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18届高三历史第三轮复习试题(b)(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6458205 上传时间:2019-08-2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2018届高三历史第三轮复习试题(b)(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广东省2018届高三历史第三轮复习试题(b)(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广东省2018届高三历史第三轮复习试题(b)(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广东省2018届高三历史第三轮复习试题(b)(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广东省2018届高三历史第三轮复习试题(b)(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2018届高三历史第三轮复习试题(b)(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2018届高三历史第三轮复习试题(b)(含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第三轮复习试题(B)(含解析)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考试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密封线内。2.考生将答案写在答题考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古代推行嫡长子继承制,但从西周到明代,以嫡长子身份继位最高统治者所占的比例很小,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 其他皇子参与到皇位继承的争夺中来B. 嫡长子缺乏竞争,才干不足C. 专制皇权的独断性与排他性D. 嫡长子继承制不公平公正,不

2、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答案】C【解析】【详解】据所学 “嫡长子继承制度,是一种以血缘贵贱为依据的统治制度,这种制度在在专制皇权产生之前,这种以血缘关系进行权力分配还能维持,但是在这种一统专制皇权产生后,争权夺利就会变的异常复杂”,这是因为专制皇权的独断性与排他性,据此判断,C正确;“其他皇子参与到皇位继承的争夺中来”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A错误;B项说法过于绝对,B错误;嫡长子继承制虽然不能体现公平,但是嫡长子继承制所体现的嫡长尊卑等级观念恰恰适应了君主制度讲求君尊臣卑的体制和君主集权的客观要求,D错误。【点睛】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嫡长子继承制是中国古代一夫多妻制下实行的一种继承原则(制度),是

3、维系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嫡即正妻、元配,正妻所生之长子为嫡长子。法律规定嫡长子享有继承优先权。该制度起于商末,定于周初。具体规定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商代的继承制度是父死子继,辅之以兄终弟及。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始行嫡长子继承制。周制:统治阶级内部划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财产和地位,世世相传,实行世袭制。2.春秋载,公元前651年,因周王力不能及,齐桓公乃召集诸侯盟誓:不得修筑有碍邻国的水利,不在天灾时阻碍谷米流通;孟子中提到治水的有11次,其中有一段直接指责当时人以洪水冲刷邻国的不道德行为。这些史实反映了A. 王权衰微分封制被破坏B. 建立统一国家的必要性

4、C. 农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性D. 儒家学者高度关注民生【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齐桓公乃召集诸侯盟誓:不得修筑有碍邻国的水利,不在天灾时阻碍谷米流通、直接指责当时人以洪水冲刷邻国的不道德行为”等信息,可知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周天子衰微,导致了诸侯国之间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权来兴修水利,对抗天灾,材料中的“盟誓”和指责,客观反映了人们对统一的愿望,B正确;王权衰微分封制被破坏,只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 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农业发展的重要性,C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水利问题及天灾,D与材料无关。3.“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

5、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这说明该制度A. 地方缺乏自主,不利地方政事推进B. 是中央派出机构,非地方行政机构C. 所辖地区广阔,并且拥有较大权力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沿用【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判断,该制度为行省制,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压制,致使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于地方政事的推进,A正确;“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等信息可知,是地方行政机构,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辖区问题,C

6、错误;据材料“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可知,该观点认为其不利于中央集权,D错误。4.中国学者倪学勇解读雅典民主时说:“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度,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碾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之中。”作者强调雅典民主政治A. 广泛影响社会生活B. 利于集中力量办事C. 代表着绝对的真理D. 容易形成集体暴政【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雅典民主政治政治渗透到社会的每一角度,民众容易受到政治家的蛊惑,民众称为政治家排除异己、争夺权利的的工具,容

7、易形成集体暴政。所以本题选D,A、B、C与材料不符。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5.1877年,清政府派出郭嵩焘、刘锡鸿一正一副两位驻外公使到达伦敦,清廷只是按照传统方式给其谕旨,为此郭嵩焘不得不要求清廷“补版国书,充当公使”,英国以不符合国际惯例为由,拒绝承认刘锡鸿的外交身份。这反映出当时A. 传统“理藩”理念依然存在B. 清政府不具备近代外交理念C. 清朝依然处于闭关锁国状态D. 英国政策出发点是国际惯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清廷只是按照传统方式给其“谕旨”足以证明传统的“理藩”理念

8、是依然存在的,在做本题时一定要注意“谕旨”二字,一方面要认识到清政府已经具备了近代外交的理念,但是传统“理藩”理念却是依然存在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而非其他的选项。考点:近代中国的外交晚晴外交传统“理藩”理念依然存在6.20世纪60年代,中国世界史研究领域开始大谈“复辟与反复辟斗争”问题,其代表论文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封建王朝复辟问题指出:“任何一次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都是经过长期、反复、曲折、复杂的阶级斗争而实现的”,“反动的统治阶级”,“在被推翻之后”,“总是千方百计地企图复辟”。可见,当时世界史研究A. 侧重英法国际关系的演变B. 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C. 认真贯彻了“双

9、百”方针D. 受到中苏关系变化的影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20世纪60年代大谈“复辟与反复辟斗争”问题,“任何一次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都是经过长期、反复、曲折、复杂阶级斗争而实现的”,“反动的统治阶级”“在被推翻之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阶级斗争为纲的特点,受到中苏关系变化的影响,因此选D。ABC都不符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排除。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开创外交新局面特点【名师点睛】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国际形势日益严峻。中国坚持独立自主方针,反对美苏两国的霸权主义,变“一边倒”为“两面出击”。这一战略虽然使中国陷入与苏美同时抗衡的不利局面,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它

10、加快了中国自力更生进行建设的步伐。与此同时,中国把对外关系的重点转向广大亚非拉国家和欧美发达国家,为外交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为了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摆脱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集中力量应对前苏联的威胁,毛泽东提出“一条线,一大片”战略。它的实施,有效地遏制了前苏联的扩张势头,使中国争得了外部环境的相对稳定,缓解了在国家安全上面临的威胁和压力。与此同时,中国同广大亚、非、拉国家以及西方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7.1946年2月,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发给华盛顿一封“八千字电报”,认为苏联在最大限度地发展武装力量,并以此

11、不断扩张“势力范围”。对此,美国应当联合其他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一起对付苏联。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 战后苏联积极扩充势力范围B. 电文主张对苏联实行“遏制战略”C. 美苏“冷战”促使世界分裂D. 美苏开始进入“冷战时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本题实际上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相关内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背景。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946年 2 月”、“美国应当联合其他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一起对付苏联”等,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只是材料一个方面内容的体现,不够全面和核心;CD两项“美苏冷战”,不

12、符合史实,1946年时还没有开始冷战,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发表才标志着冷战开始。进一步可知,B项表述准确,符合史实和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形成背景8.1937年8月上海等地大量的民营工厂在国民政府的组织下开始内迁,多数厂家内迁地点集中在四川、湖南、广西、云南等省,个别厂家在共产党的帮助下迁到了陕甘宁边区。这反映了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B. 国民政府准备持久抗战C. 国共内战争夺战略资源D. 经济中心已转移到西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1937年8月”可知当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没有形成,排除A项,BC项在题干中

13、没有体现,材料中是指面对着日军侵华,国内企业在政府组织下内迁的史实,可见其为持久抗战做准备,D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持久抗战9.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在广州、武汉等地培训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并利用革命刊物发表了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这些情形出现的历史背景是A.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B. 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C. 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D. 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可知此时应该处于国共第一次合

14、作时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故B项正确;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属于第二次合作,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关注农民是不符合史实的,故C项错误;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是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开始的,故D项错误。10.1962年,美国针对苏联在古巴建设导弹基地的行为,向古巴海域派出大批军舰,武装封锁古巴,战争一触即发。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这反映了A. 美苏关系从对抗走向对话B. 战争和冲突成为美苏争霸的主要手段C. 冷战格局下美苏双方构成了战略制约D. 美苏从局部的地区争夺走向全球争霸【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时期,美苏双方最激烈的一次对抗,无论过程中

15、或结束后,美苏都没有从对抗走向对话,故A错误。冷战时期,美苏双方采用了除战争以外的一切对抗形式,与B矛盾,故不选。冷战期间,美苏始终在全球争夺霸权,故D项说法不准确。因为美苏双方都是核大国,慑于对对方核武器的恐惧,双方都尽力避免正面交锋,也就构成了一种战略制约,故C正确。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11. 史籍记载,周朝在其867年的统治中,较大的自然灾害只有89次,发生次数较少;秦汉时期自然灾害明显增多,在440年中共发生各类自然灾害375次,平均14年就发生一次。这说明( )A. 土地大量开垦不利于生态的平衡B. 国家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所下降C. 粗放式农业经营不利于环境保护D. 秦汉时期不重视天人关系的探求【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牛耕使用,出现私田开垦,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认,到秦汉时期,土地大量开垦,破坏生态环境,而周朝实行土地国有制,因此秦汉时期自然灾害比周朝多,故A项正确;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国家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是不断提高,故B项错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体系的特征是精耕细作,不是粗放式经营,故C项错误;汉朝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更加重视天人关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