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语言的方法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9735291 上传时间:2017-10-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4.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味语言的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品味语言的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品味语言的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品味语言的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品味语言的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品味语言的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味语言的方法(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品味语言的方法、诵读精彩文段:诵读是品味语言的最基本的方法。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说:“采用朗读的办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学生通过对精彩文段的反复诵读,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从而增强对语言的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文章不是无情物”,通过表情朗读,学生从朗读的语调、音色和形象生动的词汇中,领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学习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我主要采用多种朗读方法,诵读描绘“荷塘月色”的部分。除齐读外,或让学生先听录音,体会范读的速度,声调的高低以及感情的流露等;或由学生自己试读;或让学生自读,便于自己体味、揣摩;或由一

2、人范读,其他同学聆听,然后共同评论其优劣。、抓住关键词语:在景物描写中,关键词语就是指那些最能反映景物特点,又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荷塘月色中描写月下荷塘里的景色有:田田的荷叶、袅娜的荷花、缕缕的荷香、脉脉的流水;描写荷塘上的月的景色有:如水的月光、月色、月影。一切都显得那么得宁静、和谐、自由,与作者“求静”的心态相吻合,情景交融。描写景物形态的词语起到了渲染环境及刻画作者情感的作用,也属关键词语。如月下荷塘一段的“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点缀”、“袅娜”、“羞涩”等,无不与表现人物思想情绪、感情色彩密切相关。体味本文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还应抓住本文比喻、通感及叠字的运

3、用。比如,写静态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忽明忽暗、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塘中的月色,“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月的光华和阴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和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乃至带人进入一种幻境。作者锤炼语言的另一方面,是许许多多叠字的运用,这也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同时又加强了语意,给人一种音韵和谐的美感。如“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

4、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真是比比皆是,匠心独运。此外,一些数词、量词,甚至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起到特殊的作用,同样要引起重视。、体会深层含义:学生找到这些关键词语后,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些词语的意义和作用。我让学生思考:“云、月是淡淡的,不能郎照,作者却以为是恰到好处呢?”“蝉声与蛙声很热闹,为什么作者说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逐步明确这实际反映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历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作者不满黑暗现实,追求自由光明,但一时又看不清前进方向,心情苦闷彷徨,思想矛盾复杂,于苦闷中想求得一时的解脱,因此踏

5、上了求静之路,来到了日日曾走过的荷塘。欣赏着月下荷塘的美景,作者得到了片刻的宁静,但现实的阴霾在心头挥之不去,总有一股淡淡的忧愁蕴含其中。学生再进一步可以理解本文将客观描述与主观感受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通过比较,体会词语运用之妙:不同词语的运用,所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没有比较,就没有发现,就难有深的体会。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词语的优劣,品味其中的奥妙,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必然大增。荷塘月色中描述月光时这样写道:“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我让同学们比较“泻”字与“照”的区别。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一个“泻”字,变静为动,增强了月光的流动感,同时与“流水”相照应,而“照”就缺少这

6、样的表达效果。又如“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的“浮”,是否可以换作“漂”或“升”呢?同学们思考后明确,“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与“薄薄”相照应。“漂”和“升”就难以体现青雾的轻盈之美、自由之态。教学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自己掌握品味语言方法。实践证明,语文教学抓住了“品味”这个鼻子,完全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因为教材中所选课文大都是语言精品,引导学生深入品味,就如同挖井,井挖得越深,泉水越多,越甘甜。如何品味文学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鉴赏文学作品,必须由语言入手。联系语境展开联想是品味语言的根本原则和总的方法。针对不同的语言材料,我们又可以采用不同的具体方

7、法。一、推敲字词法文学语言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极富表现力,作家创作时特别注重炼字炼意的技巧。我们在阅读时要联系全文,反复咀嚼品味那些含义深刻隽永、表达形象生动、情味浓郁的字词,特别是一篇之眼和一句之眼。如读莫泊桑的项链,“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抓住一个“也”字,便可以化平凡为神奇,透视玛蒂尔德满是委屈的内心世界,把握她爱慕虚荣的心理和悲剧的性格。二、品味修辞法修辞方法不仅本身有一定的表达作用,而且往往能给语言附上形象性和抒情性。把握修辞的内容、用法并联系文章所描绘的形象、渲染的气氛,作者的情感倾向,文体特点等来体会其表达作用,有助于披文入情。如读贾平

8、凹的美文延川城:“这个地方花朵是太少了,颜色全被女人占去;石头是太少了,坚强全被男人占去;土地是太贫瘠了,内容全被枣占去;树木是太枯瘦了,丰满全被羊肉占去”真是构思独特,出语奇警。设想一下,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女人像花一样娇艳,男人像石头一样坚强,枣大羊肥,那一定会俗不可耐。作者的创新之美,就在于他能够展开奇想以绝妙的对比把事物以不同寻常的关系联系起来。延川城为什么花少石少,土地贫瘠,树木枯瘦呢?原来是因为这里的女人占去了花的美丽,男人占去了石的坚强,枣儿占去了土地的内容,羊肉占去了树木的丰满。看似无理的逻辑却给了我们一种全新的美感。我们所感受到的就不是自然景观的荒凉而是人文景观的生机活力,感受到

9、的就是作者对这里的赞美和热爱。三、填补空白美文学语言常常要留下空白,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时能展开联想和想像,品味语言丰富的潜台词,读出其弦外之音,丰富作品的内容,更深刻地领悟作者的情感。阅读古典诗歌尤其要透过其有尽之言品其无尽之意,再现诗歌的独特意境,如读杜甫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我们便要透过短短的十四字,想像诗人为我们创造的意境。我们仿佛就站在高迥处,置身于天地的辽阔空旷之下,看着万木摇落,萧萧之声就在耳边,秋的肃杀之气充溢着天地之间;眼前长江源远流长,日夜奔流不停,波涛翻涌。四、比较揣摩法写作同样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10、而不同的表达方式又常常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效果。那么我们在阅读时便可以把不同的语言形式进行比较,从而辨其高下优劣,品其不同情越。如沈葆桢的“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辉满十分”与林则徐的“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况清辉满十分”,一字之差,品格高下已见,前者自足骄傲,而后者则谦虚进取,思想态度迥异。总之,文学鉴赏时,能够从语言入手,综合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品味,便可敲开文学大门,感受文学殿堂的美。重视语言品味 回归语文本色 泗安镇中学 赵小兰内容摘要:语文学科的本位是对语言的玩味与感悟,以及对语言背后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悦纳。然而,在现今的许多语文课堂中,已经产生了语文课程本位迷失的现象。那么,

11、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在我们的课堂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从而摸索语言规律,获得言语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使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回归语文本色呢?本文将联系自己的认识及课堂实践并截取几位老师上课的精彩片段,简单归纳一下几种技法。关键词:语言 品味 方法毋庸置疑,中国的汉语言文学博大精深,简单的方块字的巧妙组合可以构建一个神奇的语言国度,其中玄奥即使我辈白首穷经也未必能真正领悟的。汉语之美展露在我们中学生面前的不过是薄纱一角。我们中学语文老师就是要带领孩子们在含英咀华中掌握方法,形成能力,提升情操。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教育学生理解,热爱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刘国正) 。然而冷静

12、思考前阶段有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教学状态,有必要反思几种现象。现象一:一堂语文课学生分组活动:有的根据文章内容画画,有的到外面排练节目,有的去上网查阅资料,分组活动后有的同学忙,有的同学走走看看什么也不干。现象二: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后便让学生分组讨论,有的小组一个优生在发言,其余是听众;有的是你一言我一语不着边际闲聊,有的小组干脆沉默,无人开口。反思:新课改以来, “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成了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冷清清的场面,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挖空心思,花样百出,穿插了诸如游戏、表演、画画、采访等能强调学生积极性的活动还有就是一定强调小组讨论,结果,一堂课下来

13、,气氛是活跃了,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听课者也倍感轻松。可静心一想,这节课学生读了几遍书?我们什么时候能让学生坐下来,静静地读一会书,静静地品味文章呢品味语言呢?品味语言是打开文学秘密之门的钥匙,是解读文本的关键。分析文章如果放弃了品味语言,就意味着失掉了文章最美的灵魂。那么我们可以运用哪些方法进行语言的品味呢?以下便是几种方法举例:一,酌。这里所谓“酌”是指推敲句中某一个特别亮眼的词,这些词犹如沙砾中的珍珠一句子因之而显光彩。语言大师朱光潜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 ”朱先生所说的“谨严” ,就是“咬”和“嚼” ,就是古人那种仔细“推敲”的精神。在品味语言教学中,也必须

14、引导学生发扬这种精神。古人有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 ,贾岛“僧敲月下门”之中对“绿” , “敲”二字的推敲佳话。现在的我们虽不必提倡苦吟工夫,但我认为抓住一些特别的字词就能以四两拨千斤之巧劲走进文本。如散步一文是“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天” ,师问:“你从哪个词可以感到母亲身不好?你感受到母亲身体不好到什么程度?”文字是生命的酒,一个“熬”字不知包含了多少关切,多少恐惧!让学生品味一个“熬”字就能马上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风烛残年的母亲的深深的关切及害怕失去母亲的恐惧之情。再如鲁迅孔乙己中当孔乙己来到咸亨酒店众人打趣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 ,孔乙己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

15、香豆, “他从口袋里排出九文钱”一个“排”字写的是动作,表现的却不只是动作,还有动作者的神态,当孔乙己把九文钱一个个地排在台子上的时候,可以想见他的心里和脸上一定是十分得意的。这个动作是无声的语言,是对那些嘲笑者有力的回击,也可以想见孔乙己那可怜而又微薄的自尊。二,比。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比较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对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叶圣陶先生也告诫我们:语文教学不应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的规则, “最紧要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 ”因此,我们应当在语文

16、教学中重视运用比较的方法,抓住课文中关键词语引导学生进行前后比较,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挖掘教材思想和艺术的内涵,探究作者的匠心。如: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 哗,哗。 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后面大船来得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 ,哗哗,哗哗哗!例例都是对水声作了描摹,但二者所体现的含义不同。通过学生品读比较,结合语境,解析出了很丰富的内涵。例中“哗,哗,哗”的声音,节奏匀称平稳,水声不大,表现出妇女们的轻松、舒畅、消闲的心情。例中“哗哗,哗哗,哗哗哗”的声音,表明水声大,船行快,展示了几位青年妇女紧握橹把,越划越快的情景,既渲染了紧张急迫的气氛,又反映了妇女们沉着而略带紧张的心情。五十年代的课本,曾经把“哗哗哗”改成“哗哗” ,但孙犁同志不同意,他指出:“衡量文情” , “最后一个哗字多么重要。在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