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理学已完成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9735036 上传时间:2017-10-04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29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心理学已完成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学习心理学已完成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学习心理学已完成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学习心理学已完成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学习心理学已完成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习心理学已完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心理学已完成(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94第七章 态度与品德学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现象:学生喜欢玩电脑游戏,却不喜欢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一个中学生愿意在网络上与从未谋面的网友聊天,却不愿意与始终关注自己成长的父母沟通。这里提到的“喜欢”与“不喜欢” 、 “愿意”与“不愿意”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对某一事物的肯定或否定、赞成或反对、接受或拒绝、选择或不选择都涉及态度问题,而与道德规范有关的态度则是品德。优良品德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过程中可以借鉴改变态度的途径和方法。本章主要论述态度与品德的含义、态度形成与改变的过程与条件以及品德形成的过程与良好品德的培养。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概述一、态度的性质(一)态度的含

2、义“态度”(attitude) 一词来源于拉丁文“aptus” ,基本含义是适合、适应,是指对特定事物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稳定的、评价性的内部心理倾向。在态度研究的历史中,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不同的概念,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态度是一种评价或情感反应,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来评价世界。奥尔波特认为态度是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境的反应;他的定义受行为主义的影响,强调经验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克瑞奇认为态度是个体对自己生活世界中某些现象的动机过程、情感过程、知觉过程的持久组织;他的定义强调个体的主观经验,把人当成会思考并主动将事物加以建构的个体,反映了认知派

3、的理论主张。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成分构成的心理倾向。他的定义吸收了认知论和学习论的要素,强调了态度的构成及特性。法齐奥( Fazio)认为态度是个体的认知结构中特定对象与特定评价之间的联结。该定义反映了当代社会认知心理学对态度表征体系的强调。尽管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但大多数研究者都同意态度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成分;态度指向特定对象;态度代表了一种内在的、相对稳定的主观倾向;态度能够影响个体在相关情境中的行为。(二)态度的构成要素与态度类型1态度的构成成分态度由认知( cognition)、情感(affect)和行为倾向(behavior

4、 tendency)三种成分组成。可以按照态度组成要素的开头字母,将其称作态度的 ABC 理论,如图 7.1 所示。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人们作为态度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认识、理解和评价。它可能是中性的,如对某一物件的大小、形状、颜色的认识。但一般的认知和理解都带有评价色彩:肯定或否定、赞成或反对。比如“长城是人类艺术的瑰宝” ,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 “网络给大学生的学习带来便捷”等。这种有意义色彩的评价使人们倾向于按照刻板印象来认识事物并对其进行思考。例如,一提到女同学的学习状况,很多人就会想到女生智商比男生低,在学习方面天生不如男同学有潜力。心理学家的研究已经证实,这种观念不是对女性特征

5、的客观描述,而是性别偏见。观念或认知是在直接或间接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也可以通过新经验的建立而获得改变。如果新接受的信息与既有的观念总是不相一致的,则人们的观念就会发生改变。例如,如果我们接触的女同学聪明、勤奋、成就动机强烈、成绩优异、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与独立型,则关于女同学“笨”的落后观念就会动摇并最终发生变化。态度的情感成分是个人对态度对象在评价基础上产生的情绪或情感反应,被认为是态度的核心成分。比如,热爱或仇恨、喜爱或厌恶、热情或冷漠、尊敬或轻视等。由于认知的影响,个体对于客观事物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比如,认识到“长城是人类艺术的瑰宝”而“感到长城气势宏伟” ,认识到“数学是

6、自然科学的基础”而“喜欢学习数学” ,认识到“网络给大学生的学习带来便捷”而“愿意上网” 。但我们有时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如烦躁不安,却不能明确意识到产生的理由。96态度的行为倾向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表现出行为的可能性,是行为的直接准备状态。作为态度与行动相联系部分的行为倾向性,通常表现为“做不做”或“怎么做”的指令,如“我想登上长城” , “我们要学好数学” , “我们要改变落后的学习模式,更多地利用网络”等。一般地说,态度的三个成分是协调一致的。例如,看一场精彩的电影,演员的出色表演会使我们对他们形成一定的态度。其中,由于我们的审美知识和评价,对他们给予我们的艺术享受产

7、生崇敬之情与美的感受以及由此激起想要再看一次他们的演出的行为倾向是完全协调一致的。再比如,中学生了解吸烟危害后就反对吸烟,因此不想吸烟或准备戒烟。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三个成分不协调一致的情况。比如我们经常听到学生讲:“我知道整个晚上都看动画片或上网聊天、打游戏是不对的,但我就是喜欢看电视、喜欢上网,所以每天放学回家后第一件想要做的事就是打开电视或打开电脑。 ”有研究表明,情感成分与行为倾向成分之间的相关比较高,而认知成分与情感成分、认知成分与行为倾向成分之间的相关相对较低,因而人们常以情感作为态度的一种测量指标。人们比较善于用语言或动作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态度,但难以支配与态度相关联的情感

8、。2.态度的类型传统上,态度一直被看作是一种个体对特定对象支持或反对的内在心理倾向,是一个单维的结构。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美国心理学家格林沃德(Greenwald) 和巴纳吉(Banaji)提出了内隐性社会认知 (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的概念,即过去经验的痕迹虽然不能被个体意识到或自我报告,但是这种先前经验对个体当前的某些行为仍然会产生潜在的影响。随后,内隐态度(implicit attitudes)的概念被提出,即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的一种无意识痕迹潜在地影响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情感倾向、认识和行为反应。也就是说,人们对特定对象的态度受到很多不被意

9、识到的因素的影响。在这种状况下,人们或者意识不到自己的态度倾向,或者虽然表现出态度倾向和行为反应,但是并没有意识到产生这些倾向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威尔逊( Wilson)和林德赛(Lindsey)等人提出了双重态度模型理论(dual attitudes model),他们认为人们对于同一态度客体能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评价,一种是能被人们所意识到、所承认的外显的态度,另一种则是无意识的、自动激活的内隐态度。该理论认为内隐态度可以自动激活,而从记忆中提出外显态度则需要更多的认知容量和动机。外显态度变化容易,而内隐态度变化缓慢,态度改变技术通常改变的是外显态度而非内隐态度。(三)态度的功能人为什么要形

10、成或保持某种态度,这就涉及态度的功能问题。态度具有以下功能。1适应功能人是社会性的生物,人们的态度也是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适当的态度将使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因此人们总尽力发展能给自己带来最大利益的态度。以需要为中介,人们对于能够满足自身需要的对象会产生积极的态度;对于不能够满足需要的对象就会产生消极逃避的态度。2自我防御功能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有利于自我防御的态度。兰博特等人所做的耐痛力测97定的经典实验证明了态度的自我价值保护功能。测定仪器是在血压计空气袋上装一个硬橡 皮头改装而成的。实验操作是像测量血压一样把改装的空气囊扎在被试手臂上,然后增加气压。随气压增加,硬橡皮头会顶人肌肉

11、产生无伤害的痛感,气压愈大,痛觉也愈强烈。到被试最后不能忍受而叫停时,血压计的读数就是该被试耐痛阈限的定量的、客观的指标。参加实验的大学生,一半为基督教徒,另一半为犹太教徒。第一次测定之后,在休息过程中,实验者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由一半犹太教徒与一半基督教徒组成。实验者告诉犹太教徒, “有报告说犹太教徒对痛苦的忍耐性不如基督教徒。 ”对基督教徒则说:“有报告说基督教徒对痛苦的忍耐性不如犹太教徒。 ”实验的控制组由另一半基督教徒与犹太教徒组成,对他们没有任何提示。休息后的再测量发现,无论是基督教徒,还是犹太教徒,实验组被试的耐疼痛能力大大增强,而控制组则没有变化。由此可见,态度或信仰上

12、的倾向导致了人们宁可忍受更大的痛苦也要改变自身所属的群体不能忍受痛苦的不良印象。信仰使人把群体的价值看成是自我价值的一部分,并在行动上努力对其加以保护。3.价值表现功能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事物的善恶、是非和重要性的评价。在很多情况下,一个人的态度表现了他的主要价值观。比如,中学生自愿参加“消灭白色垃圾,保护校园环境”的活动就表明他们赞同这一主题,并持有“保护环境是重要的”这样一种价值观。4.记忆过滤效应大量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已经很好地证明了态度对人们内部信息加工过程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家琼斯(E. E. Jones,1956) 研究证明,人们对支持自己既有态度的材料,学习起来更容易,信息更容易被自己

13、的记忆系统吸收和同化。而与个人既有态度相违背的材料,不仅学习、记忆起来更困难,而且获得的信息也容易被歪曲。态度对于记忆的这种选择作用被称为态度的过滤效应,即作为心理准备状况的态度会对信息加工过程产生制约,自动过滤掉不利于自己的信息。5.激励功能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对学习怀有浓厚兴趣、学习主动、态度积极的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与记忆学习材料,在学习中善于动脑,勤于动手,学习效果也会更好些;否则就会有相反的效果。态度也会影响到工作效率。一个人喜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就会努力工作,产生高效率;对工作有厌倦感的人,在工作中就提不起精神,致使工作效率低下。当然,学习态度端正也不一定就能取得好成绩,因为在

14、学习过程中,智力、学习策略等因素也会影响到学习成绩;工作满意度低,工作效率也不一定低,由于其他动机的支配,如:为了维持生计、受人尊重或自我表现也能提高工作效率。但在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对学习、工作满意度而态度积极的人比持有消极态度的人会有更高的效率。(四)态度与行为的关系通过态度来预测行为是人们最初研究态度并将其视为心理学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的原因。然而,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1936 年,美国盖洛普民意测验成功预言了罗斯福总统的当选。预测投票数与实际投票数相差不到 1%。这一巨大成功不仅使得民意测验成为一项引人注目的事业,更重要的是,它向人

15、们展示了如果运用正确的方法,确实能够了解人们的真实态度并且通过态度来预测行为是完全可能的。1972 年、1976 年及 1980 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盖洛普民意测验以及其他98主要新闻机构所做的民意测验结果也显示,在选举行为上,态度有着高度的预测行为的作 用。众多的态度与行为一致的研究结论,特别是大量的最终被证明是正确的民意测验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态度作为行为的准备状态的确可以成功地预测人们的行为。同样在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拉皮尔 (R TLapiere) 所进行的一项著名的现场研究却对态度与行为之间协调一致的关系提出了挑战。20 世纪 30 年代的美国,种族歧视的现象非

16、常普遍,对有色人种的歧视尤为严重。研究者写信给旅馆老板说东方人要预约房间举行聚会时,一律遭到拒绝。但当研究者与一对中国夫妇一起到达旅馆并要求提供食宿时,许多旅馆并未拒绝。另一种情况是没有其他人陪同,只是一对中国夫妇到旅馆要求提供食宿,许多旅馆也未拒绝。该研究结果表明,人们的态度与行为并不一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言行不一的情况。由此可见,态度与行为之间并非总是协调一致的。研究者认为,影响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类。(1)态度与行为的对应关系。态度是针对特定对象的,在从抽象到具体的不同水平上,存在着形形色色的态度。同时,影响某一具体行为的因素也非常复杂。因此,探讨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必须将态度与行为尽可能地对应起来。 比如,具体的行为要由具体的态度来预测,而一般性的行为要由一般性的态度来检验。在拉皮尔的研究中,询问的是一种概括化的态度,却用一种非常具体的方式来检验旅馆老板的行为,当然得不到显著的相关。(2)行为的特征。一个行为如果符合社会规范,社会敏感性低,则个体较少考虑外界因素,更有可能根据自己的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