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与自我管理.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7428061 上传时间:2019-09-04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1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化与自我管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社会化与自我管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社会化与自我管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社会化与自我管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社会化与自我管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化与自我管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化与自我管理.ppt(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心理学,杭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 程素萍 0571-88273337(O) 0571-88065291(H) H,第一节 概 述 社会心理学的性质 介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间的中间 性、边缘性的学科。 1875年由德国学者谢夫勒提出 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908年罗斯、麦独孤出版了冠名为社会心理学的著作。, 人类学,特别是文化人类学家发现,“在心理学及大部分社会学之外,存在着另外一类人类行为的决定因素。这就是传统的风尚习俗、典章制度、工具、哲学、语言等等,即我们统称的文化。” 人类学家收集的大量材料,使我们能理解在原始文化条件下人们意识、思维、言语、风俗和习惯历史发展的特点。,第一单元

2、 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一)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 奥尔波特: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 现实的影响:如:教室中师生的交往; 想象的影响:交往双方通过媒介物产生的 影响; 隐含的影响:他人及其行为所包含的一种象征性 意义,如:教授身份。,(二)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 如,艾尔乌德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 (三)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定义 潘菽的定义:社会心理学要研究的主要应该是人的一生的全部心理发展变化及其一般表现与他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的关系。,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一)社会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

3、起的并对社会 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勒温的公式 B = f ( P, E ) (二)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 社会刺激:是各种社会客体对人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社会客体分两大类: 社会情境:与个体或群体直接发生联系的其他个体或群体; 社会文化环境: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经济地位与经济状况、社会规范、风俗、时尚、信仰体系、民族与阶级、交往方式等,即社会存在或宏观环境。, 社会心理活动,与即时情境有关,也与经验和人格特征有关。 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关系密切; 区别: 社会行为:外显的、客观存在的; 社会心理:内隐的,属于个体主观世界的。,三、社会心理的研究范围

4、社会心理学的三个研究层面: 微观的个体层面:个体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等,以及个体与个体的互相作用,如人际关系等。 群体层面:如群体的凝聚力等,以及个休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 社会层面:如风俗、时尚等,阶级、阶层和民族的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但重点是个体层面。,第二单元 社会心理学简史 美国学者霍兰德的“三阶段论”: 哲学思辨阶段启蒙时期; 经验描述阶段形成期; 实证阶段确立期。 一、哲学思辨阶段(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 特点: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如:关于 “人性”的争论。, 柏拉图、苏格拉底等人:人受到教育和环境的影响。 康德、卢梭 亚里士多德:人由生物

5、或本能所支配。 马基雅维里、霍布斯 马氏:人无法摆脱暗杀、欺诈和背叛等堕落倾向的,社会没有道德可言,权力是至高无上的。 印象整饰,二、经验描述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思想: 达尔文的进化论 从生物学和人类学的角度研究人类本性,从进化论的观点研究人类社会的进步。 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拉札鲁斯、谢夫勒、冯特。 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塔尔德、迪尔凯姆、列朋等, 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麦独孤(1908),社会心理学本能论 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潜意识、性本能和本我、自我 及超我的人格理论 经验描述阶段是社会心理学形成时期; 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社会学家罗斯出版的 社会心理学,标志着社

6、会心理学的诞生。,三、实证分析阶段(20世纪20年代 ) 特点: 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 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 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先驱: 特里普力特、莫德;奥尔波特、默菲夫妇。, 20世纪30-40年代: 瑟斯顿、李克特的态度量表; 谢里夫的游动效应研究群体规范; 莫里诺的社会测量法; 勒温的群体动力学研究; 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二次世界大战后: 特点:研究领域拓宽;理论向多元化发展; 提出了新理论;开展了应用研究。 20世纪80年代 美国学者提出跨文化社会心理学概念。优点是研究复杂的社会情境,这是在实验室里无法实现的。,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应遵循的原则

7、客观性原则: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系统性原则: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现象存在于一个系统 之中。如动态原则、整体原则、有序原则、 反馈原则等。 理论结合实际原则。 伦理原则:因为要控制情境或被试,特别注意欺瞒与恫 吓的后果,尽力避免身心健康的损害。,(1)必须采取保护被试的措施和步骤; (2)制定计划时,应评估其道德可接受性; (3)研究进行时时,应向被试说明研究计划的主要 部分,并征得被试同意; (4)在特殊情况下的欺瞒须经批准,并事后向被试说 明,求得理解; (5)被试有退出研究的自由; (6)对被试提供的资料应加以保密,如公开发表须经 被试同意。,伦理守则:,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8、(一)观察法 定义:研究者用感官或借助仪器搜集资料的方 法。 1. 自然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 特点:对所观察的行为尽可能少地干预。 2. 参与观察法: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存在互动关 系的观察。 特点:身临其境,可获得较多的“内部”信息。,观察研究的分类 有结构的观察 ( structured observation ) 观察研究 非参与的观察 ( non-participant ) 无结构的观察 ( unstructured 参与的观察 observation ) (participant),(二)调查法询问法 特点:拟出一系列问题请被调查者回答,然后分析整理搜集到的资料,

9、以达到描述、解释和说明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的目的。 口头调查访谈;纸笔调查问卷。 1访谈法 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来搜集资 料的方法。 特点: 双方互相影响的过程 取得信任,积极配合, 具有特定的目的性和一套访谈提纲设计、 编制与实施的原则。 分类: 结构访谈与非结构访谈 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 访谈过程与技巧 准备工作 接近被访谈者 应对拒绝的技巧 谈话与提问技巧 追问技巧,2问卷法 定义:研究者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问卷搜 集资料的研究方法。 特点: 标准化程度较高; 收效快。 类型: 结构问卷与无结构问卷; 发送问卷、访问问卷、邮寄问卷, 问卷的结构 A题目 问卷的标题; B前言 说明

10、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组织 者、对被调查提供的资料保密等。 C指导语 怎样填写问卷的说明,包括填写 方法、要求、时间、注意事项和例题。 D问题及答案 问题的内容是问卷的主体。 E计算机编码。 F调查实施记录。 G结束语 通常在此对被调查者表示谢意。, 问卷设计的原则 A目的性原则 设计问卷时要明确并紧密围绕 研究目的。 B全面性原则 设计问卷时要全面考虑问卷内 容的构成,在提问语句及答案 设计中要尽量穷尽相关内容。 C非歧义性原则 设计问卷要使被调查者能正 确理解,避免出现歧义。 D非暗示性原则 设计问卷时,调查者力求避 免对被调查者的暗示与诱导。,(三)档案研究法 定义:按照一定目的搜集大量资

11、料(过去及现在的),通过内容分析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内容分析 优点:对研究对象的心理干扰小,适用于 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和时间跨度较长 的趋势研究; 缺点:工作量大,费时费力。,(四)实验法 定义:研究者在实验条件下,即人为控制 的非自然情境中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通过控制变量考察在一定条件下,一 种变量对另一种变量的影响。 优点:能使研究精确和量化,从复杂的关 系中揭示出因果关系。 缺点:其本身难于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 由实验法得到的因果关系与现实生活 的距离甚大;许多社会心理与社会行 为的研究很难于在实验室中进行。,1. 基本概念 自变量 研究者选择、控制的变量。 因变量 跟随自变量变化而变

12、化的变量。 信度、效度。 2. 实验的类型 根据实验情境分为实验室实验与现场实验; 根据研究目的分为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根据实验设计分为前实验、真实验和准实验。 根据自变量的数量为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研究方法的比较,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一、社会学习论 定义:试图用行为主义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学说。 行为主义主要的理论假设是,先前的学习对现 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 简史 :巴甫洛夫和沃森;赫尔、斯金纳; 米勒、多拉德;班杜拉和沃尔特斯。, 学习的机制: 联想 强化正强化、负强化 模仿 观察学习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定义: 个体通过对他人行为与强化结果的 观察,获得新的行为反应

13、,或对已有 行为加以修正。 四个过程: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 机过程。,二、社会交换论 主张从经济学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 行为的理论。重点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 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 代表人物:霍曼斯 普遍性命题 成功命题 刺激命题 价值命题 剥夺与满足命题 侵犯与赞同命题,三、符号互动论 主张在与他人处于互动关系的个体的日常情境中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理论,特别重视与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代表人物:詹姆斯和米德;布鲁默等。 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 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其意义为基础的。 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是存在事物自身

14、中。 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主要观点: 心智、自我和社会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 语言是心智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心智是社会过程的内化,内化就是人的“自我互动” 过程。 行为并不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而是在行 动的过程中自己“设计”的。 个体行为受其自身对情境的定义制约。 在个体与他人面对面的互动中,身份及其意义也存 在于互动过程中。 自我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图 米德的交往理论模式 从担当角色来 估计意义反应 评价预期反应与实 估计他人反应 际的一致程度 以个人考虑来 他人的反应 他 1.真正存在的 对他人作反应 对他人的行动

15、 2. 想象中的 人 3. 潜在的,四、社会认知论及场论 强调个体认知过程在其行为中的重要性的社会 心理学理论,源于德国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人物:勒温、海德、谢里夫、阿什(希)、 纽科姆、费斯廷格等。 基本观点是:个体并不是被动面对客观世界的 各类事物, 而是主动地知觉世界。 场论 勒温的场论研究的六条原则, 三个基本概念: 心理生活空间 力:力是一个特定方向上行动的趋势 紧张与冲突 如果内外刺激使某一区域平衡状态被打破, 个体为恢复平衡,在心理生活空间寻求满足需 要的目标,释放能量,驱动行为达到目标。 冲突三种类型:双趋冲突、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二、冲突的形式 勒温提出对目标的反应倾向性 1. 接近接近型 + +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