0 月平均气温 降雨 于大棚增温、保温作用明显,一般 45 月和910 月青椒棚内气温明显高于露地,白天正常在 2530,加之植株枝叶繁茂,棚内郁蔽,小气候十分适宜病害扩展蔓延,如遇阴雨天气或大棚内灌水,湿度即可满足病害流行要求,导致病害迅速发展蔓延。品种抗病性不强据调查,目前本市大面积种植青椒品种发病情况没有明显差别,未发现高抗病性品种。4 综合防治技术农业防治实行水旱轮作,种植田块宜选择排水好的沙壤土。同时,要选用耐病品种,忌用病田土育苗,避免菌源随苗土传播。开好田间“三沟”,合理灌水,以浇灌根际周围为主,切忌大水漫灌;最好覆盖地膜,减少地面蒸发,降低棚内湿度,同时可保持土壤湿度,保证青椒的正常生长;收获后及时清理病残体,减少菌源。金锄头农业技术库化学防治棚内高温高湿时,提早施药保护。发现病株,及时选用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或 40%杜邦福星乳油8000 倍液交替喷雾防治,每 7 天左右 1 次,连续 23 次。遇到长期阴雨寡照天气,棚内湿度过大时,宜使用烟熏,667 平方米使用 15%腐霉利熏蒸剂300g,防止病害的发生蔓延。专利查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农作物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