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板块五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前)第2讲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课件 新人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7078040 上传时间:2019-09-01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9.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板块五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前)第2讲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板块五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前)第2讲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板块五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前)第2讲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板块五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前)第2讲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课件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板块五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前)第2讲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课件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板块五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前)第2讲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课件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板块五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前)第2讲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课件 新人教版(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讲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考情备考分析,主干知识整合,要点史料探究,高考教材连线,考情备考分析 考题角度备考分析,主干知识整合 整合知识夯实基础,抓主干,一、农耕经济的发展 1.农业 (1)农耕技术: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 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2)灌溉工具: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 (3)农业著作:徐光启的 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 (4)人口的大量增加:由于 、政局稳定,大量荒地的开垦,耕作技术的进步, 的推广以及赋税制度的改革,导致明清时期人口急剧增长。,玉米、甘薯,农政全书,国家统一,高产作物,(2)成就 制瓷业:明代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2、图案的瓷器;清代根据欧洲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纺织业 丝织业: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和南京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明清官府在苏杭等地设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棉织业:明代棉花成为纺织业主要原料。原因: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国家政策的推动;农书的推介等。,2.手工业 (1)生产规模:明代中叶以后, 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民营手工业,3.商业 (1)商业繁荣 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 贸易发展较快。 社会上大量使用 ,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实力最强的

3、是 和 。 (2)商业市镇发展: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 4.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出现 时间:明朝中后期。,农副产品,长途贩运,白银,徽商,晋商,地点:江南。,行业:丝织业。 标志:出现“ ”“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和被雇佣关系。 性质: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3)特点:地区性和不平衡性突出;发展缓慢。 (4)缓慢原因:政府采取加强控制和掠夺的手段予以压制;势力强大的经济传统的压抑;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二、农耕经济的迟滞 1.“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

4、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机户出资、机工出力,(3)表现:明清时期政府实行 ,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 (4)评价 积极: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 消极:强化了 ,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中国的落后。,(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专卖制度,自然经济,2.“海禁”与“闭关锁国”,官方主持,海外市场,重理解,1.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发展的特点 (1)“夹河而市”是江南市镇的共同特点。内河行船是江南交通运输的重要手段,因此绝大多数市镇都是在河道畅通的地方。,(2)市镇大多分布在农业、手工业比较发达和经

5、济作物种植地区。市镇发展较快的松江、嘉定、太仓一带,是棉花的产地,棉纺织业发达。苏州、湖州的一些市镇则与丝织业发生密切的联系。 (3)出现了一些带有行业性特点的市镇。 有的市镇以经营手工业为主;有的以某种行业著称;有的是农村产品的交易市场或产地等等。如吴江的屯村市是制铁业发达的市镇,吴江的同里,既是大米的市场,又是造船的地方。常州宜兴的张渚镇是茶叶的产地。这些带有行业性特点的市镇的形式,反映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也是明清江南市镇发展的重要标志。,(4)工商业巨镇的出现,是明清江南市镇发展的重要特点。如苏州的盛泽,湖州的乌镇等地。这些市镇人烟稠密,市场繁荣,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各地商贾所集,进

6、行大宗交易。,(5)众多江南市镇的交易都有日市、早市、晚市和夜市之分,样式繁多。市镇的交易情况与时间,除“日中为市”外,因各地生产、生活习俗的不同,还有早市、晚市、夜市等。 2.明清时期工商业者受到的封建束缚 (1)苛税差役沉重,人身自由受到控制。 (2)工商业者社会地位非常低下, 一直受到专制政府的歧视。 (3)工商业者行会一般需要得到官府批准才能成立。 (4)绝大多数工商业者没有政治地位,也没有自由发展、自主经营的权利,受官府的严密控制。,(5)城市是专制集权统治的政治堡垒,政权始终在封建政府的牢牢控制之下。,3.1618世纪中西方对比,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探究重点,主题一 传统经济的新

7、异变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 材料 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唐末以迄宋元时代不断发展渐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盛产米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因此有“苏湖(常)熟,天下足”之谚的广泛流传明代中叶这种情况发生改变,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清时期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缓慢转变及由此形成的相对发达的整体社会经济基础,为以后的工商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该地区本世纪(20世纪)二三十年代萌生的乡村工业及80年代经济改革以来强大的乡镇企业均与明清时期形成的传统一脉相承。 据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两湖

8、平原农村经济结构演变探异等,【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变迁。,【解析】 根据材料中“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清时期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缓慢转变”可知其变迁为农业经营重点由种植粮食作物转向种植经济作物;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转变。根据材料,结合这一变迁的原因及历史影响进行评述。,【参考答案】 变迁:农业经营重点由种植粮食作物转向种植经济作物;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转变。 评述:封建政府调整封建生产关系;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玉米等高产作物

9、引进。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为工商业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后来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自然经济的束缚,不可能促进社会的深刻变革。,深化拓展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1.经济基础与经济结构的变化 (1)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的结构性变异 商品性农业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引起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异。如16世纪开始推行的以佃权商品化和货币化为前提的押租制和永佃制,不仅使佃农有完备的经营自由,并可出卖田地,导致经营权和土地所有权分离。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异促使新的农业生产关系和经营方式出现,自由雇佣出现,农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2)手工业的历史性变革与发展 如官营

10、手工业向商品化和民营化转变;新兴手工业勃然兴起并占据生产主导地位;形成苏杭丝织业、松江棉纺织业、芜湖浆染业、佛山矿冶业、景德镇制瓷业等著名手工业中心;民营手工业的新发展有力推动了商业繁荣、市场扩展进程;主要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最初阶段的手工作坊、手工工场或包买商。这些在江南集中体现为早期工业化的发展。,(3)赋役货币化与货币白银化 明中后期不仅开始赋役货币化和货币以银为本位,而且白银流通量和储存量剧增,货币权力空前增大;从事货币兑换、汇兑和保存的货币经营业应运而生;信用借贷需求旺盛,不仅生息资本剧增,借贷利率下降趋势出现,而且农业生产性借贷增多、生息资本与商业资本结合、部分生息资本向手

11、工业资本转移;赋役、财政白银化导致隆庆开放海禁后大量白银内流,推动了货币经济发展。 (4)地域性商帮、全国性市场的形成 以徽商、晋商等商帮为代表的大商人资本兴起,市场活跃,如商品种类增多,商品流通范围扩大;商人势力空前壮大与社会地位提高;商人进行跨区域的大规模长途贩运和从事进出口的国际贸易;一些商帮实施自由雇佣制、合伙制、伙计制等新的经营方式和劳资关系;部分商人将商业资本转向产业资本,经营手工业或商品性农业。,(5)资本主义萌芽与早期市场化进程开启 苏杭的丝织业、广东佛山的冶铁和铸造业、浙江崇德的榨油业以及江西铅山的造纸业中已有10人以上的工场手工业出现。以往延续下来的城市、市镇与集市,无论是

12、人口规模,还是工商业繁荣程度都超过了前代,工商业贸易中心的经济功能明显上升;一批新的工商业城市、市镇与集市蓬勃兴起,表明江南早期市镇化进程已开启。 2.社会风气的变化 (1)轻本重末和弃学经商风气的形成 以徽州府而论,弃农经商的风气自正德末、嘉靖初年开始形成,至万历年间进而出现了“轻本重末”“以贾代耕”的局面。在社会下层舍本逐末的同时,社会上层知识分子也开始弃儒业贾和弃学经商。,(2)价值取向变化 如一些文人喊出“治生尤切于读书”的口号,将读书、治生相结合,追求名利双收的人生。 (3)重商思潮出现 如王阳明提出“四民同道而异业”的“新四民论”,李梦阳提出“士商各守其业,异术而同心”的理论,李贽

13、论证重利求财是人的本性,张居正提出“厚商”“资商”主张,最后到黄宗羲那里便形成了“工商皆本”的思想。 (4)思想观念的变化 明中后期兴起了突破传统观念束缚的思想解放。如16世纪阳明心学思潮与反传统思潮兴起,17世纪实学思潮与早期启蒙思潮兴起。在充分肯定自我与人的欲望的前提下,伦理观、财富观、权威观与政治观都在发生变化,呈现着近代人文主义色彩。,(5)文学艺术的变化 以小说、戏曲和市井民歌为主要形式的反映城镇商业手工业繁荣,反映市民阶层和广大民众、下层知识阶层生活及思想情绪、审美观念的市民通俗文学构成了明后期文学艺术的主要特色。徐渭、李贽、汤显祖、袁宏道与冯梦龙等文学巨匠提出了具有近代人文启蒙性

14、质的文学理论,反对传统礼法束缚,宣扬人的个体价值,鼓吹人性解放与个性自由;追求“本色”“率真”与自然,反对伪饰矫作和刻意模拟古人;推崇新奇,不拘格套,开创积极浪漫主义新风。,主题二 时开时禁明代海禁政策 材料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

15、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问题】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并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解析】 原因提取材料关键信息,从政府政策、商业贸易的自身发展等方面归纳;主要背景从新航路开辟、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中外贸易交流等方面分析说明;积极影响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主要流通货币的变化、经济联系的加强等角度分析。,【参考答案】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主要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

16、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 积极影响: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深化拓展 明朝的海禁与弛禁 明朝海外政策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官方海外开放时期转折时期对海外民间社会开放时期。 1.明初官方垄断对外贸易,明代所谓的海禁大部分时期都是针对日本的带有经济制裁性质、经济封锁性质的贸易禁运、军事禁运。,2.明初官方垄断对外贸易弊端暴露后,中叶政策调整,平定外来侵扰后,转向对民间社会开放,海外政策完成了从政治中心向经济中心的转移,即将官方层面的开放下移到民间层面的开放。 3.从政策作用来说,明初的海外开放政策,明后期的海外开放,造就了郑和、郑芝龙等海上英雄人物,并引发明中叶社会内部的深刻变迁,显示了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新的发展变化。这是中国直到明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