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6418657 上传时间:2019-08-2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吉林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吉林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吉林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吉林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月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2.第卷答案按要求涂在答题卡上,第卷答案写在答题卡上指定区域之内。3.只交答题卡。第I卷(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空2分,30道选择题)1.土地兼并往往导致社会矛盾频发,统治者虽然采取措施,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但始终不能阻止封建社会土地兼并问题的出现。其根源在于A. 封建土地私有制B. 社会动荡不安C. 豪强地主势力阻挠D. 重农抑商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土地兼并的根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故A正确;社会动荡不安会加速土地兼并,但不是根

2、源,故B错误;豪强地主势力阻挠不是土地兼并的根源,故C错误;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需要限制土地兼并,与材料要求不符,故D错误。2.齐民要术卷一耕田对耕耱技术有详细要求。首先,要求“犁廉耕细”,即要求所耕犁条不能太宽,宽了就耕不深,耕不细。其次,要求根据墒情(土壤湿度情况)确定耕作时间。再次,耕地的深度,要求因时而定。材料反映中国古代农业A. 因时耕作,集体劳动B. 分工细致,技术先进C. 重视农时,精耕细作D.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犁廉耕细”“根据墒情(土壤湿度情况)确定耕作时间”“耕地的深度,要求因时而定”可知是对农业的精耕细作,故C正确;材料未体现集体劳

3、作,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农业的分工,故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精耕细作,不是男耕女织,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农业的精耕细作。由材料“耕耱技术”技术的记载可知反映的是农业的精耕细作。3.汉高祖刘邦曾下诏,令兵解甲归田,赐以田宅,允许在战争中流亡山泽的人还乡,恢复其田宅爵位。汉高祖这一措施有利于A. 增加自耕农所占的比重B. 提高民众的政治地位C. 促进商业的恢复与发展D. 削弱豪强地主的势力【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令兵解甲归田,赐以田宅,允许在战争中流亡山泽的人还乡,恢复其田宅爵位”来看,这些拥有土地的人耕种自己的土地,从而增加了自耕农在农民群体中所占的比重。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

4、涉及民众政治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这一措施促进了农业的恢复与发展,排除C项;这一措施没有涉及豪强地主,排除D项。【点睛】自耕农是以小块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单个家庭为经济单位,从事耕织相结合的个体农业劳动的农户。自耕农作为个体小生产者,自己占有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依靠自己和家庭成员进行农业经营,一般不剥削别人,其生产通常带有较大程度的自给自足性质。4.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尺度。下列古代生产工具的共同点是A. 说明古代农业的重大发展B. 反映人们利用自然力水平提高C. 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效率D. 体现了汉代先进的生产技术【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主要生产工具。图左为播种工具耧车,

5、中图为利用水利鼓风冶铁工具水排,图右是耕作工具曲辕犁。中图是利用水利鼓风冶铁工具,说明古代中国手工业的重大发展,排除A;仅中图能体现人们利用自然力,排除B;这三个工具都能减轻生产者的劳动强度,从而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故选C。曲辕犁属于唐代耕作工具,D错误。5.明代张瀚松窗梦语写道:“余尝总览市利,大都东南之利,莫大于罗绮细,而三吴为最。即余先世,亦以机杼起。而今三吴之以机杼致富者尤众。”据此可知当时三吴地区A. 丝织业比较发达B. 成为棉纺织业中心C. 普遍“弃农从商”D.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而今三吴之以机杼致富者尤众”可知三吴地区丝织业比较发达,A选项符合

6、题意。材料无法得出三吴地区成为棉纺织业中心,B选项排除。普遍“弃农从商”的说法过于绝对,C选项排除。鸦片战争之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选项排除。6.官营手工业在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中占有优势,以下不属于它的主要特点的是A. 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大规模手工工场生产B. 主要生产供官府、贵族消费生活用品和武器C. 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D. 产品精美商品,主要是冶金、制瓷等行业【答案】A【解析】【详解】手工工场是在明中叶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出现的,A选项错误,符合题意。官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官府、贵族消费生活用品和武器,B选项正确,排除。官营手工业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C选

7、项正确,排除。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主要是冶金、制瓷等行业,D选项正确,排除。【点睛】官营手工业特点:特殊行业的垄断性:由政府垄断。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负责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不计成本的奢侈性:其投资来源于国家,生产往往不计成本,技术工艺的高超性:官营手工业的制作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各种行业的封闭性:手工业技术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劳动者缺乏积极性: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被称为“匠户”,其职业由子孙世代继承,他们的劳动创造性也受到严重束缚7.下表是汉代某一个阶段关于三个青铜器铭文记述。作为史料,这

8、些铭文可以用来研究汉代A. 盐铁官营的实施状况B. 官营手工业生产规模C. 国家赋税的征收情况D. 私人作坊的生产销售【答案】D【解析】【详解】表格中“江陵黄阳君酒壶”“永和钟”“延喜钟”等青铜器的铸造与销售情况制造,说明是私人作坊的生产销售情况,材料是青铜器的铸造与销售情况,与盐铁官营无关,排除A;材料“吏人得之,致二千石”“直(值)钱七千二百”“真(值)钱二千四百”可以判定是面向市场而生产,故排除B;材料和国家赋税的征收无关,排除C。8.徽州府志载:“凡取矿,先认地脉,租赁他人之山,穿山入穴既得矿,必先烹炼,然后入炉。煽者、看者、上矿者、炼者、取矿砂者、炼生者,而各有其任。”这表明当时的采

9、矿业A. 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 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 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 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答案】C【解析】【详解】题意内容主要反映了当时采矿业的内容和流程,没有体现采矿业的技术,故排除A项;题意中没有反映采矿业的产品出产,无法体现其产品丰富,故排除B项;根据“煽者、看者、上矿者、炼者、取矿砂者、炼生者,而各有其任”可知当时的采矿业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故选C项;题意内容主要反映了当时采矿业的专业化和细致分工,没有体现生产的规模化,故排除D项。9.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只许用钱。这表明A. 明朝出现了银贵钱贱的现

10、象B. 白银已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C. 白银取得法律上的合法地位D. 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白银的货币化【答案】C【解析】【详解】“银贵钱贱”是由于白银外流或短缺造成,材料的内容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一钱以下只许用钱”不能说明白银的普遍性,故B项错误;由颁布的诏令内容可知白银在法律上得到认可,故C项正确;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白银的货币化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故排除D。10.清代陶煦在租核推原中说道:“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该史料所反映的准确历史信息是A. 当时国家管理混乱,火灾频发B. 重农抑商思想根深蒂固C. 田租

11、是当时的主要收入D.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材料大意是:金银财宝、富丽堂皇的房屋,遇到各种灾害瞬间就消失了,只有田地不会有什么损耗。所以上至官员、绅士,下至普通手工业者、商人等,有了一些财富后都用来置办田地,而非投身于工商业活动,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只是假设的情况,不是当时社会真的混乱不堪;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田租是当时的主要收入;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以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为特征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1.明初晋商凭借明朝统治者为北方边镇筹集军饷而崛起,入清后又充当皇商而

12、获得商业特权,清季以来又因为清政府代垫和汇兑军协饷等而执金融界牛耳。这说明晋商兴起的主要原因是A. 诚信经营,以义制利B. 政府重视商业C. 为封建政府服务D. 商品经济繁荣【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未体现晋商的“义”,排除A;明清时期,政府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材料“为北方边镇筹集军饷之机而崛起”“充当皇商获得商业特权”“为清政府代垫和汇兑军协饷”可以归纳出明清晋商发展的原因是为政府服务,获得商业特权,谋取经济利益,故选C;商品经济繁荣不是晋商兴起的主要原因,排除D。12.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六月,上海船户张元隆揽装商客价值数万两银的布匹、瓷器“前往辽东贸易”;同年八月,松

13、江船户张永升揽装茶叶、布、碗等货物“前往关东贸易”。这说明当时A. 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B. 民间贸易缺乏政府监督C. 出现了实力强大的商帮D. 长途贩运贸易较为活跃【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核心信息:清初上海船户与东北地区在贸易往来。根据常识,上海与东北的贸易属于国内长途贩运贸易,这种贸易不是个案,故答案为D项;材料无法提供城镇商业方面的信息,A项排除;B项说法史实常识性错误,明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对工商业的管制相当严格,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以地域为中心和以血缘乡谊为纽带的商人群体方面的信息,排除。【点睛】本题属于解读类选择题。精准简约提炼信息清初上海船户与东北地区在贸易往来,这是前提;

14、据此透过想想看本质,推导背后的根源或本质长途贩运贸易较为活跃,这是关键。此外,准确理解一些历史概念,例如,明清商帮等。13.云梦秦简中秦律规定,制作同一种器物其大小、长宽必须相同。汉武帝时代,中央在盐、铁产地设置盐官和铁官,实行统一生产和统一销售。唐会要卷八六记载:“贞观十月敕:五品以上,不得入市。”这些规定说明A. 国家对经济管理法制化B.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 政府对商业控制较严格D. 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秦朝时“制作同一种器物其大小、长宽必须相同”,汉朝时期对盐铁生产“实行统一生产和统一销售”,唐朝时期规定“五品以上,不得入市”等规定可知,古代政府

15、对商业控制比较严格,对商业各方面的规定严格,故C选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古代政府对商业方面的管理较为严格,无法得出国家对经济管理法制化,材料没有体现法制化的内容,故不选A选项;材料内容体现了政府对商业的管理严格,没有体现抑制商业政策,故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政府对商业的严格管理和控制,没有体现官营手工业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14.历史学家黄仁宇字认为,中国古代的隋唐宋时期“外向”“开放”,带“竞争性”,而明清时期则“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这一变化的出现直接源于A. 自然经济的影响B. 政府政策的变化C. 君主专制的加强D. 殖民势力的东来【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隋唐宋时期,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因而“外向”、“开放”,带“竞争性”。明清时期,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则“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可见政府政策的变化直接导致了这一变化的出现,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中国古代自然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不是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C选项错误,君主专制的加强主要调整的是君臣关系,不是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D选项错误,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与自身因素有关,殖民势力东来不是这一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故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