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组织学与媒介产业.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7074311 上传时间:2019-09-01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3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组织学与媒介产业.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产业组织学与媒介产业.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产业组织学与媒介产业.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产业组织学与媒介产业.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产业组织学与媒介产业.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产业组织学与媒介产业.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组织学与媒介产业.ppt(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二章 产业组织学与媒介产业,2,第一节 产业组织学概论,产业的定义 产业组织学的渊源 产业组织学的主流学派 产业组织学的基本框架,3, 产业,产业是指具有某类共同特性的企业和组织的集合 。 作为产业组织学的研究对象,产业是指生产同类或有密切替代关系产品和服务的企业集合 。 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产业”界定 在英语中,产业、工业、行业、制造业等都可以称“Industry”,概念比较模糊。 就产业组织学中的产业而言,并不特指制造业。,产业划分的标准,1、产品。产业内部的企业主要生产或者 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着一定的额共性,属于一个相对独立的产品或者服务项目。 2、市场。产业的不同可以通过对其消费

2、者群体的划分来实现。 3、社会地位。不仅是指特定产业对于国民收入和就业的贡献水平,更是指该产额对于政治经济以及人民日常生活的影响。,5,产业组织学的渊源和主流学派,亚当 斯密的自由竞争主张 马歇尔的生产四要素和“马歇尔冲突” 不完全竞争理论和垄断竞争理论 结构主义与哈佛学派 自由竞争与芝加哥学派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6, 产业组织学的研究对象,产业组织的定义: 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包括市场结构关系、市场行为关系、分配关系和资产构成关系。 产业组织学的具体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关系和竞争行为,特别是企业之间的交易关系、资源占有关系、利益关系和行为关系等。,7, 产业

3、组织学与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宏观国民经济 宏观经济学 微观企业经济 微观经济学 中观地方经济 区域经济学 中观部门经济 产业经济学,8,产业经济学以产业为研究对象,是一门融合经济学和管理学基本理论的应用性经济学科。 产业经济学的学科领域: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关联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布局理论、产业发展理论、产业政策研究等。 产业组织理论是产业经济学的“微观”部分,也是最成熟的一个部分。,9,10, 产业组织学的研究目的,需要回答的一系列问题: 哪些因素决定了市场组织间的差异和企业间的盈利差异? 在什么类型的市场上企业才能行使控制价格的垄断势力?在什么类型的市场上卡特尔才能运行? 企业用什么

4、样的方法会使市场环境缺乏竞争? 如果企业行使了策略性行为,那么政府对它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政府所建立的竞争规则,能否有效地改善市场运行的方式?,11, 亚当 斯密的自由竞争主张,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关于市场竞争机制和分工协作的论述。 在其著作国富论(1776)中,亚当斯密认为,在市场自发调节、自由竞争的机制下,市场价格和生产者的成本将趋于一致。这就是著名的“看不见的手”定理。 同时,亚当斯密还揭示了劳动分工产生的专业化协作原理,认为合理的生产组织能够带来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社会资源的节约。,只要市场接近完全竞争状态,就能自然而然地达到资源在产业间和产业内企业间的合

5、理分配,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和经济福利的最大化。,完全竞争状态是指:,经营者的数量:市场上存在大量的具有合理经济行为的卖者和买者,产品:是同质的,可互相替代而无差别化,生产要素:在产业部门间可自由流动,不存在进入或退出障碍,卖者和买者对市场都不具有某种支配力或特权 卖者和买者间不存在合谋 卖者和买者具有充分掌握市场信息的能力和条件,不存在不确定性,现代大型制造业在美国兴起 当时美国发生了大量的企业兼并 很多产业不再是自由竞争的市场,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 近乎 垄断 的格局,理论上如何回答这些问题? 政策上如何应对这种局面?,首次把产业组织概念引入经济学的,是经济学家马歇尔(A. Marsha

6、ll 1842-1924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 。 马歇尔在与其夫人共著的产业经济学(1879年)一书中,第一次把产业内部的结构定义为产业组织。,马歇尔的贡献,15, 马歇尔的生产四要素和“马歇尔冲突”,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最早将“组织”作为生产的第四大基本要素纳入经济学分析中。 马歇尔在分析规模经济的成因时,发现了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之间的矛盾,即著名的“马歇尔冲突”: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是导致垄断的发展,从而扼杀自由竞争的活力。 “马歇尔冲突”揭示的“两难困境”,是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问题。,“马歇尔冲突”,大规模生产能力给企业带来了规模经济,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7、,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加强。,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17,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和罗宾逊夫人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 对传统市场理论中的完全竞争假设提出质疑,认为大多数市场结构都是不完全竞争的,根据竞争受限制的程度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 不完全竞争理论和垄断竞争理论,18,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1940年发表的有效竞争的概念提出了“有效竞争”的概念。 有效竞争理论认为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才是一个产业最佳的运营状态,而要实现这样的良性状态,就必须发挥政府公共政策的协调

8、作用。, 有效竞争理论,19, 产业组织的S C P范式,市场结构(Structure) 市场行为(Conduct) 市场绩效(Performance) S: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进入壁垒、规模经济等。 C:企业的定价策略、产品策略、排挤竞争对手策略等。 P:产业和企业的利润率、资源配置效率、技术进步等。 突出市场结构、偏重实证研究是S C P分析框架的两个主要特征。,产业组织学的主流学派,1、哈佛学派 2、芝加哥学派 3、可竞争市场理论 4、交易费用理论 5、博弈论(新产业组织学),哈佛学派的产生,比较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美国以哈佛大学为中心形成的。 1938年,

9、梅森(Mason)在哈佛大学建立了一个产业组织研究小组梅森联谊会。研究内容从以前偏重于垄断和反垄断扩大到整个市场和企业行为的分析。 1959年,梅森的学生贝恩出版了第一部系统论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J.S. Bai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1959.) 完整地提出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理论分析框架。 1970年,谢勒(Scherer, F.M)产业市场结构和经济绩效,进一步提出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对SCP的影响以及反馈效应。,22,发源于哈佛大学的学派认为,市场结构对企业的市场行为和最终的市场绩效有决定性的作用,企

10、业为保持和控制市场势力所采取的垄断性市场行为不利于市场竞争,进而导致资源配置的非效率。 因此,政府应该制定反垄断政策,来限制具有支配性市场地位的企业滥用市场势力。 “市场集中度利润率”假说,结构行为绩效( S C P )的三段论范式。, 结构主义与哈佛学派,不良的市场绩效(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不良的市场行为(垄断行为),不良的市场结构(垄断),哈佛学派在政策上倾向于由政府干预来改变不良的市场绩效 从形成和维持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入手,哈佛学派的主要观点,贝恩最大贡献提出了SCP分析范式,市场结构S,企业行为C,对市场内竞争程度和价格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分析 市场集中度 进入(退出)障碍 产品差别程

11、度,企业在供求条件及相关条件下所做出的决策行为 定价行为 产品行为 竞争行为 研发行为,一定的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下市场运行的经济效果 资源配置 利润率 增长潜力,市场结构,市场结构的四种类型,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政府政策 管制 反垄断政策 税收与补贴 投资激励 进入壁垒 宏观经济政策,基本条件 需求 增长率 需求弹性 替代品 购买方式,生产 技术 原材料 规模经济 范围经济,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 重要的是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和 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之一: 实证和经验性研究为主,缺乏坚实可信的理论基础,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做出解释,基于历史和现实的描述。跨部

12、门经验性研究在数据采集和模型设计方面存在缺陷。 哈佛学派强调经验性的产业研究,经常用回归分析找出各个变量之间关系。虽然有助于对变量间相互关系的了解,但最大的缺陷是对回归结果缺乏因果关系的逻辑解释。,20世纪60年代以后,SCP范式遭到批评:,变量之间拥有良好的计量统计指标,并不意味着这些变量之间就具有因果关系。一些毫不相关的变量之间可能会有很强的相关性。,Bain对美国制造业集中度与利润率 的研究结果(部分),贝恩. 产业集中度与利润率的关系.经济季刊,1951年8月。,随着集中度提高,利润率也有所提高,但集中度与利润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不明显(0.28)。,之二: 过于强调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的

13、决定作用,无法解释企业之间的策略性行为。,20世纪60年代以后,SCP范式遭到批评:,将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作为两极,将现实的市场置于两极之间进行分析。 将市场中企业数量的多寡作为相对效率及其改善程度的判定标准。 认为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加和向完全竞争状态的接近,经济基本上就能实现较为理想的资源配置效率。,之三: 政策实施效果受到质疑。,20世纪60年代以后,SCP范式遭到批评:,哈佛学派的结构主义观点对战后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制定反垄断政策以及强化政府管制产生过重大影响。 在1970年前后,美国司法部针对一批大型反托拉斯案相继提起诉讼,涉及IBM公司、施乐公司、埃克森公司等。 欧共体委员会罗马条

14、约中“禁止具有支配市场地位的企业滥用其支配权力”,美国一些优势产业受到日本和亚洲一些国家冲击,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美国实施了最严厉的反垄断政策,后来被认为是削弱美国产业竞争力原因之一。 大型反托拉斯案件带来了巨额的诉讼费用,如IBM公司前后诉讼13年,花费了IBM公司10亿美元。,反托拉斯的目的?,促进市场竞争和维护竞争秩序。,如果垄断的结果是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分析范式成为理论界批评讨论的热点。主要是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包括施蒂格勒(.Stigler)、德姆塞兹(.Demsetz)、波斯纳(.Posner)等人, 1968年,施蒂格勒产业组织一书的问世,标志着芝加

15、哥学派在理论上的成熟。 芝加哥学派特别注重判断市场集中及企业定价结果是否提高了效率,而不是像结构主义者那样只看是否损害了竞争(效率主义者)。 没有完整和严密的逻辑体系,所提供的多是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及对某些问题的观点。但更多地是从企业行为出发,提出独到的见解。,芝加哥学派,该学派认为市场竞争过程就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一个适者生存、劣者淘汰的“生存检验”的过程。 信奉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自我调节作用,强调价格理论在产业活动分析中的适用性。,芝加哥学派的主要观点(1) 市场的作用,芝加哥学派的主要观点(2) 垄断和集中度,即使市场中存在着某些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规

16、制,这种高集中度产生的高利润会因为新企业大量进入而消失。,如果一个产业持续出现高利润率,这完全可能是该产业中企业高效率和创新的结果(并不是哈佛学派所认为的产业中存在着垄断势力),生产日益集中在大企业中,有利于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 大企业形成和生产集中是通过企业内部或外部增长来实现的,企业内部增长表明这些企业具有超越竞争对手的生产效率,如果对这种大企业进行分割,就等于破坏了效率增长源泉。 反对政府以各种形式对市场结构干预,反对哈佛学派所主张的对长期存在的过度集中的大企业采取分割政策法。 效率是决定企业规模的主要因素。,芝加哥学派的主要观点(3) 大企业与生产效率,36,来源于芝加哥大学的学派强调自由竞争和价格理论的重要性,认为垄断企业的高利润率未必一定来自垄断势力,而完全可能是大企业高效率经营的结果;反垄断的目的应该是保护竞争而不是单纯保护竞争者;质疑政府介入的正当性,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