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培训讲义.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7324972 上传时间:2019-09-0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8.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茶艺培训讲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茶艺培训讲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茶艺培训讲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茶艺培训讲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茶艺培训讲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茶艺培训讲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艺培训讲义.doc(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茶艺培训讲义第一部分 中国茶道 (3学时)第二部分 茶器选配 (2学时)第三部分 茶艺技能 (10学时)第四部分 茶养生与保健 (1学时)第五部分 茶文化艺术赏析 (2学时)第六部分 茶馆文化 (2学时)第七部分 茶礼仪与规范 (5学时)第一部分 中国茶道1.1 中国茶道概述人们在品茶过程中除了获得对色、香、味、形等感官上的享受之外,还上升到体验心灵感受的境界,发展为一种精神上的追求。这种追求往往包含一定的审美要求与哲学内涵。特别是在茶艺的演示过程中,人们的这种精神追求常常会体现出某种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这就是所谓的茶道。茶道属东方文化。“茶道”一词最早出现于我国唐代。如唐代茶僧皎然的茶诗饮茶

2、歌诮崔石使君中写道:“熟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又如唐代封演所写的封式闻见录中载有:“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之言。1.2 中国茶道主要内容1.2.1茶道的基本含义中国文化中的“道”,本是指宇宙万物的本体及其运动的规律与准则。中国“茶道”的基本含义则是指以一定的环境气氛为基调,以品茶、置茶、亨茶、点茶为核心,以语言、动作、器具、装饰为体现。主要分为艺术、道德、哲学和宗教四个方面,即:(1) 饮茶过程中的思想和精神追求为内涵;(2) 修身养性、学习礼仪和进行交际的综合文化活动与特有风俗;(3) 品茶约会的整套礼仪和个人修养的全面体现;(4) 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民族性。1.2

3、.2 茶道的渊源 中国茶道源自远古的茶图腾信仰。远古的茶图腾崇拜是一种原始宗教,所以在人们表现出虔诚的狂热状态和执着追求生命“正道”的同时,必然伴有某种深入持久而厚重的信仰、法度与礼仪,这也是茶道的最初渊源。有着茶图腾的烙印及民族品格折射的茶道,是随着历史和文化的变迁,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目前,人们熟知的茶道渊源有三个主要时期:神农时期,西周时期,秦汉时期。 神农时期:“神农尝百草”的故事虽是一种传说,但一直作为茶的源头载入史册。传说,神农当年是在鄂西神农架尝百草的。 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

4、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由文中可知,茶已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环,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当时社会地位的重要。在国内,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不少人认为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载。1.2.3 茶道形成与发展 (1)中国茶道真正成熟于我国的唐代 唐代陆羽是中国茶道的鼻祖。其所著的茶经首创了法度周全的茶道。唐代茶道以文人为主

5、要群体,许多文人以茶修道并有建树。诗人卢仝“七碗茶”诗和钱起的与赵莒茶宴、温庭筠的西陵道士茶歌等诗文,都是说饮茶能让人“通仙灵”、“通杳冥”、“尘心洗尽”、“羽化登仙”,胜于炼丹服药。唐末刘贞亮茶十德认为饮茶使人恭敬、有礼、仁爱、志雅,可行大道。 “茶道”一词最初见于唐代封式闻见录。书中记载:“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兴。”“鸿渐”即是陆羽。陆羽(公元733-804年)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工于诗词,善于书法,其代表作茶经提出了中国茶道的基本内涵,陆羽也因此成为“茶道”的创始者。 茶经全书分上、

6、中、下三卷,共10章,展示了一个异彩纷呈的茶叶大世界。上卷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3章;中卷仅有四之器1章;下卷包括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6章。其书中不乏陆羽对“道”的追求、“精行俭德”的理想人格、“风炉”设计的“中”道思想和“伊公羹,陆氏茶”的以茶论道。 (2)宋明时期是中国茶道发展的鼎盛时期 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说茶“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淡简洁,韵高致静”,“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竞为闲暇修索之玩”,这就是宫廷茶道有代表性的思想和精神追求。明代朱权改革传统茶道,“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茶谱)。明末冯可宾在芥茶笺一书中讲“茶宜”13个条件:“无

7、事、佳客、幽坐、吟咏、挥瀚、徜徉、睡起、宿醒、清供、精舍、会心、赏鉴、文僮”;“茶忌”7条是:“不如法、恶具、主客不韵、冠裳苛礼、荤肴杂陈、忙冗、壁间案头多恶趣”,反映了中国茶道是以中国古代哲学为指导思想,以中国道德观念为追求目标。 (3)明清时代,茶道程序由复杂转为简单 茶道程序虽有所简化,但茶道仍强调水质、茶具、茶叶俱佳,并要“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还要重视饮茶环境,“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明代张源茶录)。 (4)现代古茶道虽然衰微,却未失传 据金陵野史载:抗战之前,中国茶道专家夏自怡曾在金陵举行茶道集会,所用为四川蒙山野茶、野明前、狮峰明前等

8、3种名茶,烹茶之水汲自雨花台第二泉,茶道过程有献茗、受茗、闻香、观色、尝味、反盏6项礼序。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传统茶道又得到复兴和弘扬。1.3 中国茶道内涵中国茶道是以饮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其内涵融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儒、佛三家的思想精华。从历史的角度看,道家与茶文化的渊源最为久远;从发展角度看,茶道的核心思想应归之于儒家学说;佛教禅宗则体现在茶文化的兴盛与发展上。1.3.1 自然茶道,茶道“自然”“自然”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最早出自老子。在道家看来,茶道只是“自然”大道的一部分。茶的天然性质决定了人们从发现它到利用它、享受它,都必然要以上述观念灌注它的起始发生的全过程。1.3.2

9、以茶雅志,以茶行道 中国茶道与儒家学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儒生们把品茶看做品味人生,酸甜苦涩,各人有各人的感受、偏爱和追求。儒生与茶道的关系是道心文趣兼备,比佛家和道家要复杂得多,但其主体是倡导“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刘贞亮茶十德),怀有积极的入世观。1.3.3 茶禅一味,修炼身心 作为自然界植物的茶,怎么同禅结合在一起呢?茶与禅的碰撞点,最早发生于茶的药用功能,僧侣打坐要瞌睡,饮茶可提神醒脑。在浓郁的崇茶风气中,茶本身的生命启示及清高静寂的品性特征无不暗含或揭示禅机,表达“禅”的妙境。中国茶文化,是在道、儒、佛“三教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及其整体直观的思维方式下产生的。茶道,既为道、儒

10、、佛三家所共同造就,又因为它能够同时融会道、儒、佛三家的基本原则,而体现大道特有的精神。道家的自然境界、儒家的人生境界和佛家的禅悟境界融会成中国茶道的基本格调与风貌。1.4 现代茶道精神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茶文化热潮的兴起,许多人觉得应该对中国茶道精神加以总结,归纳出几条便于人们理解和运用的文字。如陈文华教授提出中国茶道本质特征为“和、静、雅”,其中“和是茶之魂,静是茶之境,雅是茶之韵”。也有一些专家倾向于把“和、静、怡、真”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其中,“和”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路;“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已故

11、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提出了“廉、美、和、敬”的中国茶德。1.5 中国茶道精神的对外传播1.5.1 中国茶的外传方式 中国茶叶作为饮料向海外传播历史久远。早在西汉时期,我国曾与南洋诸国通商,汉武帝也派出使者,携带黄金、缙帛和土特产,包括茶叶,由广东出海至印度支那半岛和印度南部等地,从此茶叶在这一带首先传播开来(庄晚芳等编著饮茶漫话)。 唐代,我国已开辟了一条茶叶输往中亚、欧洲的主通道。 宋元期间,我国对外贸易港口增加到八九处,陶瓷和茶叶成为主要出口商品。 明清以后,茶叶外销更为扩大,清顺治、康熙年间,中国茶叶作为大宗货物出口。 中国茶叶外传还有一条兴盛发达的陆上商路。南方由产茶地直接传

12、入相邻的南亚地区;东边进入一衣带水的朝鲜半岛;北方以山西、河北为枢纽,经过长城,穿越蒙古,通向俄国。最漫长的陆路,是由西南、东南的产茶地将茶叶向西北集中,然后以新疆地区为中继地,经过天山南北通向中亚、西非和地中海地区及欧洲各国。 中国茶叶传往世界各国的三种方式。第一,通过来华的僧侣和使臣,或是民间交往。第二,通过派往的使节以馈赠形式,将茶叶作为礼品交换。第三,通过贸易往来,将茶叶作为商品向各国输出。 所谓“茶叶传播”应该包括茶叶作为生活资料的传播、茶树茶种的传播、制茶工艺的传播和饮茶习俗的传播。任何一种传播方式,都能把中国的茶和茶文化传播出去。中国茶向日本、韩国的传播,是植茶、制茶、饮茶技艺和

13、茶道精神等全方面、综合性的传播。1.5.2 中国茶道精神外传形式(1) 日本是对中国茶道精神借鉴运用最多的国家(2) 韩国茶礼同样源于中国的饮茶习俗(3) 在亚洲茶文化圈中,还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茶俗浸润着中国茶道的精神(4) 中国茶道文化在欧美国家和地区的茶礼风俗中也有所反映1.5.3 现代国际茶文化交流的具体表现(1) 茶艺表演日益增多,各种风格流派不断出现;(2) 各地茶艺馆之类的饮茶场所繁荣发达,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茶艺的乐趣;(3) 茶文化已不是陌生的字眼,引起社会各界的共鸣。第二部分 茶器选配2.1 茶器具由来2.1.1 茶器具历史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首先发现并利用茶,创立了富有中

14、华民族特色的茶文化。茶器具是中国茶文化的一部分,茶器具的选配、使用技艺是中国茶道艺术的重要构成。 中华民族的茶饮史证明,珍贵茶品与精美茶具相得益彰,给茶艺本身平添了无穷的魅力,可谓是:茶因器美而深韵,器因茶珍而增添。2.1.2 茶具与食器原本通用 数千年前,人们虽然已经发现了茶叶,但最初只是嚼食、蔬食、煮羹,被当做一种可食用或食疗的食物。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茶并未成为人们专门的饮料,当然也就没有专门茗具出现,而是以食器、酒具兼用之。 把春秋到汉晋这一时期定为食器与茶具通用时代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 当人们生活中尚以食物为最重要需求即生理需求时,茶叶在人们饮食生活中尚不占重要地位,还未到后来那样

15、非有专用茶具不可。即使2000多年之后,专用茶具已形制多样时,也不难见到普通人家用食碗喝茶,何况2000多年之前。第二, 人们对茶的饮用功能尚缺乏认识,茶饮方式尚在初始状态。 但是我们把汉晋时代定为茶具与食器通用时代的同时,仍然要注意到,这个时代又是茶具走向专用的转折时期,其中有几方面原因:第一, 西汉时期佛教已传入我国,寺庙渐兴,因“茶禅一味”之缘,茶饮渐渐普遍化;第二, 社会上茶已渐渐被当做饮料,特别是晋代,在上层社会饮茶已逐渐成为时尚;第三, 茶饮方式的进化需要与之相配合的器具生产技术,由于这一时期陶瓷生产技术日趋成熟,从而使创造精美已成为可能。 晋代之后,经隋唐,茶器具从理论上、实践上、物质上终于成熟、完备,为中国茶道艺术体系的完整诞生,融入了不可或缺的茶器具部分。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