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法和拔罐法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6548474 上传时间:2019-08-27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2.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刮痧法和拔罐法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刮痧法和拔罐法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刮痧法和拔罐法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刮痧法和拔罐法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刮痧法和拔罐法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刮痧法和拔罐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刮痧法和拔罐法(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刮 痧 法,2016.1.26 龙川浩荡义诊队,痧?,从狭义来讲,痧证是特指一种疾病。古人认为,痧证主要是内风、湿、火之气相搏而为病。天有八风之邪,地有湿热之气,人有饥饱劳逸。夏秋之际,风、湿、热三气盛,人若劳逸失度,则外邪侵袭肌肤,阳气不得宣通透泄,而常发痧证。年四季都布发生痧症的可能,但以夏秋季为多见。,痧证的主要特征,痧证的主要特征有二: 一是痧点,二是酸胀感。,概 念,刮痧法指利用特制的刮痧工具,配以一定的刮痧介质,在人体表面的特定部位进行反复的刮拭,使皮肤表面产生瘀血点、斑状或点状出血,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疗法。,二、刮痧工具种类及规格,(一)刮痧板种类 牛角类刮痧板 玉石类刮

2、痧板 木竹类刮痧板 (二)刮痧板规格 (三)刮痧板的保存 (四)刮痧介质 刮痧专用油(无挥发性) 乳膏制剂,牛角类,牛角类,玉石类,木竹类,三、操作方法,(一)施术部位及患者体位 (二)检查与消毒 (三)具体操作方式 1、持板方式 2、刮拭方式 (1)面刮法 (2)角刮法 (3)点按法 (4)拍打法 (5)按揉法 3、刮拭顺序与方向 4、补泻手法 5、刮痧后反应,持板方法,刮痧时利用指力和腕力使刮痧板和皮肤之间夹角约45为宜,总原则:由上向下,由内向外,单方向刮拭,尽可能拉长距离。 1)头部:一般采用梳头发,由前向后。 2)面部:由正中向两侧,下颌向外上刮拭。 3)胸部正中应由上向下,肋间则应

3、由内向外。 4)背部、腰部、腹部则应由上向下,逐步由内向外扩张。 5)四肢宜向末梢方向刮拭。,刮痧的方向,颈部 大椎穴刮痧时力度宜小、轻,左右两侧刮痧时手法尽量拉长。,颈项部 项三线,腰背部 较瘦的患者刮痧时,手法宜轻,以免损伤脊柱。,太阳刮 夹脊行,胸腹部 胸部刮痧时,避开左右两侧乳头。,膻中刮,肋間隙,腹部五线刮,胸腹部 胸部刮痧应取肋间,不宜在肋骨上刮痧;饭后30分钟刮,肚脐应避开及不可擦油。肝硬化、腹水、胃出血或腹部手术不久禁刮。,四肢 刮痧部位尽量拉长,轻度下肢静脉曲张及下肢浮肿患者,宜采用倒刮,即从下往上刮。,肘窝刮 委中三带,刮痧的补泻方法,按压力度小、作 用浅、速度慢、刺 激轻

4、、顺经络行走、 刮拭时间相对较长, 对皮肤细胞、肌肉 有兴奋作用。宜用 于体弱多病、久病 虚弱的虚证患者, 或对疼痛敏感者。,按压力度大、作 用深、速度快、刺 激重、逆经络行走、 刮拭时间相对较短, 对皮肤细胞、肌肉 有抑制作用。宜用 于身体强壮、疾病 初期的实证患者以 及骨关节疼痛患者。,介于补法与泻法两 者之间:按压力度 和速度适中,时间 因人而异。适宜于 虚实夹杂体质者, 尤适宜亚健康人群 或慢性病患者的康 复刮痧。,补法,泻法,平补平泻法,刮痧后的反应 紫色:湿热,紫红色:湿热、风湿、肝热,紫黑色:湿气、邪气、阴虚,红色:血热、肺热,颗粒状:宫寒、体寒、胃寒,四、刮痧法作用,(一)刮痧

5、作用 1、调和阴阳 2、扶正祛邪 3、活血化瘀 4、清热消肿,拔 罐 法,总结,操作:1.位(体位、环境) 2.选:部位【或穴位】(避开毛发、皮损处、骨节不平处)罐(罐口大小、罐的类型) 3.查:止血钳(拿法、单手开合、固定卡紧)棉球(干湿、形状、夹持范围) 4.操作:点火-定位-排气下罐(不可烧罐口、进2/3、不碰罐底、快进快出、不可用力按、吸拔力度适中)-吹熄(用手挡,向上吹)-计时(5-15min,用毛巾等给病人披盖)-起罐(一手指沿罐口边缘下压) 5.叮嘱:4小时内不洗澡,注意保暖,避风 6.意外处理:水泡;晕罐(*安抚) 多罐法(排罐-间距一横指,整齐,夏季及肌肤薄处留罐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起泡损伤皮肤) 闪罐法(玻璃罐不宜过大,罐口温度【5次左右换罐】,同一位置,潮红为度)【适用于肌肉较松弛,吸拔不紧或留罐有困难处,或局部皮肤麻木或功能减退的虚证患者;在留罐前也可以进行此手法,以疏通气血,为留罐作准备】 走罐法(口径较大的玻璃罐,润滑【无挥发性】,略上提,罐口略倾斜向前,手腕放松,慢推,循经来回推拉,潮红充血为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