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於美的涵义的三个形式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9733359 上传时间:2017-10-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2.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於美的涵义的三个形式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关於美的涵义的三个形式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关於美的涵义的三个形式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关於美的涵义的三个形式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关於美的涵义的三个形式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於美的涵义的三个形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於美的涵义的三个形式(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於美的涵义的三个形式。 一,它表示感官愉悦的强形式。 二,它是伦理判断的弱形式。 三,专指审美对象。 朱光潜讲,”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态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性质。” 达到主客观在”意识形态”即情感思想上的统一,才能产生美。 这个观点与唯独对为甚麼感觉到美作出客观解释的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的同构说可视为统一理论的不同表达:外在世界(物理)与内在世界(心理)的”力” 在形式结构上有”同形同构” 或者说”异质同构”关系,即它们之间有一种结构上的相互对应。 由於事物的形式结构与人的生理心理结构的大脑中引起了相同的电脉冲

2、,所以外在对象和内在情感合拍一致,主客协调,物我同一,从而,人在对各种对称、比例、均衡、节奏、韵律、秩序、和谐.中,产生互相映对符合的知觉感受,便产生美感愉快。 人类依照客观世界本身的规律,来改造客观世界,以满足主观需要,这个改造了世界的客观现实存在的形式便是美,所以,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型。这就是自然的人化的过程与结果。 美是真与善的统一,也就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对自然秩序、形式规律,人类逐渐熟悉了、掌握了、运用了,才使这些东西具有了审美性质。 就内容而言,美是现实以自由形式对实践的肯定,就形式而言,美是现实肯定实践的自由形式。 任性和偏见就是自己个人主观意见和志向,是一种自由。 但

3、这种自由还停留在奴隶的处境上。 你想干甚麼就干甚麼,恰恰是奴隶,是不自由的表现,是做了自己动物性的情绪、欲望,以及社会性的偏见、习俗的奴隶。 自由是由於对必然的支配,使人具有普遍形式(规律)的力量。 真正的自由必须是具有客观有效性的伟大行动力量。 这种力量之所以自由,正在於它符合或掌握了客观规律。只有这样,它才是一种”造型”改造对象的普遍力量。 孔子说”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艺术讲究”无法而法,是为至法”。 有法表现为无法,目的表现为无目的。.於是再也看不出目的与规律、形式与内容、需要与感受的区别、对峙,形成了有意味的形式,目的成了无目的的目的性,”上下与天地同流”,”大乐与天地同和”。 人类总

4、体的社会历史实践这种本质力量创造了美。 社会美 由於与多种多样的自然事物、规律、形式打交道,逐渐把它们抽取、概括、组织起来(均指实践活动),成为能普遍适用、到处可用的性能、规律和形式,这时主体活动就具有了自由,成为合规律性与目的性即真与善的统一体。这个统一在这里表现为主体活动的形式善的形式。善本身好像就是一种形式,是能改造一切对象、到处适用的形式力量,於是这种实践活动的美的实质,恰恰在於它的合规律性的内容,即真成了善的内容。 因为社会美正是美的本质的直接展现,可以注意几点。 一。从动态过程到静态成果。 首先是呈现在群体或个体的以生产劳动为核心的实践活动的过程之中,然後才表现为静态成果或产品痕迹

5、。 亚里士多德讲悲剧就强调行为和情节,现实生活过程在艺术理论上的反应。其次才呈现在成果或产品上。我们对其欣赏并不只是种形式美的观赏,而是能从中感到社会目的性,感到社会劳动成果、社会巨大前进的内容,善成了真的形式。人们直接看到的是善,是社会合目的性,但它之所以能建成,却又是符合规律性(真)在起作用。 二。历史尺度。 因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广阔、深入,使社会实践的活动过程和产品成果不断发展扩大,在不同的时代,形成不同的社会美的标准、尺度和面貌。像历史的废墟、传统的古迹等等也都属此范围。因为它记录了实践的艰辛历史,凝冻了过去生活的印痕,使人能得到一种深沈的历史感受。 三。技术工艺和生活规律。

6、如何在工具本体之上生长出情感本体、心理本体,保存价值理性、田园牧歌和人间情味,这就是我所讲的”天人合一”。不仅有”自然的人化”,而且还有”人的自然化”。这恰好是儒道互补的中国美学精神。 我讲的”天人合一” ,首先不是指使个人的心理二首先是使整个社会、人类从而才使社会成员的个体身心与自然发展,处在和谐统一的现实状况里,靠人类的物质实践,靠科技工艺生产力达到极大发展和对这个发展所作的调节、补救和纠正来达到。 形式美及其一般规律或特徵,尽管本身是自然界的规律及现象,却又正是人类通过生产生活实践把它们从自然中抽离出来的。 ”抽象 ”表现的是对生命和现实世界的隔离、否定,是为了消灭具体时空以求超越有限,

7、是对永恒的追求,是人与世界关系的紧张、收缩和内在化。 作为真正艺术的原始纹样、装饰,并不是模拟自然的动植物,也不是知性的象徵符号,而是直接与心灵对应的”抽离”。这种”抽离”在於挣脱现实世界及自然事物的变动不已和有死有生的生命,以得到宁静、永恒、幸福的绝对、必然和法则。这就是”抽象” 的形式美的根源。 原始陶器的抽象几何纹饰,它实际表现的是一种稳定性、程序性、规范性的要求、实现和成果。 外在自然世界的杂多、变换、混乱、无秩序,通过这种活动,获得了整理、澄清和安顿,使自然界的规律性和程序性日益呈现出来,而且成为人的意识对象。各种形式结构,各种比例、均衡、节奏、秩序,亦即形成规律和所谓形式美,首先是

8、通过人的劳动操作和技术活动去把握、发现、展开和理解的。它乃是人类历史实践所形成的感性中的结构,感性中的理性。它们是有意味的形式。 人在这形式结构和规律中,获得了生存和延续,这就是人在形式美中获有安全感、家园感的真正根源。 自然美 自然美是美学的难题。 只有认为自然美的本质仍然来自客观的社会生活、实践,才是正确的道路。”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亦即”自然的人化” 说。 ”自然的人化” 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涵义。 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这是狭义的自然人化。广义的”自然的人化”是一个哲学概念。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指的是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 和谐

9、、小巧、光滑、对称是掌握了的规律性。不和谐、巨大、杂乱在这里也是作为一种掌握了的规律性。还有人经常把”自然的人化”解释为比拟性的,将自然对象作为人格的理想等等。这是康德讲的”道德的象徵”。 自然美恰恰相反,真是形式,善是内容。 狭义的”自然的人化” 是广义的”自然的人化” 的基础。原始人为甚麼不能欣赏山水花鸟,就是因为当时狭义的自然人化水平实即生产力水平,使他跟自然的关系不存在那广义的自然的人化。 ”究竟有没有纯粹的形式美?” 可以说有,因为的确有为全人类共有的形式美,它是超时代、超阶级的;但也可以说没有,因为的确没有脱离整个人类历史的形式美,没有人类社会,形式美是不存在的。 人的自然化有三层

10、意思。 一是人与自然界的友好和睦,相互依存,不是去征服、破坏,而是把自然作为自己安居乐业、休养生息的美好环境。 二是把自然景物和景象作为欣赏、欢娱的对象,人的栽花养草、游山玩水、流连景观、投身於大自然中,似乎与它合为一体。 三是人通过某种学习,如呼吸吐纳,使身心节律与自然节律相吻合呼应,而达到”天” (自然)合一的境界状态。 ”人的自然化” 是情感(心理)本体的建立,中国古代对上述三层涵义的”人的自然化”及它的” 天人合一”观念,对走向後现代的社会,可以有参考借鉴意义。科学世界与客观世界到底是甚麼关系?是否就是简单化的直接的对应、反映关系?看来不是。 彭加勒(H.Poincare)说,”发明就

11、是选择”,选择不可避免地要受感情的影响以及支配,其中包括科学上的美感。 抽象总是一种简单化的手段,一种新的美则表现为简单化的结果。 ”通向美的问题” 和直觉正是他们所发现或引导他们去发现科学的真理,爱因斯坦把这叫”自由的创造”,我们把这叫”以美启真”。 因为世界上的事物有许多相同的结构,他们相互对应、同形同构,有些是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只能用理知直观,即通过科学美而感受到和发现它。 一、基本概念(识记)1.美和美的东西:(1)美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也即美的本质,是指凡是美的事物都必须具有的某种质的规定性,是美的东西之所以是美的根本原因和依据。(2 )美的东西是指现实世

12、界中存在着的各式各样的美的事物。2.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1)从事物客观属性中去探求美代表人物有:a.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亚里士多德。b.古罗马的西塞罗。c.中世纪的塔塔科维兹和阿奎那。d.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e.18-19 世纪的荷加斯、博克和费希纳。(2)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a.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柏拉图。b.罗马时代的普罗提诺。c.黑格尔(3)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求美a.休谟。马歇尔的美在愉快说b.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的美在无意识的欲望说(4)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求美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狄德罗(5)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求美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车西尼雪夫斯基。(6)从社会化

13、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马克思。3.人的本质属性:(1)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求解,有赖于对人的本质的哲学把握;对美的逻辑性建构,应奠基在对人的本质属生的逻辑界定上。(2)人的本质属性至少包括:a.自然的属性,也就是物质性和动物性。b.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精神性和社会性是人的更内在的本质属性。c.无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还是物质性和精神性,它们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地存在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之中,所以,历史性和历史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又一重要特性。(3)作为审美关系的主体的人,其本质属性的系统化预设表现为自然-精神、个体-社会、历史- 文化这样三个主要逻辑层面或逻辑要素之间的整合。

14、而这三个逻辑层面的系统整合,就在总体上显现出人的本质属性。(4)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体系就建立在这种全面的、完整的人的身上,所以,通过对人的本质属性的逻辑性建构,由此而达成对人的本质的系统化理解,就为更高层次上的美的逻辑性建构铺设了哲学基础。4.多层累的突创(1)美的创造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这是有关美的创造问题的一个重要理论。(2)基本含义:a.从美的形成来说,它是空间上的积累与时间上的绵延,相互交错,所造成的时空复合结构;b.从美的产生和出现来说,它具有量变到质变的突然变化,我们还来不及分析和推理,它就突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一下子整个地抓住我们。5.美的形成和创造所依赖的基本层面:(1)自然

15、物质层:审美对象各种物质属性的复合,这是形成和创造美的基础,说明美虽然不是某种固定的物质属性,但又不能离开物质属性。(2)知觉表象层:知觉是感觉的复合,表象是感觉形式的复合。知觉表象是客观事物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的反映,它把个别与一般、感性的知觉与理性的认识、客观的现实与主观的感情统一起来,使客观的、本来只具有自然物质属性的感觉形象转化成人化了的感觉形象。在知觉表象这个层次,客观已经在向主观转化,物质已经在向精神转化。它是客观与主观、物质与精神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契机。(3)社会历史层:人类的审美感觉既离不开历史的文化传统,又离不开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可以说,社会历史层是

16、制约和影响美的形成和创造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4)心理意识层:意识指的是人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所展开的主观方面的心理活动。人作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既有个人的心理意识,又有社会的心理意识。美的形成和创造都离不开意识和无意识,它们是审美活动中主观方面的构成因素。承载着这些因素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特定的条件和时空关系的作用下相互交融和渗透,于是就形成和创造了美。(5)在上述四个层面中,自然物质层决定了美的客观性质和感性形式,知觉表象层决定了美的整体形象和感情色彩,社会历史层决定了美的生活内容和文化深度,而心理意识层则决定了美的主观性质和丰富复杂的心理特征。(6)正是由于美一方面是多层因素的积累,另一方面又是突然的创造,所以美能把复杂归于单纯,把多样归为统一,最后成为一个完整的、充满生命的有机的整体。它既有内容又有形式,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正因为美是各种因素多层次多侧面的积累,所以,我们就不能把美简单化,也不能把美固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